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日本行#四 奈良東大寺 蕎麥麵 日本茶 和傳久會席

2023-05-05     董克平飲饌筆記

原標題:#假期日本行#四 奈良東大寺 蕎麥麵 日本茶 和傳久會席

#假期日本行#四 奈良東大寺 蕎麥麵 日本茶 和傳久會席

10點鐘坐車去奈良,快到東大寺時有些堵車。公共假期,很多人出來玩,外國人多,日本人也多。走路過去,有很多鹿,圍著人要吃的。還毛時期的梅花鹿毛色參差不太好看,也不妨礙遊人和它們戲耍。買了幾包鹿食,拍了幾張照片。

東大寺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木製建築,採用榫卯結構。這是中國的技藝,日本人學的不錯,也很好的保存下來。看到那些匾額上那些漢字,多少有些感慨。有些時候在國內看到一些仿古建築,第一感覺怎麼像是日本的,其實那不是日本建築,而是唐宋時期的建築樣式。只是我們國內唐宋建築留存不多,平時能見到的更少,而日本則是保留了很多,於是產生了錯覺。文物保護,實際上保護的是歷史文化,是我們之所以成為中國人的物質元素和點滴痕跡。

東大寺轉了一圈,在一家蕎麥麵館吃了一碗面,坐車回京都。鴨川流過宇治,岸邊有許多茶鋪和茶館。找了一家坐下,叫了叫了幾杯茶和抹茶冰激凌,聊天歇息。我喝不慣日本茶,日本茶道源自中國,可是我們已經習慣散泡茶了,磨成細末的日本茶真是沒有滾水衝出來的散泡茶好喝。翁總從抹茶中發現可以進入中餐的某些元素,大致可以增加一些儀式感和芳香,幾個人就此聊了幾句,期待翁總以後的試驗。成功與否不太重要,愛學習有想法,才能摸索出新的變化,這也是出遊行路的一個重要內容。

晚餐去了高台寺和久傳。這是一家堅持傳統料理方式贏得米其林二星榮譽的野趣與懷石料理結合的餐廳。餐廳創辦於1870 年,這一年是清朝同治九年,日本明治天皇三年,距今已有150多年的歷史了。餐廳創辦之初直到現在,始終堅持以沿襲下來的傳統方式來料理美食,在 2021 年的《京都大阪+崗山米其林指南》中獲得米其林二星和綠星的肯定。

明治 3 年創業的高台寺和久傳(Kodaiji Wakuden),有著逾百年歷史的京都美食文化,在餐廳的數寄屋建築里, 四季的變化都通過一道道料理,化作舌尖上的美味。(數寄屋是一種平台規整,講究實用的日本田園式住宅,是取茶室風格的意匠與書院式住宅加以融合的產物,常用「數寄」分割空間,慣於將木質構件塗刷成黝黑色,並在障壁上繪水墨畫,意境古樸高雅。《百度百科》)

大廚返璞歸真的生活態度,在食材選擇上表現尤甚。目前吃到的大米是越光米和伊勢光米,店家自己種植,不用化肥、農藥,利用廢棄的蟹殼為稻田施肥,手工收割,以原始有機方式進行耕作。從 2015 年起,團隊也以自家生產的伊勢光米製成清酒,實行自給自足的生產方式。這樣的做法贏得了一些消費者和米其林評委的認可,也成為餐廳的一個特色。一個小眾餐廳大致可以這樣做,也只能是為少數人服務的餐廳有可能這樣做,大眾餐飲是無法做到的。原始耕作,費時費工產量低,即使把全日本都變成稻田,也難以滿足人們吃飯的需求,再者哪有那麼多勞動力呀。

吃到一半時,一些記憶慢慢浮起。這家店七年前來過,場景和服務模式都似曾相識。只是那時不太懂日本料理,也不懂懷石、會席,同時也沒覺得有多好吃。只是記住了一些儀式感的東西和不菲的價格。這次再來,有了一些日料經驗,點點滴滴中體會到了懷石料理的精妙,加上龍哥詳細專業的解說,多少有點吃明白了。要說喜歡、習慣,肯定是中餐了,來日本是學習,長見識,不能用自己的口味習慣去評價,而是透過這些食物,這種就餐形式,體會和食的獨特風韻,學習日本料理的專業精神,學習欣賞異國風味的一些道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有了這樣的心態,吃這樣的飯就會有不小的收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6ad73d52e32382668a48206bb331f6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