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邑文博】於栽蘭捐贈抗美援朝老戰士張守慧與中央領導合影電子版

2024-06-29     中部城市生活指南

2024年6月25日,抗美援朝老戰士張守慧遺孀於栽蘭女士向昌邑市博物館捐贈張守慧1984年與中央領導合影電子版。

該照片拍攝於1984年10月,是張守慧被濟南軍區授予「雷鋒式的幹部」後代表軍區參加建國三十五周年國慶觀禮,受到鄧小平、胡耀邦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時的留影。

附:一片「兵心」為祖國

——記昌邑市老黨員、抗美援朝老戰士張守慧

無論身在軍營還是回歸地方

無論決戰沙場還是建設祖國

他始終衝鋒在前

革命戰爭年代

他捨生忘死,保家衛國

和平建設時期

他不忘初心,永葆本色

「我是一個兵」兵心,從未改變!

2022年7月9日上午,昌邑市義工聯合會「聽老革命講那過去的事情」攝製組一行五人來到張守慧老人的家中,張守慧老人和老伴非常客氣地招呼大家入座。如今,張守慧老人89歲,曾參加抗美援朝戰爭,1988年被授予大校軍銜;老伴於栽蘭85歲,曾參與修建峽山水庫。兩人雖已高齡,但精神矍鑠,思維敏捷,讓我們都倍感欣慰。在一張張老照片、一枚枚勳章中,隨著老人的講述,那段烽火歲月中的紅色故事也隨之徐徐展開。

童年記憶

張守慧,原名張守孝,1934年10月出生於昌邑縣六區石埠鎮石埠村(今昌邑市石埠經濟發展區張家村)。受孫中山先生「教育救國」思想影響,為響應國民政府「興學堂、廢私塾」的倡議,父親張作東與大伯張耀東、二伯張福東兄弟三人為了辦學,在濰縣創業經營一家店鋪,由於經營得當,生意格外興隆。資金解決後,在老家石埠村以西(今張家村)創辦了「育德小學」,以「利民制、起民生、敦民德」為辦學宗旨,由張福東任校長,教師為3人,學生90餘人,校舍9間,在校期間一切費用由校方承擔。「為阻撓大伯、二伯和父親開辦學校,父親先後兩次被『四縱隊』綁票扣押,第一次是大伯(張耀東)賣掉房產用重金把父親贖了出來,第二次是被武工隊在營救被押八路軍幹部時把父親也救了出來,這才幸免於難。」張守慧回憶起老輩人告訴他的那段往事。

1938年3月,侵華日軍包圍了石埠村,瘋狂向村內射擊,打死無辜村民53人,傷者無數。「那時候日本鬼子在西埠頂有據點,進村掃蕩以後,全村老少都向村東南門外窪地跑去,姐姐背起我跑在前邊避險。鬼子在後邊窮追不捨,開槍射擊打死不少老百姓,從那時起我就對日本鬼子深惡痛絕。」幼時的悲慘經歷,讓張守慧記憶猶新。

1941年,張守慧隨家人遷往濟南縣后街16號定居,後來在濟南中心國民學校(後改為濟南縣西巷小學)就讀至五年級。1948年濟南解放後,山東省濟南第一中學(簡稱「省一中」)開始招生,張守慧以第十三名的成績成功考入該校。「在省一中,我整個人生觀轉變了,滿懷著愛國心加入了共青團,我積極參加社會活動,到後來抗美援朝一開始我就馬上報名參軍,這與在省一中參加社會活動有直接關係」。張守慧在省一中學習期間,通過聆聽社會活動宣講,了解了當時的形勢,第一次接觸到了共產主義思想,自此以後,便深深地烙印在了他的心頭。

1949年10月,當從廣播中聽到「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張守慧和同學們頓時激動萬分,含著幸福的淚花,共同為新中國的建立而歡喜雀躍,大家走上街頭,加入到盛大的慶祝遊行隊伍,人們唱啊跳啊,盡情地慶祝新生的人民共和國。

戰火歲月

美帝侵朝鮮,鄰里起狼煙。

門前燃戰火,唇亡齒自寒。

全國總動員,抗美援朝鮮。

學子熱血涌,從戎赴前線。

——張守慧·《從戎》

1950年,韓戰爆發後,戰火燃至鴨綠江畔,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入朝作戰,「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成為那個時代的號角。全國各地紛紛響應,熱血青年投身報國,在省一中上學的張守慧率先報名參軍,根據組織安排,張守慧調入機要學校進行訓練學習,從瀋陽塔灣轉到吉林長春,成為東北機要學校的一員。按照當時規定,機要專業需要學習一年,炮兵只需集訓三個月。經過層層篩選,從400人挑選100人從事機要學習,而後精選小部分人入朝參戰,作為尖子生的張守慧,毫無懸念的被選中,軍校中隊長孫曰聖將派克鋼筆送給了他作為紀念。在這一年的學習中,鍛造了張守慧「守口如瓶」的政治素養和「精益求精」的專業態度,被評為「模範學員」。

1952年7月,張守慧隨軍進入朝鮮,被分配在炮兵第八師司令部機要科,任譯電員。機要科的職責就是上情下達,人員從最初六名(後三名女同志回國)調整到三名,張守慧負責譯電和送達。當時,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由野戰防禦轉為堅守防禦,戰場上出現了相持局面。張守慧先後參加了1952年秋季戰術反擊戰、1953年春反登陸備戰和夏季進攻戰在各戰役、戰鬥中完成譯電任務。

韓戰,是一場現代化的立體戰爭,只要在朝鮮境內,就沒有什麼前方和後方之分,都時刻處於戰爭狀態。因此,危險無處不在,有兩次空襲讓張守慧至今難以忘懷,「我們譯電以後,要送到三里外師部的三個電台,每次去都要躲避空襲。有一次,我將一個緊急譯電送出,在路上被一架F86敵機發現了,對我實施掃射,看到敵機俯衝向我襲來,我往旁邊一閃身,子彈從我身旁橫掃而過。」面對危險,張守慧從無畏懼。「1953年春節一個夜裡,我帶著譯電從山腳一路向前奔,不料被敵機跟蹤,也是一通掃射,子彈把樹枝上懸掛的水壺打得水流四濺,而山下的警衛班都犧牲了……」

暗夜掩護偷襲、突襲敵人,這是我軍夜戰戰術的制勝法寶。「抗美援朝的時候,我們的武器和美軍相比很落後。現在的武器先進了,那時候跟現在真的沒法比。在朝鮮,我們往往是白天隱蔽休息,晚上才出來和美軍較量。這是我們揚長避短的戰術,前五次戰役都是在夜間發起的。所以,美軍後來說『月亮是中國人的』。」張守慧回憶起在朝鮮戰場的崢嶸歲月。

1953年,張守慧用那支派克鋼筆寫下了入黨志願書。1955年3月,在機要科科長王恆岳和組長鬍漢才的介紹下,張守慧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同年10月,被授予少尉軍銜。

「干機要,紀律要求是非常嚴格的。入朝五年,我沒有給父母寫過一封信,母親為此經常以淚洗面,以為我犧牲在了朝鮮。回國後,我父母只知道我在部隊當兵,不知道我具體幹什麼,直到二老去世我也沒告訴他們,我沒有暴露,也不能暴露。嚴守秘密並不是為自己保密,而是為國家保密,那顆『兵心』就是我的初心。直到現在,我的孩子也不清楚我之前具體做什麼。」由於長期從事保密工作,張守慧對那段歷史隻字不提,為黨嚴守秘密到現在。

伉儷情深

1957年,張守慧隨部隊回國,分配在濰坊市以西黑山營房駐地。「我從部隊回家探親,母親見到我感動地直流淚,以為這輩子再也不到我了,我覺得虧欠父母太多了。我當時肚子疼,母親就給我按摩肚子……」講到此處,老人百感交集,眼裡泛著淚花。

「我常年在外一直沒有照顧父母,在濟南有不少女軍醫追求我,我說不行啊,家裡還有父母需要照顧,那時我就下定決心回家找個能和我一起照顧父母的結婚。」對於自己的婚姻,張守慧有著自己的想法。

1958年農曆三月二十,張守慧經別人介紹,認識了比自己小四歲的於栽蘭,初次見面印象最深的就是於栽蘭直爽的性格和那對細長及腰的大辮子。「我倆第一次見面後,就相中了他,我的那些夥伴都不看好他,說他又黑又瘦。但我就是第一眼相中了他,他孝順又當過兵,我覺得很帥氣,就訂了親。那年他24歲,我20歲。」於栽蘭回憶起最初的相見,仿佛回到了青蔥歲月。由於部隊有規定,必須年滿28歲才能結婚,就這樣於栽蘭一等就是三年半。

張守慧返回部隊不久後,於栽蘭就聽到了修建峽山水庫的號召,一向不服輸的她積極報名,開始了長達一年多的「出伕」勞作。於栽蘭從小身體素質好,很少生病,還經常和男孩比賽跑,很少有人能勝過她。即使長時間乾重活,稍作休息就能繼續干。「我是第一批修峽山水庫的,那時水庫底部到頂部高度有25米。我每天拉著滑車(倒拉滑車,由卜莊營發明)往上運東西,再就是推車子,衣服即便破得露出了棉花,還是繼續干。不管幹什麼活,我都找重活干。每天早上五點就起床上工地,那時候工地沒什麼吃的,就吃地瓜干、熬白菜,因為年輕,我不覺得累。」說起當年修建峽山水庫,老人神采奕奕,情緒高昂。

「當時有不少人勸我,你這樣等他得到什麼時候?到那時候就是大閨女了,我說等到三十(歲)也要等。」於栽蘭堅信自己的眼光不會錯,相信一見鍾情,就在遇到他的那一刻。

1961年農曆八月二十四,28歲的張守慧和24歲的於栽蘭如願的舉行了婚禮,正式成為了夫妻。新婚後不久,張守慧就返回了部隊,而於栽蘭則留在老家邊干農活邊照顧公婆,再後來還得照看三個孩子,勤勤懇懇,任勞任怨。

為了集中全部精力多為國家做貢獻,張守慧讓家屬在農村比規定多等了七年才隨軍。於栽蘭帶著公婆和孩子遷到部隊後,鍋台還沒壘起來,張守慧就跟著山東省赴新疆畜牧考察組,踏上了萬里征程,一去就是八個月。於栽蘭體諒丈夫的不易,把家裡打理的井井有條,讓他沒有了後顧之憂。此後,張守慧能專心在事業上干出一番作為,與背後妻子的付出是分不開的。

勇立潮頭

在部隊里,張守慧是馳騁球場的一員驍將,激烈的爭奪,頑強的拼搏,鍛造了他「主動進攻」的可貴品格。多次代表師部在軍區比賽中贏得榮譽,一躍成為國家一級手球運動員。之後,與英、法等國家運動員在賽場上較量,給國家贏得了不少榮譽。

1965年,張守慧跟隨師長史炳連(音同)在濟南柳埠區炮兵司令部參加山東省社會主義教育運動(簡稱「社教」),負責保衛師長安全,既是警衛員,也是秘書。

1966年,根據軍區組織安排,機要人員脫密階段從事創業工作,張守慧被調到濰北海灘(今央子、泊子一帶)興辦軍馬場,當時師里撥給他一萬五千元作為籌建資金。「濰北海灘一望無際,多達五萬多畝草地。當時我先在海灘上做了試驗,把軍馬放出去還能回來,我一下子放心了。我帶著一封介紹信,到內蒙古草原精心選購了三十五匹種馬回來,然後不分晝夜精心飼養。幾年後,發展成三百多匹馬的馬場。」辦馬場期間,他和戰士們在荒灘上以天為房、以地為床,腰裡揣著乾糧,過著遊牧生活,但從未說過「苦」字。辦馬場那幾年,為部隊、為國家創造了不少的財富。

受海潮襲擊和降水洪澇等影響,濰北馬場受到毀壞。1974年,在師部的指示下將馬賣掉後,張守慧發現濰北海灘土質逐漸鹼化,草場不斷縮小。「我用了一個月的時間,跑了三個縣的七個鹽場做了調研,走訪了一百多人,糾正了過去沙土地不能建鹽灘的錯誤結論。於是,我向師部領導提出了建鹽場的建議。」張守慧建鹽場的建議得到師部批准,並委任他擔任鹽場股長。張守慧敢於大膽實踐,高速度建成了鹽灘,打出很多水旺、鹵度高、質量好的井,他自學氣象知識並系統調查了周圍三縣十七年的天氣變化資料,通過分析研究掌握了預報天氣的主動權。為了多出鹽,即使發燒到40℃依舊堅守崗位,胃疼的時候在腰上綁上熱水袋,同志們稱他是鹽灘上的「鐵人」。就這樣,在他的努力帶動下,創造了當年建灘,當年投產,當年受益的範例,畝產量高出地方鹽場的二分之一,七年間為國家產鹽十二萬六千多噸,價值二百多萬元,濟南軍區授予他二等功,以茲獎勵。

1981年初,張守慧由鹽場調到農場(今寒亭泊子一帶)當場長。上任的那天,副師長對他說:「師黨委把你當作一把『開山斧』,讓你去農場摘掉虧損的帽子,你可別辜負黨的信任!」張守慧記住了他的話。

到農場後,張守慧起早貪黑地干,可到年底還是虧損了五萬元。張守慧抱定決心要徹底扭轉農場的虧損局面,詳細調查了農場的土質、水源和作物生長情況,針對這裡乾旱缺水和土地多鹼等情況,建議由種糧食作物改種棉花,但農場黨委沒有通過,又以個人名義向師黨委作了陳述彙報。在他的堅持下,師黨委同意了他的試種建議。第一年試種棉花八百畝,取得了畝產皮棉一百五十斤,農場盈利九萬多元的初步成果,一下子甩掉了農場戴了多年的虧損「帽子」。

在農場場部,掛著張守慧親手繪製的六張「濰坊地區棉花生長管理示意圖」,從3月20日育苗到11月26日收完,每五天中的主攻目標、天氣地溫、長勢指標、作業項目、管理要求,都寫得清楚明了,而且圖文並茂。這些圖凝聚了張守慧的心血和智慧,也成為遠近數百里的幹部社員的種棉指導「寶圖」,不少莊戶人靠它發了家。經過一番努力,種植面積擴大到一千八百畝,創造了畝產皮棉一百九十六斤的好成績,農場盈利四十五萬元。所在農場被評為「先進農場」,他被濟南軍區政治部評為「農副業生產先進個人」,授予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一次。

1984年,張守慧被濟南軍區授予「雷鋒式的幹部」,跟隨軍區傳經送寶報告團宣講先進經驗。10月,代表軍區參加建國三十五周年國慶觀禮,並受到鄧小平、胡耀邦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張守慧在經過白、黃、紅三道卡後,進入天安門來到東看台。當看到新式尖端武器亮相的時候,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悅,我們的國家越來越強大了。當看到群眾遊行中亮出「小平您好」橫幅,張守慧心中激情澎湃,感嘆祖國天翻地覆的變化。

1988年9月,中央軍委恢復軍銜制,張守慧被授予大校軍銜。1994年,在部隊退休,轉昌邑市軍休所。

後 記

在老人的家裡,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滿屋的炮彈殼模型,這些都是老人最愛的珍藏,基本囊括了在朝鮮幾個炮兵團使用過的炮彈型號。還有一枚「和平萬歲」紀念章被焊接在了滅火機上,這是在朝鮮繳獲的美國吉普車滅火機,最初是在戰場上用來灌熱水暖被窩的,回國後找人焊接起來留作了紀念,寓意「和平至上」。老人手裡那本《中國人民志願軍將士參戰實錄·中華好兒女》,收錄了老人抗美援朝組詩十七首,真實展現了在朝五年的炮火歲月,這都成為抗美援朝那段歷史最好的見證。

張守慧告訴我們,「現在在世界上,我們中國強大了,要堅定不移沿著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道路,這才是正道。我們不欺負別人,但別人也休想欺負我們。現在世界很不安寧,美國挑撥離間,而中國的路子很正確,我們要和平,更要保衛和平。」

在他的日記里,有這樣一段話,「領導幹部要肩負起時代的重託,就要銳意進取,勇於開拓,決不能安於現狀」。張守慧用他的人生經歷履行了曾經的諾言,也為後來人提供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在學習中,他勤奮刻苦、刷新思想;在戰場上,他毫無畏懼、勇往直前;在賽場上,他甘灑熱血、揮斥方遒;在建設上,他勇擔使命、大膽改革。張守慧老人始終堅守那顆從未改變的「兵心」,不為功名與利祿,只為祖國和人民。

採訪要結束時,老人換上當年的綠軍裝,胸前別上數枚閃亮的勳章與我們合影。老人挺直背脊,撫平綬帶,敬了一個莊嚴的軍禮,鏡頭之中,仍是堅毅英勇的戰士之容。我們忽然感到,他是多麼懷念當年與戰友們一起並肩戰鬥、艱苦創業的日子。雖然他已退休多年,現在衣食無憂,但他心裡總是難以忘懷的是那段永不磨滅的記憶。

英雄的故事,人民的歷史,值得被記錄下來,能夠採訪到這些老戰士、老英雄,是我們的榮幸,應該倍加珍惜。生在這個和平時代,能夠親身感受老兵們的愛國情懷和無私奉獻的精神,讓我們深受鼓舞和感動。這不禁讓我聯想到,作為新時代青年,應如何去傳承這份珍貴的紅色情懷?怎麼才能把為國家為人民服務和自己的工作、生活有效結合起來,這應是老兵們的英雄事跡給我們留下的最大啟示,也應該是我們以後前進的方向,也只有真正把實際行動落到實處,化為精神自覺和思想自覺,方能不辜負革命先輩為我們換來今日和平、安全、幸福的生活。

聯合單位

中共昌邑市委組織部

中共昌邑市委黨史研究中心

共青團昌邑市委

昌邑市退役軍人事務局

濰坊市紅色文化研究會昌邑辦事處

昌邑市新的社會階層人士聯誼會

昌邑市義工聯合會

撰稿:林鵬飛

攝影攝像:徐小童

志願者:郝昊、畢環新、付凱、郭志強(愛心物資)

點擊下方名片關注 文旅昌邑

既然看到這裡了,請再動動手指點亮右下角的在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3fd06063341319221d53778d1b14fa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