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懷「國之大者」,做無愧於時代的科技工作者

2024-06-24     南方都市報

備受矚目的202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6月24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揭曉並頒獎,武漢大學教授李德仁院士,清華大學教授、南方科技大學校長薛其坤院士,共同獲得這一代表中國科技界崇高榮譽的獎項。

「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2023年度國家科技大會的召開,不僅展現了國家科技事業的最新成就,也指明了未來科技創新的方向,激發了社會各界對於科技創新推動國家發展、增進人民福祉的信心與期待。

首先需要對獲獎的科學家們致以崇高敬意。

身為國際著名的測繪遙感學家,我國高精度高解析度對地觀測體系的開創者之一,李德仁院士始終認為,科學要為祖國服務,「中國的數字地圖必須由中國人自己掌握」;作為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史上最年輕的獲獎者,薛其坤由於幾乎每天早上7點進實驗室晚上11點才出來的特點,被同仁稱為「7-11」教授,而支撐其一路走來的,是他對科學純粹的愛與樂,「當發現一個物理現象跟平常不一樣時,我會試圖去解釋它,就像讀一本偵探小說根本停不下來,非得看完才能睡覺」……

正是由於心懷「國之大者」,對科學事業有執著的追求,他們攻克了一個又一個科技難題,為我國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

在這場科技盛會中,廣東的表現十分亮眼。媒體報道,廣東有53項牽頭或參與合作完成的成果獲獎,其中牽頭14項、參與39項。

港珠澳大橋是中國交通建設史上技術最複雜、施工難度最高、工程規模最龐大的跨海集群工程,大橋建設取得集群工程工業化建造、超百年壽命保障等5大創新成果,打破國際壟斷,引領世界橋島隧跨海集群設施建設技術升級換代,填補多項國內外技術空白。現在,「港珠澳大橋跨海集群工程」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無疑屬於實至名歸。

在國家自然科學獎中,中山大學牽頭的「數值幾何不變量在雙有理變換下的變化」,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牽頭的「陸表固碳生物與非生物過程及環境響應機制」,南方醫科大學牽頭的「炎-癌轉化和癌前病變的分子基礎和干預策略」,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牽頭的「EB病毒致癌分子機制與靶向干預」,分別獲得自然科學獎二等獎;華南理工大學牽頭的「高效發光玻璃復合光纖雷射器關鍵技術及應用」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應該說,廣東取得這些成績並不讓人意外。

近年來,為全力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廣東出台了多項重要舉措。

一方面,廣東發布了多項科技創新計劃和行動指南,建設了一批重大創新平台,旨在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通過具體政策引導科技創新方向,集聚高端人才,承接重大項目,打造「科技王牌軍」。另一方面,廣東志存高遠,對6G、人工智慧、低空經濟、量子科技、生命科學等兼具顛覆性功能和廣泛市場需求的未來產業進行了前瞻布局,正在逐步收穫碩果。

要把創新資源真正轉化為新質生產力,還要能夠把成果落到產業、企業和發展上。對廣東而言,破題的「密碼」是覆蓋了「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的「全過程創新生態鏈」。

以成果轉化為例,廣東支持科技領軍企業組建體系化、任務型的創新聯合體,推動技術研發、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打通從科技強到企業強、產業強、經濟強的通道。這次大會,華為技術有限公司、華為終端有限公司作為參與合作單位共取得8項獎勵,收穫頗豐,華為就是科技領軍企業的典型代表。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建設科技強國使命光榮、責任重大,廣大科技工作者只要自覺把學術追求融入建設科技強國的偉大事業,就一定能夠創造出無愧時代的新業績。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503b9675b4a7d0a6037154fdcb53c29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