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去借兵,一個兵沒借到,竟然還稀里糊塗給人當了一次「馬仔」

2023-12-15     花西亦花心

原標題:劉邦去借兵,一個兵沒借到,竟然還稀里糊塗給人當了一次「馬仔」

陳勝稱王以後,有個叫秦嘉的人和一個叫朱雞石的人也在東海郡郯縣(今山東臨沂郯城縣)聚眾起兵。

陳勝死亡的消息傳來後,秦嘉尋找到故楚國王族後裔景駒。在彭城(今江蘇徐州),秦嘉自封大司馬,擁護景駒繼任張楚王。秦嘉謀求利用張楚國的號召力,重振聲威,試圖把景駒塑造成為陳勝死後張楚國的另一面旗幟。

新立張楚王景駒移軍留縣(在今江蘇徐州北方微山湖湖區內,沛縣東南方向,今已沒入湖底),劉邦前來請兵。劉邦起義已經四個多月,為何來此請兵?因為他混得實在不好,確切地說,是劉邦豐沛軍事小團伙內部出了一個叛徒。

劉邦占據沛縣和豐邑以後,就以兩個縣為中心擴大勢力範圍。他首先向北進軍,攻擊胡陵縣、方與縣(都在今山東濟寧魚台縣境內),占領方與,然後回防豐邑。此時,秦政府泗水監率軍包圍豐邑。劉邦迎戰,擊退泗水監,泗水卒吏(官府中的屬吏,基層辦事員)周苛、周昌兄弟二人投靠劉邦。

劉邦留下雍齒鎮守豐邑,親率主力部隊向東攻擊薛縣(今山東棗莊)。在薛縣,劉邦打敗泗水郡守,占領薛縣。很快,劉邦地盤擴展到四個縣:豐、沛、方與和薛。

此時,張楚國大將周福奉陳勝之命攻略故魏國土地,進攻豐縣和沛縣。強秦未滅,各起義軍之間已經互相攻訐,都在盡力擴大自己的地盤。

周福誘降雍齒:「豐縣本來就是魏國地盤。我已經率領大軍平定十幾座城市,如果你能降魏,魏封你侯爵,還令你鎮守豐縣。如果不投降,我兵鋒所至,必屠豐縣!」典型的胡蘿蔔加大棒,雍齒立即投降。

雍齒和劉邦算是老熟人,都在沛縣混了幾十年。可是,雍齒從來都看不起劉邦,目前居於劉邦之下,更是心有不甘。於是,雍齒投降周福,原班人馬、辦公地點皆不變,只是換了個旗幟,還守豐縣。

一個人什麼時候最痛苦?被信任的人背叛的時候。劉邦就是如此。豐縣是劉邦出生成長的地方,那裡的父老鄉親一草一木他都熟悉。雍齒是劉邦幾十年的老朋友:劉邦自以為是朋友,所以他把鎮守豐縣根據地的任務交給了雍齒。現在,豐縣的父老鄉親跟著雍齒背叛了劉邦。就在劉邦剛剛創業的時候,就在劉邦最最困難的時候,他最信任、最倚重的豐縣背叛了他。

劉邦很痛苦,劉邦很憤怒。雍齒和豐縣的父老在他心裡留下陰影,向來豁達大度的劉邦在以後處理和將領的關係上,變得雞賊起來。

占領薛縣後,劉邦回軍,立即進攻豐縣,但無法攻克,劉邦又氣又急又惱,一下子病倒了。他只得回沛縣休養。後來,劉邦聽說秦嘉擁立景駒繼任張楚王,就駐紮在不遠的留縣,於是立刻前來請兵。而此時,章邯已經攻破陳縣,派遣副將東進,一路血腥屠殺,一直殺到碭縣。秦嘉從留縣西上迎擊秦軍,不分勝負,而此時劉邦就在抗秦隊伍里。

劉邦本來的意圖是借幾千兵馬,收復豐縣,誰知道反成了秦嘉的免費「馬仔」。無奈,沒有占到便宜的劉邦再次撤退。

劉邦這次請兵沒有請到一兵一卒,白打了幾仗,沒有占到一點便宜,好像還虧了。不過,劉邦實際上賺了便宜,還是個很大的便宜。因為在這次請兵路上,他遇到一個人,一個很牛的人。

這個牛人就是曾在博浪沙刺殺秦始皇的張良。刺殺行動失敗以後,張良更名改姓,藏匿在下邳(今江蘇徐州睢寧縣古邳鎮)。至此,他已經在江湖上消失了十年之久。

張良藏匿下邳期間,一直廣交朋友,為再一次反秦積蓄力量。有一次,有個叫項伯的下相人殺了人逃亡到下邳,張良傾力幫助項伯,兩個逃犯遂成為好朋友。這個項伯不是別人,還大有來頭,他的哥哥叫項梁,還有個侄子叫項羽。

過去的十幾年裡,張良不只是傾力結交江湖人士,更是努力自學兵法。據說,他還得到了神仙的指點。

有一次,張良閒來無事,走到下邳一座橋上,看到一位衣著打扮很普通的老者。等張良走近的時候,老者故意脫下鞋子扔到橋下,對張良說:「小子,下去幫我把鞋子撿起來!」張良錯愕,想把老人打一頓,但是考慮到老人年紀大,便強忍著,下橋把老人的鞋子撿了起來。老人得寸進尺,把腳又翹起來:"給我穿上!」張良又跪在地上幫老人穿上鞋子。

老人不但不感謝張良,反而大笑,告訴張良說:"孺子可教!五天以後天亮時分,我們在此見面。」張良很奇怪,但還是答應了。

五天以後,張良前往,可是老人已經先到了,很生氣地對張良說:「和老人約會,怎麼可以遲到?五天以後再來這兒!」又過了五天。剛剛雞叫時分。張良就來到橋上,誰知老人還是先到了,又質問張良:"怎麼又晚了?五天以後再來!"

又過了五天,第三次,張良上半夜就去了。過了一會,老人也來了,對張良說:"這才像話!」然後拿出一本書給張良:"讀這本書可為王者之師。十年以後天下大亂,你可用這本書興邦立國,十三年以後你可以到濟北古城山下找我,我就是山下那塊黃石頭。"老人說完揚長而去,再也沒有見過他。據說,那老人就是傳說中的黃石公。

天亮以後,張良看那本書,原來是《太公兵法》,就是當年姜子牙留下的兵書。從此以後,張良終日研習《太公兵法》,結合天下大事,終成為足智多謀、文韜武略無所不精的智士。上述就是《史記》所載的故事。

張良,漢初三傑之一,以信義立足於天下,以謀略聞名於諸侯,後世稱之為「謀聖」。張良拾履,故事很唯美,但基本是胡扯。

這個故事對張良有益,對劉邦更有益,兩個人都藉此穿上華麗的馬甲:似乎一切都是上天的安排。

但是,劉邦、張良在留縣的邂逅,卻有幸組成了中國歷史上最為成功的帝與師的組合。兩位英雄優勢互補,他們的化學反應將迸發出巨大的能量。

不過,話說回來,他們的相遇純屬偶然。而且,張良本來一直努力自立山頭,並沒有想過給別人「打工」。

陳勝起義反秦以後,張良也打算聚集人馬,準備響應陳勝。然而,長相俊美、民質文弱的張良不是那塊料,拼盡全力,才籠絡到一百多人。當秦嘉擁立景駒繼任張楚王以後,張良決定帶領自己的隊伍投靠景駒。就在半路上,張良遇到前來請兵的劉邦。

張良和劉邦聊起天下大事,竟然有相見恨晚的感覺。張良曾經與別人討論過《太公兵法》和天下大事,很少有人能夠明白,但是劉邦對於張良的看法都非常讚賞。張良對別人說:「沛公真是個天才!"

高山流水遇知音,互相吹捧一番之後,張良決定依附劉邦。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請兵不成,卻巧遇智囊張良並結為至交,劉邦這次賺大了。

交了新朋友的劉邦從景駒處回軍,再次攻擊碭縣。競然僅用三天便拿下,一舉收編碭縣部隊六千人,劉邦的力量一下子擴張到九千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2b7b98907f24841b7a516a0161d780d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