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堵塞的人「藏不住」,有這4個表現要提高警惕

2024-01-20   家庭醫生在線

原標題:血管堵塞的人「藏不住」,有這4個表現要提高警惕

35歲的小梅,是一位室內設計師,經常需要長時間坐在電腦前畫圖。

近段時間,她的雙腿突發不同程度的腫脹,在站立或行走中還會伴隨明顯疼痛。由於擔心是骨關節病變,她馬上去了醫院檢查。

醫生檢查後,判斷小梅是下肢靜脈血栓,或與其長期久坐的不良習慣相關。

對此,小梅很是不解,血栓不是都發生在中老年人群嗎?

01

注意!血栓偏愛這6類人

不少人會誤認為,血栓、血管堵塞都是中老年人的「專利」。但其實,隨著年齡增長,大概35歲後血管就會逐步老化,血栓的風險也會相應提升,尤其是以下6類人:

1.經常久坐或久站的人:長時間不活動下肢,血流速度會減慢,血液循環受到影響,血栓的發生幾率就會升高。

2.家族有血栓病史的人:英國倫敦大學有科研人員通過研究發現,遺傳性血栓的發生率約是5%,這其中靜脈血栓的風險會增高。

3.有血栓相關病史的人:有醫療大數據發現,靜脈血栓隨著時間推移,可引起多發性血栓。所以有血栓相關病史的人,再次發生血栓的風險較高。

4.患者三高的人:血壓水平過高會讓血液內的脂類物質更容易進入血管壁,繼而沉積造成堵塞;而血糖或血脂水平的異常會讓血液粘稠,延緩流速,提高血栓形成的幾率。

5.處於妊娠期的女性:處於妊娠階段,女性出於自我保護機制,往往會出現血液高凝的狀態,這會造成下肢靜脈血栓風險增加,這一狀態大概在分娩後8周恢復正常。

6.長期抽煙的人:煙草當中的一氧化碳、尼古丁等成分可干擾血液內的脂質代謝,使血管彈性降低,造成血管損傷。

02

身體出現這4個信號要留意

血栓,即血管中的血塊,當其存在於血管通道中時,可能會阻斷血液流向某一特定區域部位,導致該區域的細胞組織失去活性。例如:腦部血管形成血栓可引發腦梗塞;肺部產生血栓可誘發肺栓塞;冠狀動脈內的血栓則可引起心肌梗死等。

血栓形成往往沒有徵兆,甚至患者的血壓、血脂等指標都不會顯現異常。但其實,血栓發生時也並非不能提前獲悉的,當出現以下四個表現或者身體的警報信號:

一是暈眩。

在休息時,突然出現眩暈、失去平衡及肢體不協調,甚至引發昏厥,這都是腦血栓常見的先兆表現。如果頻繁發生類似症狀,建議儘早就醫。

二是麻木。

當血管內存在血栓,四肢可能會因供血不足而伴發麻木、疼痛感。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若突然出現不明原因的腿部疼痛、壓迫感或肢體麻木等,務必引起重視。

三是腫脹。

靜脈中有血栓形成,可導致血液不能回流至心臟,壓力會使液體擴散至腿部組織,這最明顯的症狀是一側腿部突然腫脹,通常是膝蓋以下的部位。

四是跛行。

隨著血管堵塞的加重,患者可能出現間歇性跛行的情況。此時若忽視下肢堵塞問題,病情可進一步惡化,導致嚴重下肢缺血,足背及脛後動脈搏動明顯變弱或消失,進一步發展可出現腿腳破潰,甚至組織壞死等。

03

血管堵不堵?

站起來走兩步!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心內科副主任醫師李岩指出,中老年人若想了解自身血管是否堵塞,只需進行簡單的行走測試即可。若出現以下六個症狀,務必引起高度重視:

  • 快速行走200米後出現胸悶胸痛;

  • 行走過程中出現原因不明的頭暈頭痛;

  • 行走時心臟感到疼痛;

  • 行走時手掌發麻或呈現紫色;

  • 活動數分鐘後感覺雙腿乏力、肌肉酸痛;

  • 行走時雙手或雙腿血壓存在顯著差異。

快速行走200米後出現胸悶胸痛;

行走過程中出現原因不明的頭暈頭痛;

行走時心臟感到疼痛;

行走時手掌發麻或呈現紫色;

活動數分鐘後感覺雙腿乏力、肌肉酸痛;

行走時雙手或雙腿血壓存在顯著差異。

這些症狀通常提示可能存在血管閉塞或嚴重狹窄的問題,一旦出現此類情況,務必給予高度關注。此外,若中老年人經常出現頭暈、平衡失調、行走過程中向一側傾斜等症狀,也應警惕可能是血管堵塞所致。

家庭醫生在線媒體矩陣中心

編輯:彭秋霞

審校:郝雅竹

29歲姑娘乾咳一周確診肺癌,衝上熱搜!警惕6種徵兆......

45-55歲,生命的「高危期」,請記住4件事!

國際公認的一級致癌物,就藏在你家中!很多人可能天天接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