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期拎穩「菜籃子」 蔬菜生產指南來了!

2024-06-23     湖北日報

入梅以來,我省大部及周邊遭遇強降雨和雷暴大風等不利天氣,預計後期強對流天氣將呈多發態勢。正值我省春播蔬菜全面上市並進入夏季蔬菜管理關鍵時期,為加強蔬菜生產應災減災、保障有效供給,結合氣象部門天氣預測和農業農村部《2024年夏季蔬菜生產技術指導意見》,省蔬菜辦、省科技服務「515」行動蔬菜團隊發布《湖北省梅雨期及夏季蔬菜生產指導意見》。

一、梅雨期應災減災技術措施

關注天氣預報,做好大風大雨防範。夏季天氣驟變頻繁,要樹牢防大災意識,克服麻痹心理、僥倖心態,切實做好雷暴大風天氣防範工作。一是加固設施。棚內務必增設(加密)立柱,對使用多年的舊竹竿、立柱、鋼絲等要及時檢查並加固,提高大棚抗大風暴雨能力。拉好大棚壓膜繩,確保棚膜覆蓋嚴實,避免大風吹開棚膜,可在壓膜繩下面墊上布條或者其他物體,以減少壓膜繩和骨架對棚膜造成損傷。二是及時檢修。大風暴雨天氣來臨前應及時檢查棚膜破損情況,及時修補漏洞,以免棚內進風,造成棚膜鼓破甚至棚體倒塌。

強化降澇排漬,外防洪水,內防內澇。設施蔬菜基地要及時清理、疏通圍溝,以防雨水灌入棚內;未設置排水溝的,可在大棚四周搶挖寬30厘米、深40厘米的排水溝。露地蔬菜基地要做到腰溝、廂溝、圍溝三溝相通,確保雨下快排,雨止溝干,畦面廂溝無積水,外防洪水倒灌,內防內澇持續。對地勢低洼、內河水位高的基地,要組織電泵排水,加快排水速度,降低地下水位。受淹菜地應儘早排澇清淤,排除田間積水,減少淹漬時間,減輕受害程度,保護蔬菜根系健康生長,減少因積水和漬害導致的蔬菜窒息死亡,避免蔬菜提早罷園。

災後迅速行動,科學應災,減少損失。暴風雨過後,蔬菜莖葉常常會粘附一些泥土,嚴重影響葉片的呼吸作用、蒸騰作用和光合作用,還可致使蔬菜植株歪倒、莖葉折斷;田間積水,又會使土壤透氣性變差,影響蔬菜根系呼吸和植株生長,導致蔬菜抵抗力大為減弱,極易感染各種病害。一是要加強設施修復。對受損的大棚骨架、立柱、棚膜等及時進行整修,增加支撐、補充壓膜繩,避免次生災害。尤其注意雨後棚腳容易鬆動,要及時檢修加固,防止大棚倒塌。二是加強田間管理。扶正倒伏的蔬菜植株,摘除腐爛枝葉,減少相互擠壓,並適當培土壅根。待土壤乾爽時及時進行中耕鬆土,以改善土壤結構,提高根系活力,防止漚根和土傳病害的發生。三是及時追肥。暴雨過後蔬菜根系吸收水肥的能力較差,在蔬菜恢復正常生長之前,不宜施速效肥,可結合病蟲害防治,及時噴施葉面肥,一般可用0.2%的磷酸二氫鉀+0.5%尿素液噴施,促進蔬菜迅速恢復生機。四是及時防治病蟲害。暴雨天氣造成濕度增大,易引發病蟲害加重,主要有疫病、炭疽病、根腐病、枯萎病、霜霉病、白粉病及煙粉虱、豆野螟、小菜蛾、斜紋夜蛾等。應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原則,推行綠色防控。發現病株及時拔除,帶出田外深埋,對株穴噴藥以防傳染。農藥防治需在雨住天晴後進行,注意安全間隔期。設施蔬菜換茬期可進行高溫悶棚。

及時採收保供,搶種補種,增加收入。對商品性成熟的在園蔬菜要及時組織採收上市,增加市場供應,減少災害損失。對部分出現死苗、缺苗的田塊,做好搶種、補種工作,對騰空的田塊突擊搶播快生菜,如大白菜秧、小白菜、夏大白菜、生菜、油麥菜、廣東菜心、葉用薯尖、竹葉菜、莧菜、芹菜、毛豆、四季豆、豇豆、伏蘿蔔、香菜、菠菜等,增加菜農收入。

二、設施蔬菜生產管理

環境管理。夏季蔬菜環境調控的重點是通風降溫。夏季溫度高時,棚室通風口全部打開,通風口處安裝40目防蟲網,降低棚室內溫濕度。採用遮光降溫時,可根據栽培作物對光照強度的要求和管理成本,在溫室、大棚頂部外覆蓋適宜遮光率的黑色遮陽網、噴塗遮陽塗料等進行遮光降溫;加強遮陽網的揭蓋管理,果菜類蔬菜一般在晴天上午10時至下午16時進行遮陽降溫,陰雨天和早晚打開遮陽網;對安裝有噴霧設施的溫室和大棚,可在上午11時前開啟噴霧設施降溫,下午3時左右關停。夏季溫度高、雨水多的地區,塑料大棚可採用頂膜+遮陽網+四周防蟲網的「兩網一膜」覆蓋方式進行避雨降溫防蟲栽培。密切關注天氣變化,如遇強對流天氣,提前做好防範工作,加固棚架,關閉所有通風口,收緊遮陽網,強對流天氣結束及時通風降溫。

植株管理。果菜類蔬菜管理重點是平衡秧果關係,及時進行整枝、綁蔓、摘除植株中部和下部的黃葉、病葉,適時摘除頂心和側芽等,保持適宜的葉面積指數,促進通風和植株平衡生長。摘除畸形果,提高商品性。高溫期番茄等花粉量少活力差、坐果困難,可合理使用植物生長調節劑保花保果。

水肥管理。對進入結果期或收穫期的果菜類蔬菜,高溫期水肥供應要遵循少量多次原則,維持土壤濕度和肥料濃度穩定,促進根系生長;按照控氮增鉀和薄肥勤施原則施肥,適時增施鈣、鎂等中量營養元素,硼、鋅、錳、鉬等微量元素。夏季澆水時間宜選在清晨,最好用井水或低溫河水澆灌,降低土壤溫度;對根系或植株生長相對較弱、果實負載高的蔬菜,可補充胺基酸、腐殖酸類水溶肥促進根系生長,或結合葉面追肥,促進植株營養生長。

病蟲害綜合防控。夏季設施內溫度高、濕度大,病蟲害多發,防控難度大。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儘量控制蔬菜病蟲危害。農業防治。結合倒茬換茬,優化布局,合理輪作,減少病菌初次侵染來源。結合農事操作,及時剷除雜草,摘除老葉、病葉(枝、株、果),集中處理,減少病蟲基數。生物防治。保護利用天敵,使用生物製劑(如蘇雲金桿菌、阿維菌素等)、植物源殺蟲劑、昆蟲生長調節劑和特異性農藥等進行防治。物理防治。採用防蟲網阻隔,色板驅避、誘殺等技術進行防治。化學防治。加強蔬菜病蟲害的監測預報,選擇有效藥劑和最佳防治時機,對症、適時用藥。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科學合理進行農藥的復配混用和輪換交替使用;注意農藥安全間隔期。

三、平原露地蔬菜生產管理

目前,平原露地在田蔬菜以瓜類(南瓜、冬瓜、絲瓜、瓠瓜、黃瓜),茄果類(番茄、茄子、辣椒)及豆類(豇豆、毛豆)等蔬菜為主。

植株管理。對於瓜類、茄果類和豆類蔬菜儘早搭架,及時進行整枝、打杈、摘心等田間作業,增加通風透光。及時清潔菜園,加固菜架,清除殘枝病果,適時培土護根,增強抗倒能力。光照強度較高時,要防止番茄、辣椒等日灼病發生,可以通過果實上部保留一定葉片數量,避免果實直曬。

水肥管理。番茄、黃瓜等在初花期適度控水,淺中耕,進行蹲苗,促進坐果。進入產品形成期,水肥管理遵循少量多次原則,推薦使用水肥一體化技術。瓜類、茄果類、豆類蔬菜應配合施用氮、磷、鉀肥;在產量形成關鍵期,可根據植株長勢進行葉面噴肥,可用0.3%—0.5%磷酸二氫鉀和0.3%的尿素混合溶液或胺基酸類葉面肥噴施作物葉面,隔7—10天噴一次,連噴2—3次,防止植株早衰。夏季高溫期澆水應選擇在上午10時之前和下午16時以後。如遇持續高溫乾旱,應適時引水灌溉,保持土壤濕潤;強降雨後要及時清溝排水,縮短蔬菜受淹時間。

防治病蟲害。夏季蔬菜易發生疫病、炭疽病、根腐病、枯萎病、霜霉病、白粉病等病害和煙粉虱、豆野螟、小菜蛾、斜紋夜蛾、桃蚜等蟲害。高溫高濕天氣可噴洒1—2次多菌靈或甲基托布津等廣譜性殺菌劑預防病害。及時清除菜田內及周邊雜草,減少病蟲寄主,減輕病害發生。

四、高山蔬菜生產管理

夏季高海拔區域以種植喜冷涼的蘿蔔、甘藍、大白菜為主,中高海拔區域以種植喜溫的辣椒、番茄和四季豆為主。高山蔬菜多為坡地種植,夏季雨水較多,易導致蔬菜脫肥缺素和病蟲害發生,需加強管理。

科學安排播期與品種。番茄、辣椒和四季豆等喜溫蔬菜適宜800—1400米中高海拔地區種植,蘿蔔、大白菜、甘藍等喜涼耐寒蔬菜適宜1200米以上高海拔地區種植。5—6月高海拔地區處於低溫長日照季節,容易達到十字花科蔬菜作物的低溫春化條件,所以應選晚抽薹品種,掌握好適宜播期。高山高海拔地區晝夜溫差大、紫外光強,產品運輸距離遠,宜選擇抗病抗逆性強、商品性狀好、耐貯運的品種。

十字花科蔬菜管理關鍵技術措施。一是防治十字花科蔬菜根腫病。應採用十字花科與非十字花科蔬菜輪作倒茬。實施土壤消毒,增施有機肥、調酸補鈣,提高作物抗病能力,發現病株及時拔除,病穴及時撒生石灰,病株集中燒毀,減少病菌重複侵染。二是防治地下害蟲。對地下害蟲為害地塊,播種前20天以上採用石灰氮或生石灰消毒,用薄膜覆蓋畦面持續保濕10天然後晾曬。加強溫濕度和水分管理,改善栽培環境。蔬菜收穫後,及時將病蟲為害殘葉、雜草清理乾淨,集中於田頭進行堆漚處理或進行無害化還田處理,減少蟲源。通過殺蟲燈、黃藍板誘殺技術減少成蟲為害及產卵量。

茄果類蔬菜穩產關鍵技術措施。高山雨水多,晚疫病等雨傳性病害易大發生,坡地淋溶易導致土壤酸化脫肥。高山番茄、辣椒等果菜應採用大棚避雨栽培技術,採用簡易鋼架大棚,頂部鋪薄膜,四周圍防蟲網,實現避雨防蟲;調酸補鈣,增施含有益菌群的功能有機肥提高土壤肥力;配套建設集水池,棚內採用膜下滴灌技術,實現精準施肥。

夏季災害預防。高山高原地區易發生強對流天氣,重點防範突發冰雹危害,應在高發區域預先設置支架,有冰雹預警時提前安裝防雹網;遇有短時大風、颱風等強對流天氣,要提前加固設施,壓緊壓膜線,防止大風掀膜;儘量採用深溝高壟栽培模式,便於排水。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崔逾瑜 通訊員 楊蓓)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3a1da767b695aa81917184fe491865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