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域 | 引入形態學的德育——德育形態

2023-09-02     社會科學報

原標題:視域 | 引入形態學的德育——德育形態

視域 | 引入形態學的德育——德育形態

▋視域

將形態學引入德育學科,形成德育形態。對德育形態的概念性認識遵循了特殊到一般、一般到特殊的過程,這一過程將持續下去。

原文 :探尋德育形態的生成邏輯

作者 |南昌師範學院講師 程雄飛

圖片 |網絡

形態構成形態學的要素,形態學與各學科的融合體現了形態學的工具性,與德育融合形成的德育形態,具備了豐富的內涵,在與德育相關概念的比較中,凸顯了自身的獨特性概念意義。從客觀世界中的特殊形態現象歸納出一般的形態學,進而將一般形態學運用於其他學科之中,形成特殊形態學。由此,德育形態這一概念順理成章,並在與德育其他概念比較中凸顯自身特點。可見,對德育形態的概念性認識遵循了特殊到一般、一般到特殊的過程,這一過程將持續下去。

形態:德育形態的邏輯輸入

「形」是事物存在的某種形狀或某種外形,可以被人們所感知,是一種感性直觀。「態」是指事物存在的某種姿態或某種神態,需要藉助人們的理性思維才能意識得到。可見,「形」是事物外在的某種表現,「態」是事物內在的某種表現,「態」要通過「形」來表現,反映著「形」的內在品質。「形態」就是「形」與「態」相結合的整體形式和整體樣態。我國古代相關著作也有關於「形態」相關記載,例如東漢經學家、文字學家許慎的《說文解字》提到「形:象也」「態:意態也」,意思是形即像,心思所指的意向和呈現的情態。在古代,人們常把「形」和「態」與「象」和 「質」聯繫在一起,用「形」指代萬事萬物的現象,用「象」指代萬事萬物的存在。例如《易傳》寫道「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

對「形態」這一概念的分析應該從以下四個層次來把握。一是形態是事物「看起來是這樣」的一種直觀呈現,指向事物的外在形式及姿態,且這種外在形式及姿態是可以具體感知的。二是形態是各種事物的存在方式,既包括具體的可感知的事物,又包括抽象的無形的事物,是人們通過感官和思維對事物的一種整體認知與理解。三是形態是對具有相同或相似事物的概況,因而具有模式、表現形式、類別等含義,從這個意義上說,形態是一個類概念。四是形態與類緊密聯繫,類是同類事物的相同屬性,因此類與本質緊密聯繫。

形態學:德育形態的邏輯加工

從形態學研究發展史來看,形態學研究最早出現在生物學研究領域,形成生物形態學。此外,形態學還應用於地質、土壤、礦物、工程等各學科研究中。藝術形態學把多種藝術形式的結構體系作為研究對象,目的是揭示作為藝術系統形成的歷史過程的基礎的客觀規律,構築該系統的結構模式。美學形態學注重對各種形態的美的分類研究,是研究美的現象世界的內部組織規律即系統結構的學說。語言的一個重要功能便是作為載體來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傳遞信息和交流溝通,是一種可以被直觀感知的符號系統,語言也就有了形態的屬性,形成了語言形態學。法國猶太裔社會學家、人類學家塗爾干認為:「社會形態學主要研究社會各組成部分的數量、性質,在地球上分布的方式以及社會內部、國家之間的人口遷移、人口聚集和居住形式等問題。」可見,廣義的社會形態學把經濟、政治、文化、宗教等社會中的種種現象都納入研究範圍。而狹義的社會形態學則僅僅把性別情況、年齡分布、地理分布、遷徙狀況、種族繁衍等人口現象納入研究範圍。哲學形態學在中國哲學、西方哲學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碰撞中,尤其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態的發展中得以建構和發展,在動態上呈現出不斷發展的態勢,在靜態上有自身的結構、特徵、功能和劃分依據。建築形態學把形態看作客觀建築外在的直觀形象和客觀建築內在的隱含神韻的統一,注重藉助點、線、面、體這些平面和立體幾何圖形來把握建築的內外結構與功能。

概念視角:德育形態的邏輯產出

從以上對形態、形態學相關論述中可知,形態是標識某種事物客觀存在以及存在狀態的範疇。德育形態是一個用來描述德育發展狀態的範疇,是指德育的形式樣態和存在狀態。德育的形式樣態是德育在不同的具體條件和環境下直接展現出的一種感性直觀,包括實踐活動形態的德育、理論形態的德育、文化現象形態的德育、古代形態的德育、近現代形態的德育、中國形態的德育、外國形態的德育等不同的具體樣貌。德育的存在狀態指存在於德育現象背後的決定性因素以及由各種德育具體樣態構成的整體存在狀態。

從德育形態的概念中可知,德育形態有以下特徵。一是多樣性和多層性並存。處在多樣化時空環境中的德育是一項複雜的社會實踐活動,呈現出多樣化的德育形態。德育形態的層次性分為抽象形態、具體形態和亞形態。德育的抽象形態是德育最基本的形態,由德育的特殊矛盾決定。德育的具體形態是德育的具體各維度,由德育的內部結構和時空條件決定。德育的亞形態由德育的每一具體形態決定。二是直觀性和抽象性並存。在各種形態的德育活動中,德育主體和德育客體以及德育的研究者、組織者、實施者對德育活動會產生直接或間接的感知體驗。同時,德育是人們在一定抽象的理念下進行的自主活動。三是同源性和同構性並存。不同德育形態有共同的起源,這一共同的起源是不同德育形態的共同本質。而不同德育形態的內在結構具有相似性。德育形態的同源性和同構性規定了德育形態的整體性、系統性和有序性。四是獨立性和關聯性並存。德育形態在不同時空條件下呈現出不同形態,且每一德育形態都有各自的理論依據和獨立的研究領域。但是不同德育形態之間並非絕對獨立,而是緊密關聯,相互作用,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德育形態之間的相互作用可以是單向的,也可以是雙向的。例如德育的現代形態對古代形態和近代形態的繼承與發展,這是單向作用。各國的德育形態之間相互借鑑,這是雙向作用。德育形態之間的相互轉化也需要一定條件。例如,德育的隱性形態要轉化成顯性形態,需要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識的關注。

總之,關於形態的研究所形成的形態學,是一門研究事物的形態和開展事物形態研究的學問,存在於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或者交叉學科之中。將形態學引入德育學科所形成的德育形態,是指德育的形式樣態和存在狀態,具有多樣性和多層性並存、直觀性和抽象性並存、同源性和同構性並存、獨立性和關聯性並存等特徵。從概念看,德育形態以「形態」為原料,將「形態」與不同學科進行加工,產出了德育形態。

文章為社會科學報「思想工坊」融媒體原創出品,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866期第5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本期責編:宋獻琪

拓展閱讀

關注 | 線上教育,更應守護德育的「燈塔」

治國理政 | 紓解網絡意識形態治理智能化轉向之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78bcbca5dfe8a5c58baa53065408f81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