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南,北秋悲,南山有谷堆南風喃,……」,今天要說的就是南山,不過並不是歌詞里的南山,而是重慶的南山。
南山風景區位於重慶長江南岸,北起銅鑼峽,南至金竹溝,由汪山、黃山、袁山、蔣山、岱山、老君山、文峰山等數十座山峰組成,平均海拔400餘米,雖然山不算高,不過常言道「山不在高,有仙則靈……」
也許正因為這個原因,山上的老君洞常引得不少的遊客,另外,南山一棵樹觀景台也是現在重慶熱門的「網紅」打卡點,不過個人並不喜歡,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體驗一下。
去南山的路上,有一座「塗山氏」的塑像,格外顯眼,說起這「塗山氏」可是大有來頭。根據過去學者的考據,很可能是上古時期一個諸侯的名稱,發源於滁河流域,長久以來是江西省、安徽省一帶的盛族,在上古神話傳說中還是大禹妻子的氏族(最早見於文獻《尚書·皋陶謨》和《楚辭·天問》)。
沿江列峙,林木聯袂,鬱鬱蒼蒼的南山,不僅景色怡人,山上美食也是風味獨特,南山的火鍋、泉水雞,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泉水雞
上世紀80年代中期,一位叫李人和的村民開了個食店,以供南來北往的旅客隨意吃點家常菜填飽肚子。因食店後院有一口深井,水源自山泉,早期遂取名"泉水食店"。
店開到1993年,一天與朋友閒聊雞的吃法,於是他試著從籠里抓出一隻土雞公,宰殺洗凈後切成小塊,撒上鹽、薑末,和著八成熱的一斤菜籽油酥炸,幾分鐘後,倒出部分菜油,加入一定比例的泉水和事先已酥制好的花椒、干辣椒、大蒜、豆豉、冰糖等十數種佐料繼續炒、煨約20來分鐘起鍋完成。為了確認菜名和店址,李仁和乾脆取其店名,就此,一道具有"麻、辣、燙、鮮、香、嫩"特色的菜品——「泉水雞」誕生了。
後因店面為木結構,來吃飯的顧客稱為"木樓泉水雞"。隨著來品嘗泉水雞的食客越來越多,木樓的店名被叫響了。後店家更名為"木樓泉水雞"這家店也就是第一家泉水雞店,泉水雞的發源地。再往後附近村名看著上山吃雞的顧客絡繹不絕,也爭相效仿開泉水雞店,後發展成為泉水雞一條街。
現在吃泉水雞,一般有3種吃法,俗稱"一雞三吃"。除了前面講的一種外,另兩種即是"泡椒(青椒)炒雞雜"、"雞血清湯"。
火鍋
火鍋是中國的傳統飲食,起源於民間,歷史悠久。重慶火鍋,源於嘉陵江畔、朝天門等碼頭船工縴夫的粗放餐飲方式,後隨著社會的發展,歷史的變遷,成為當地人們的一種飲食習慣。
說起火鍋,不免要多說兩句,畢竟火鍋在全國都是特別的存在,《韓詩外傳》中記載,古代祭祀或慶典,要"擊鐘列鼎"而食,即眾人圍在鼎的周邊,將牛羊肉等食物放入鼎中煮熟分食,這就是火鍋的萌芽。歷經秦、漢、唐代的演變,直到宋代才真正有了火鍋的記載。
宋人林洪在其《山家清供》中提到吃火鍋之事,即其所稱的"撥霞供",談到他游五夷山,訪師道,在雪地里得一兔子,無廚師烹制。"師雲,山間只用薄批,酒、醬、椒料沃之。以風爐安桌上,用水半銚(半吊子),候湯響一杯後(等湯開後),各分以箸,令自夾入湯擺(涮)熟,啖(吃)之,乃隨意各以汁供(各人)隨意沾食。"從吃法上看,它類似的"涮兔肉火鍋"。
直到明清,火鍋才真正興盛起來。清乾隆四十八年正月初十,乾隆皇帝辦了530桌宮廷火鍋,其盛況可謂是當時中國火鍋之最。清嘉慶皇帝登基時,曾擺"千叟宴",所用火鍋達到1550個,其規模堪稱登峰造極。
說回南山,這裡的火鍋店和其他店一樣,占山為王,依靠著山的坡度,依次而上,亭台樓閣,別有風味。底料是秘方,配菜很多,比如現刮鴨腸啊,現切毛肚啊什麼的。周末上山遊覽南山風光,再去吃一頓正宗的老火鍋,甚是爽快。
說起重慶對外溝通的要道,大部分人首先會想到朝天門碼頭,但實際上,重慶往東的千重大山里,也蜿蜒著一條不遜色於長江水運的交通要道,那就是川黔「鹽茶古道」。
時過境遷,在南山老廠的老街鬱鬱蔥蔥的林木里,掩映著一條蜿蜒曲折的小路,小路的路面皆由石板鋪成,這就是曾經興盛一時的「川黔鹽茶古道」遺蹟,這條幾乎讓草木淹沒的古道是古代重慶,乃至整個四川的對外交通要道,重要性可與聞名全國的「茶馬古道」比肩。
「古代四川盛產鹽巴,但缺茶葉;東南地區盛產茶葉,但不產鹽,雙方需要交換茶和鹽,所以就有了這條『鹽茶古道』。」
今天說到這裡,關於南山的話題就暫告一段落,總之,在火熱的重慶,南山也許並不是納涼賞景的首選,但在炎熱的季節與三兩好友,一起結伴登頂,也不失為一種別樣的「清涼」體驗。
*本文圖片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