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裝劇中窮書生為啥都能考中狀元?難道古代狀元真的那麼好考嗎?

2023-12-11     花西亦花心

原標題:古裝劇中窮書生為啥都能考中狀元?難道古代狀元真的那麼好考嗎?

在許多古裝劇中,我們經常能夠看到這樣的場景:窮書生得到貴人或深愛的女子的資助,最終考中狀元;又或者某個讀書人蔑視天下學子,認為只要他參加科舉考試,別人便只能爭第二,最終也確實如此。然而,這些情景是否真實呢?難道古代狀元真的如此好考嗎?其實,這只是影視劇對歷史的一種誤導,科舉考中狀元的難度要遠超當今高考狀元,接下來,我們將深入了解科舉制度以及考中狀元的實際難度。

1. 科舉制度的演變

科舉制度始於隋朝,發展於唐朝,成熟於宋朝。唐宋時期的科舉制度對官員選拔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唐朝開始規定每年十月為科舉應試的定期,與隋朝必須由高官舉薦的制度不同,士人可以自行參與考試。武則天首創了殿試,並開創了武舉,進一步豐富了科舉考試的形式。宋代在唐朝科舉基礎上放寬了錄取人數,形成了殿試、會試、鄉試、院試和童試五級制度。為了確保科舉考試的公平、公正,宋代實行了彌封和謄錄製度,將科舉考試的時間定為三年一次,形成了定期的制度。

2. 科舉考試的實際難度

在唐朝時期,科舉實行兩級考試製度,秋試和春試分別在地方和京城進行。雖然錄取人數不足百人,但唐代宗乙卯科錄取25人,唐懿宗癸未科錄取35人,整個唐朝進士錄取六千多人,平均每年僅30多人,錄取比例極低。到了宋朝,錄取人數增加,但仍不明確名額,宋太宗時期平均每年可達450多人。至宋仁宗時期,規定錄取人數不得超過四百人,使得錄取比例僅在1%左右。明清時期,鄉試錄取總數約在1000人到1300人之間,考中狀元的機率只在萬分之五左右。

3. 狀元的難度

狀元是殿試第一名,而殿試是一場「排位賽」,會試錄取的貢生經過殿試,最終綜合評定成為狀元、榜眼和探花。縱觀古代600多名狀元,能夠「連中三元」的僅有17人。根據歷史記載,狀元並非必然由文學大家擔任,而是由皇帝親自選定,往往受主觀因素影響,如考生的名字、樣貌、字體等。清朝殿試很多時候更注重書法,有時甚至會因為皇帝偏好而影響結果。因此,考中狀元的機率在萬分之五左右,遠低於高考狀元的機率。

結語

在古代,科舉考中狀元的難度遠超當今高考狀元。影視劇中對窮書生輕而易舉考中狀元的情節是不切實際的。縱觀古代文學大家,如杜甫、韓愈、柳宗元、范仲淹等,他們並未在科舉考試中獲得狀元,反而有許多進士未能考中。在今天的高考中,狀元的機率相較於古代的狀元更為高。因此,不要被古裝劇中誇大的情節所誤導,認識到科舉考中狀元的真實難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715582ab6b60f27613cecb4f9436f4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