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氧化物設計排放較國標低70%!中韓石化新建280萬噸/年催化裂化裝置投產

2024-06-21     湖北日報

(通訊員 劉軍 攝)

湖北日報訊(記者李先宏、通訊員何俊)6月21日,中韓石化公司新建280萬噸/年催化裂化裝置一次開車成功,標誌著該公司淘汰落後產能、加快油轉化和綠色低碳轉型發展邁出新步伐。

該裝置採用MIP-CGP技術,具有「高摻渣、低排放」特點,可摻20%的重質油,能有效提高裂解深度,提升重質原料油的加工效率,降低柴汽比,減少石油焦產量。相較以產汽油為主的老裝置,新裝置可多產輕烴,最高可將輕烴收率由19%增加到27%。一般情況下,至少也能提高3~4個百分點。裝置投產後,可較大程度提高企業乙烯輕質原料自供率,優化乙烯原料結構,為企業研發增產高端化工產品奠定基礎。

(通訊員 劉軍 攝)

在節能減排降耗上,280萬噸/年催化裂化裝置自產蒸汽可保證煉油廠區60%的蒸汽需求,企業外購蒸汽將大幅下降。裝置脫硫脫硝單元採用亞硫酸鈉新技術,煙氣中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設計排放值分別較國標低50%和70%,回收的亞硫酸鈉產品,廣泛用於印染行業。

(通訊員 劉軍 攝)

近年來,受多重因素影響,油品需求增速放緩,煉油產能出現結構性過剩,化工新材料需求增長,高端化工產品短缺。為適應市場變化,中韓石化加快推動煉油向化工轉型,斥資22億元實施煉油結構調整項目,280萬噸/年催化裂化裝置是其中主體項目。

中韓石化原有兩套老催化裂化裝置,分別建於20世紀七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年總加工能力200萬噸。其中,30天前退役的1號催化裂化裝置投產於1978年,它的誕生填補了武漢石油煉製工業的空白,結束了武漢無自產成品油的歷史。

(通訊員 劉軍 攝)

1987年,在改革開放的背景下,1號催化裂化裝置在全國率先引進國外先進技術,並在此基礎上誕生了多項中國自有技術,為中國重油催化裂化進入工業化奠定基礎。在此過程中,培養了一大批人才,鑄造了「敢闖敢幹、精細嚴謹」的「催化精神」。

280萬噸/年催化裂化裝置由SEI(中國石化工程建設有限公司)設計,中國石化第五建設公司施工建設。施工單位和中韓石化克服施工場地狹窄、交叉作業面多、周圍密布生產裝置和管廊等困難,嚴格把控施工安全,實現施工過程零傷害。中韓石化克服人員不足、邊開老裝置邊學新裝置等困難,早介入細準備,嚴格把控開工過程安全,確保了一次開車成功。

(通訊員 劉軍 攝)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6dd8025b36d2a1736b1fc8b0316bd4c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