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4日記錄

2022-10-06     董克平飲饌筆記

原標題:10月4日記錄

10月4日記錄

10月4日

起風了,下雨了。雨不大,走路去做核酸,梧桐樹的葉子擋住了大部分雨點,路面濕濕乾乾的交錯著。只是氣溫降了,一件T恤出門,沒走幾步就回到房間加了一件外套。9月22日出門帶了一件厚一點的外套,澳門沒用上,廈門沒用上,合肥、上海也沒用上,這次在南京穿上了。從昨天的38℃到今天的18℃,降了20度,多穿一件別感冒。多事之秋,不敢感冒。

今天重陽節,街上走了一圈,沒有什麼特殊的地方。我已經有過重陽節的資格了,去年有了老年卡,坐公交進公園都不要錢了。不過我沒覺得自己老了,依然頻繁出差,即使有各種防控措施,也沒有限制了我的腳步。老不老,和年紀有關,和身體有關,和心態有關。努力讓自己開心一些,讓日子過的有質量。

路過書報亭,買了幾本雜誌。其中一本上有小說《燕食記》。前幾天胖子向我推薦過這本書,本想下單買一本看看,一忙忘記了。今天看到了,自然要買下來。喜歡飲食,首先是因為饞,因為苦。40年前看了陸文夫的中篇小說《美食家》,才知道吃上有那麼多講究,這世上有那麼多好吃的。在此之前美食的概念大概就是過年時的大口吃肉,中秋節是可以吃到自來紅自來白,元宵節可以吃到的元宵,端午節時吃到的粽子。看了《美食家》,人變得更饞了,對食物的想像也逐漸豐富了,以致後來直接趕上了每天都和飲食打交道的工作。文字中的美食遠比生活中遇到的令人嚮往、令人垂涎,雖然吃不到,但也有了目標,豐富了紙面經驗,也為後來的遇見增加了幾分樂趣。

中午去了都市裡的鄉村,這是一家我喜歡的南京土菜館,推薦給許多人。老闆姓劉,南京生活的山東人,講著一嘴說不清是什麼口音的普通話,聽他介紹菜,大概有40%聽不懂。不過看著盤子裡砂鍋里的食材,倒也能猜個十之七八。今天老劉做了一個甲魚燉生敲,加了一些五花肉一起燉,味道一下子滋潤豐富了。同行的朋友說生敲一可以炸的再干一些,那樣燉出來味道更飽滿。我沒有體驗過朋友說的那種干,覺得今天老劉這個就不錯,鬆鬆酥酥軟軟的,有滋有味。還有一個青菜煮年糕,老劉說是特意為我做的,心裡很是溫暖。剛剛降溫,寒流還沒能激發出青菜的甜味,再晚幾天就好吃了。四兩的母蟹也是這個道理,個頭夠了,可是蟹黃還沒長好,蒸出來稀稀拉拉的,不好看也不過癮;蟹腿肉也不飽滿,顯然螃蟹成熟還要等幾天。

四兩的母蟹

甲魚燉生敲

雞湯

健康寶折騰了一番,今天在朋友的幫助下正常了,很是激動了一下,可是無法購買到北京的機票和車票,顯然還是不能回去。也許開車可以,但是太折騰了。計劃是7日那天離京去黃山,乾脆在南京熬著吧。

晚上易隆從上海過來陪我,大家一起去了榕府吃飯。我和張恆說不要鮑參翅肚,吃點家常菜就好。果然沒有上那些名貴的食材,豆醬焗黃魚做的很好,柔嫩香滑;酸菜豬肚湯味道足足,很是開胃。為了增加酸度,張恆先把酸菜打成沫,然後再加切好的酸菜一起煮,湯水清鮮酸爽,豬肚脆嫩可口。鵝血做的也不錯,不過我建議花椒還可以加多幾粒,那樣麻香才能出來。綠豆做的春卷和和牛炒的粿條都很香口,張恆的榕府越來越有滋味了。

酸菜豬肚湯

春卷

炒粿條

決定不回北京了,人也就踏實了。不叫勁,讓自己過的舒心一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4d592db0e035e9ee1cd3e7ba06fa99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