地處寧夏中部乾旱帶的海原縣,春秋戰國時期為戎人遊牧區,秦屬北地郡。漢屬安定郡。縣制始於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當時名海城,民國三年(1914年),因與遼寧省海城縣同名,遂以海喇都原簡化改為今名海原縣。現在的海原東與固原市原州區相連,南與西吉縣接壤,素有"十年九旱"之稱,是寧夏最乾旱的縣之一。
眾所周知,寧夏美食大多都是以麵食為主,牛羊肉類的美食非常多,而且都是清真為主,地處寧夏的海原在這方面自然也不例外。
海原羊肉美餚
海原羊羔肉是一種獨特的地方風味美食。其特色在於獨特的灘羊品種,獨特的生長環境,獨特的加工方法,獨特的藥膳滋補價值,加入特質的黃色粗粉條,失水率低,蓄水力強,熟肉率高,肉汁豐富,通過爆炒、紅燒、黃燜、干炸、燒烤、清燉、清蒸等工藝進行。
煎豬髒
煎豬髒為鮮豬血拌糯米久蒸而成。吃時將它切成片狀,和鹵豬首肉用平底鍋煎制,成為當地一道最簡單的肉食快餐。豬髒入口肥而不膩,細細咀嚼,餘味不盡,可以下酒,也可以帶回家裡,吃時自煎。
手抓羊肉
因寧夏有很多回族居住,這裡的手抓羊肉也格外正宗,主要是嘗起來肉質特別細膩,不用擔心塞牙,所以蘸著食鹽、蒜蓉吃,顯得特別豪放。一碗手抓羊肉,肉赤膘白,肥而不膻,色澤誘人,配以特有的辣醬仔細品味,就會發現那爽而不膩,肉熟而不硬、質嫩滑軟的不凡滋味。
蕎面涼粉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之前,海原的生產隊在每年的秋糧作物中,都要種植一些蕎麥,收穫後,一部分作為來年的籽種,剩餘的全部作為雜糧分到農戶家。而多數農戶家則將這些蕎麥一部分做成蕎麥澱粉食用,一部分磨成蕎麥麵粉食用。當時人們對蕎面的價值除了食用外沒有再多的認識,所以,澱粉多用於做涼粉,蕎面多用於做蕎面飯,蕎面饃饃,蕎面攪團。
蕎麥澱粉的加工較為複雜,一般農戶家製作的較少,因而只有在每年的端午節等節日及炎夏麥收季節才做成涼粉全家人美餐一頓。具體怎麼做,確實也說不清楚,只知道要把攪好的涼粉倒入容器定型,待晾涼後,倒扣出來切條,拌上蒜泥、醬油、香醋、食鹽、油潑辣子、黃瓜絲、香菜末等調料即可食用。
羊肉臊子麵
湯香是臊子麵的主要特色,俗雲「吃飯吃湯」,意即指此。臊子湯主要用肉、辣椒油、時鮮蔬菜、豆腐及各種調料做成。一般選用好裡脊肉,肉要切得細碎均勻,熱鍋炒煉(熗),隨後依次加入辣麵、蔥、姜、調料以及米醋等。熗湯講究油溫火候,注重調料。
美食之外,在海原還有一座西安城。不過,海原人所說的西安,並不是陝西的省會西安,而是海原縣境內一座經歷了近千年風雨的西安州古城。當地人多年來習慣了叫它老城,卻少有人知道,這座古城在西夏歷史上曾扮演過「南都」的角色。
早在西夏開國元年(1038年)之前,西夏就在今海原縣西安鎮政府西1華里處夯土築牆,建南牟會城。後元昊又大興土木,在城內建內殿7座,館舍齊備,極其豪華。
行宮建成後,元昊日日與新皇后沒氏宴樂其中。宋元符二年(1099年),宋軍占領這裡後,對南牟會城進行了擴建,並建置了西安州。只是後來很快又被西夏收復,改稱「安州」,並對這裡開始了新一輪的維修和擴建。
當年,范仲淹本計劃對夏採取堡壘防禦的戰略,卻遭到了激進派的攻擊,這也徹底地改變了北宋一代名臣范仲淹的命運,他因對西夏作戰不利而被貶官調職。面對塞外的清寒,憂慮的詩人留下了「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的詞句,用他的詩詞表達此後落寞的命運。
*本文圖片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