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筆雙贏的買賣:江淮汽車拿錢,蔚來汽車拿下生產資質搞合資車

2023-10-21     道哥說車

【文/財圈社&道哥說車麻建宇】10月19日晚,江淮汽車發布公告稱,公司擬通過公開掛牌方式轉讓部分資產,涉及乘用車公司三工廠存貨、固定資產、在建工程、房屋建築物以及土地使用權及乘用車公司新橋工廠構築物和設備資產,擬掛牌價為44.98億元,增值額為2.86億元,增值率為6.79%。

據業內人士對《財圈社&道哥說車》編輯表示,此次涉及江淮汽車資產轉讓的三工廠、新橋工廠係為蔚來代工的F1、F2工廠。兩個工廠均由蔚來汽車自建,但生產資質掛靠江淮汽車。上述業內人士猜測:「此次江淮汽車轉讓工廠,實質上是轉讓生產資質」。不過,也有業內人士對《財圈社&道哥說車》編輯透露,蔚來欲尋求獨立生產資質,但並不是收購江淮汽車生產資質,江淮汽車轉讓工廠資產可能是過程的一部分。

接近蔚來汽車人士告訴《財圈社&道哥說車》編輯,蔚來拿到資質後,估計要搞合資品牌車型了。

蔚來汽車總裁秦力洪對《財圈社&道哥說車》編輯回應稱,目前更多消息不便披露,但此次江淮相關資產掛牌轉讓對蔚來所有的生產和經營都不會有任何影響,若有進一步可以披露的消息,蔚來將主動披露。

值得關注的是,就在去年12月,江淮汽車還曾公告稱,擬收購安徽蔚來持有的在建工程-設備安裝工程相關項目資產(包括設備、工裝類資產等),預計交易價格17.04億元。江淮汽車「一買一賣」,其中還都有蔚來的影子,有些令人琢磨不透。

不過,回歸到轉讓資產本身來說,江淮汽車之後的「帳面」估計會很漂亮,尤其是對江淮開啟轉型更加具有積極意義。中歐協會智能網聯汽車秘書長林示對《財圈社&道哥說車》編輯表示,當前汽車行業競爭加劇,淘汰賽隨時可能發生,在這樣的情況下出售資產帶來的大量現金儲備會讓江淮汽車更安全。並且,江淮汽車也的確需要大量的資金湧入新能源轉型的賽道。

蔚來欲尋求獨立生產資質?代工或仍穩定

蔚來汽車一直由江淮汽車代工生產,雙方的合作從2016年維繫至今。此次江淮汽車掛牌出讓與蔚來有關的資產,業內人士作出「蔚來欲尋求獨立生產資質」的猜測也並不令人意外,尤其是在有先例的情況下。

造車新勢力興起之後,可以規避資質限制的代工模式被廣泛地被運用,包括小鵬、零跑在內的造車新勢力早期都選擇過代工模式。但對於「資質」的追求,這些造車新勢力們似乎卻並未停止。

今年早些時候,理想汽車收購北京現代順義工廠,最終獲得包含增程車型在內的新能源乘用車生產資質;零跑汽車也在2021年獲得生產資質之後跟此前「由長江汽車代工」的局面揮手告別;從2017年便與海馬汽車確立代工關係的小鵬汽車,也伴隨著廣東肇慶、廣東廣州和湖北武漢等生產基地建成投產在和「代工」揮手說再見。

在此背景下,蔚來即便尋求獨立生產資質也不令人意外。不過,就江淮汽車和蔚來而言,雙方揮手再見的可能性短時間內並不大。蔚來汽車創始人李斌對「代工」決策非常堅定,並曾在回應質疑時稱「保時捷的工廠也不如江淮的工廠」。與此同時,江淮汽車和蔚來的合作也在加深。

2021年3月,雙方還成立合資公司「江來汽車」繼續深化代工合作,代工展期至2024年5月,產能從最初的5萬輛/年提升至24萬輛/年,將繼續生產ES8、ES6、EC6、ET7和其他可能的車型。截至2022年,江淮汽車已累計交付超30萬輛。

去年12月,江淮汽車擬收購「安徽蔚來」持有的在建工程-設備安裝工程相關項目資產的公告中也指出,基於江淮汽車與安徽蔚來兩方建立的長期戰略合作關係,目的為共同推動新能源汽車製造合作。當然,即便江淮此次轉讓部分工廠是代工蔚來結束的前奏,但那又怎麼樣呢?

優化資產結構 自主新能源乘用車得大量保障?

「本次通過資產轉讓可進一步優化資產結構,本次資產處置不會影響公司的正常生產經營,不涉及人員安排,若本次交易順利實施,將對公司財務狀況和經營業績產生積極影響」,江淮在公告中是這樣形容此次掛牌轉讓資產帶來的影響的。

而結合「擬掛牌價為44.98億元,增值額為2.86億元,增值率為6.79%」的數據來看,江淮汽車掛牌轉讓成功的話,其之後的財報數據大機率會好看很多。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江淮汽車歸母凈利潤實現扭虧為盈至1.6億元,營業收入同比增長25.9%至223.7億元,而這樣的利潤水平對於江淮汽車這樣龐大且老牌的車企顯然是不夠多的。

更關鍵的還是在當下背景下「優化資產」帶來資金是聰明的舉措。據半年報,江淮汽車上半年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僅為5.82億元,但江淮汽車在今年對新能源汽車方面卻展露了較大的野心。今年上半年,江淮汽車完成了乘用車新標煥新以及全新品牌戰略發布,正式進入了「無智能,不造車」的全新時代,宣布成立首個新能源品牌江淮釔為,以取代思皓在集團內的生態位。

江淮汽車自主發展的念頭在這一刻已經堅定無比。值得關注的是,江淮汽車並不缺少堅定自主發展的先例,在自主汽車產業發展落後的上個世紀,江淮人是拿著錘子敲,在1990年把國內第一個客車專用底盤「敲」出來的。當具有這樣傳統的企業堅定自主發展,動作之快也是令人瞠目的。

在產品豐富性上,江淮汽車正肉眼可見的增長,首款基於全新電動平台的車型釔為3已於6月上市。為豐富在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產品線,今年9月,江淮汽車上市首款插電混動SUV產品江淮QX PHEV。按照規劃,在未來幾年時間裡,江淮汽車基於MUSE架構陸續推出由四大主力車型構建的產品矩陣,實現從家用到商務、從中型到大型、從電混到純電的全面布局。

這些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野心,自然需要龐大的資金進行支持。在此背景下,江淮汽車也在不斷加大研發投入,半年報顯示,2023年上半年,江淮汽車研發費用達8.19億元,同比增長23.40%。而按照江淮汽車的規劃,未來五年,江淮汽車將引進超5000人次的智能領域研發精英,累計研發投入將達到120億元。轉讓工厂部分資產對江淮汽車財務狀況和經營業績產生的積極影響顯然更有利於江淮汽車在自主新能源乘用車方面的發展。

結合這些來看,江淮轉轉讓工厂部分資產,即便是預示著江淮汽車和蔚來的「分手」,也更像是一次「壯士斷腕」,畢竟很多時候「靠人不如靠己」,在這一點上,造出中國第一個客車專用底盤的江淮會不清楚?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28cfa02c5d6cb55d6d087e147faecd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