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地 | 兒童語言的習得,關乎語言強國建設

2023-10-08     社會科學報

原標題:見地 | 兒童語言的習得,關乎語言強國建設

見地 | 兒童語言的習得,關乎語言強國建設

見地

採取科學的家庭語言規劃,對兒童語言實踐予以合理干預與管理意義重大,是家庭的責任,更關涉語言強國建設。

原文:構建多方共促的兒童家庭語言生活機制

作者 | 山東大學國際教育學院教授 馬曉樂

圖片 |網絡

家庭是兒童語言習得的重要場域,影響著其語言習得過程,在兒童語言感知、語言能力開發、語言活力驅動和語言表達訓練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注重家庭對兒童語言的原生塑造和持續干預功能,離析影響兒童語言習得的要素與路徑,有益於提升兒童語言能力。

家庭成員與兒童語言的習得

日常默會是家庭語言傳習的普遍方式。家庭成員的對話、代際之間的交流、與親朋好友的往來,都是兒童語言輸入和默會習得的語料。法國社會學家塔爾德認為模仿是先天的,模仿與創新構成了社會發展的驅動機制。兒童對家庭成員的語言模仿是不經意的,無功利動機,無外部壓力,於相對寬鬆的環境中涵化而成。時間是產生影響的重要變量,家庭成員數量的多少及其社會身份的複雜性與兒童語言模仿的效果呈正相關。不同職業的父母、不同地域的祖輩、不同文化背景的親朋在詞彙輸出、語音面貌等方面的特質也影響著兒童語言感知的豐富程度。從這個意義上講,族群聚居的傳統大家庭更有利於兒童語言感知,特別是祖輩的方言和個別親朋特質鮮明的語言表達,更為兒童展開了基於家庭空間的社會語言感知圖景。家庭成員是社會語言的攜帶者和實踐者,親子、祖孫間的日常言語交流過程,是兒童基於家庭空間學習自然語言並逐漸促進兒童社會化融入的過程。當兒童在社區、早教機構等社會場域的語言應用得到積極反饋時,會在一定程度上固化和強化其家庭語言習得成效,進而澄明家庭語言生活的社會功能。反過來講,當前獨生子女家庭或四口之家的孩子對父母雙方族親長輩的稱謂混淆,以及四合院等傳統民居的式微和人居環境的改變,都折射出現代文明帶給家庭作為語言承襲單位的衝擊。

兒童家庭語言生活的「媒介干預」

現代文明的兩面性眾所周知,在傳統邊界鬆弛與解構的同時,「小度」「小愛」、學習機、機器人等智能設備作為新的「闖入者」逐漸變為家庭的一分子,融入家庭語言生活,發揮著主體作用,成為家庭的結構性存在和客觀語言事實。人們使用智能設備以實現便捷智慧生活的初心與願景於不經意間循序漸進地轉變為兒童家庭語言生活「媒介干預」的強勢存在,特別是那些帶有自媒體功能的電子設備,成為兒童直接接觸社會語言的橋樑。自媒體的強吸附性吸引著兒童的深度參與,他們模仿語言,效仿行為。當父母驚訝於子女層出不窮的新詞和超越其年齡的常態語言表達時,新媒介作為「闖入者」的身份業已轉化為兒童語言習得「主宰者」之一。當然,兒童基於自媒體和電子設備的語言學習內容有不確定性,也不一定都是負面的,很多天文術語、海洋名詞和名人名言等負載學科意義和人文知識的言語,甚至外語單詞也在人機互動中得到激發與傳習,兒童基於自身興趣與智能設備的對話、聆聽的童謠故事、觀看的動畫片和幼兒遊戲視頻等也發揮了語言交際的作用。通過網絡和信息技術,電子媒介在本質上拓展了家庭語言生活的領域,實現了聯通社會的價值,促成了社會語言文化空間於家庭內的壓縮呈現。通過與這個「闖入者」的互動,兒童的家庭語言學習路徑實質上更加豐富多元,產生了數字化泛在語言學習的增量,效率也得以加速。當然,這種語言習得方式要接受不確定性的挑戰,加強對負遷移的防範意識。需要指出的是,智能設備的家庭覆蓋面和城鄉差距也在一定程度上拉開了兒童語言習得的距離。

合理干預與管理兒童語言實踐

語言意識強的家長已認識到,兒童家庭語言生活傳統與新貌的並存勢不可擋,特別是當前全球化浪潮的席捲無處不在,兒童外語學習起點也不斷前置,實現母語與外語的均衡發展也是新命題。採取科學的家庭語言規劃對兒童語言實踐予以合理干預與管理意義重大,是家庭的責任,更關涉語言強國建設。「三孩」等國家生育政策的調整,以及居家養老傳統等價值觀念,使很多家庭逐漸恢復了三代甚至四代同堂的局面。老中青相結合的家庭人口結構,以及兄弟姊妹不同年齡段同輩間的多層次的語言互動,對兒童語言能力提升大有裨益。兒童在和父母以漢語普通話日常交際的同時,可能會同時習得祖輩的方音和地方專有名詞。輾轉於不同語碼之間的兒童,實踐著多層面的自然語言接觸,在加大語言輸入的同時,其發音部位、詞彙積累、語法認知、語體感知、情感言語行為,以及非語言交際行為等都得到了訓練,這也使得基於家庭承傳的兒童語言習得模式之功能得到新時代的加權。

由於中國家長對子女雙語教育的重視程度與日俱增,社會上面向學齡前兒童的外語學習機構如雨後春筍。家長加大子女語言技能的資本投入,甚至延請外教進行一對一的強化;同時利用自身社會資源等為子女主動營造積極的周圍語言環境,通過語言引導孩子的社會交往,培養其人際互動能力和外語能力,形成了內外互系、互惠的良好結構。目標感和信息化認知較高的家長能因勢利導,發揮語言軟體、故事機、機器人的作用,加強兒童數字化聽說讀寫實踐,將價值觀的引導、情感能量的激發融入內容選擇之中,激發新生的家庭語言「闖入者」的正向功能,形成多方共促的兒童家庭語言生活機制,激發自身家庭語言活力,充分盤活語言路徑在兒童全面成長中的作用,為語言強國建設貢獻家庭的力量。

文章為社會科學報「思想工坊」融媒體原創出品,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871期第5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本期責編:宋獻琪

拓展閱讀

數字化 | 大語言模型不能做什麼?

對策 | 數字賦能教育,留守兒童社會化發展的新動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7025cdf1ff0a3039cd4cc0923818374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