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車資質,「逼瘋」新勢力

2023-12-13     My車軲轆

拿到造車資質不一定能成功,但拿不到資質必然走進終局。一張遲遲下不來的生產資質文件,成為了懸在造車新勢力心頭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近日,在工信部最新車輛生產企業名單中,出現了「光束汽車有限公司」以及「蔚來汽車科技(安徽)有限公司」兩家企業。這也意味著,上述兩家公司均獲得了獨立生產資質。其中,蔚來獲得獨立生產資質,表示它不用再依靠江淮汽車,意味著蔚來7年代工路正式結束。

一時間,蔚來汽車不再貼「江淮汽車尾標」成為熱議話題。與此同時,在蔚來之後,再想獲得生產資質的造車新勢力將十分困難,連蔚來都要經歷這麼艱難的資質獲取之路,其他新勢力的難度可想而知。關於車企「造車資質」風波的背後,也是市場對新能源汽車行業「產能過剩」的隱憂。以目前的情況來看,新的造車品牌是否還有取得「入場券」的必要?

造車資質「拿捏」造車新勢力命脈

我們都知道,造車新勢力想要跨入汽車產業大門的門檻,生產資質無疑是敲門磚。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是需要「雙資質」,其中一個資質是發改委批准的投資許可,審核是否有條件建廠,另一個則是工信部的認可資質,需要滿足《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准入管理規定》。

造車新勢力可以通過三種方式拿到「准生證」,一是尋找有資質的車企代工,例如蔚來通過江淮汽車代工;二是收購有資質的車企,例如理想汽車收購力帆汽車;三是獨立申請造車資質,但為了防止產能過剩,主管部門對牌照的審批非常嚴格。所以,市場上解決生產資質的方式主要是前兩種。

為了取得生產資質,各家造車新勢力可謂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小鵬汽車為了獲得汽車生產資質,以12.5億元收購了廣東福迪汽車;車和家(理想汽車)以6.5億元收購重慶新帆機械設備有限公司100%股份,獲得其汽車生產資質;而最近拿到生產資質的蔚來汽車,以31.58億元的代價,收購了此前為其代工的江淮汽車部分工廠資產。這是新勢力艱難取得造車資質的一角縮影。

如今,蔚來拿到獨立造車的資質,已逐步走上正軌。而在新能源汽車口風收緊的現在,以小米、百度為代表,包括自游家等造車新勢力由於受制於各種因素,頻頻傳出不利消息。早期傳聞由寶沃進行代工的小米汽車最終也只是借用北汽的資質自己建廠生產。而百度和吉利投資的集度汽車,最終更改股權占比和更名為極越汽車,也被認為是由於受困於生產資質而做出的妥協。「四處投醫」的自游家依然沒有求來造車資質,等待它的只有退場。與自游家一同消逝的,可能還有石頭科技造車,團車造車……

代工新模式:股權交叉

蔚來汽車選擇退出代工合作,投資新建工廠,這意味著「蔚小理」發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然而,江淮汽車之所以願意放棄蔚來這一代工大客戶,是因為找到了新的「大腿」。12月1日,江淮汽車宣布與華為達成智能新能源汽車合作協議。據悉,江淮汽車與華為合作的首款車型將定位一款高端新能源MPV車型,售價或在百萬級。

與此前一輪簡單的製造代工不同,華為的模式跟其他新勢力不一樣,鴻蒙智行模式會進行資本和股權的交叉。華為目前已與賽力斯、奇瑞、江淮、北汽等建立合作,這表明汽車代工模式發展開始走向深處,也將合作雙方的發展捆綁在了一起。

之所以那麼多車企願意與華為捆綁在一起,是因為智選車模式通過了實踐檢驗,得到了市場和用戶的高度認可。但是,從現在的鴻蒙智行合作方案來看,不單是「雙智」上的合作,還有機械硬體層面也要交給華為。車企基本在產品設計和研發層面啥也不用干,負責好生產製造即可。這也是為什麼市場將華為鴻蒙智行稱為「車企代工模式」的原因,華為以一己之力讓全行業見識到一種新玩法,也讓大家看到「外來者」進入造車賽道不一定非要那張「准生證」。

其實對造車新勢力來說,選擇代工可以在短時間內繞過「准生證」這一難題,但獲取資質、自建工廠才是真正的解決方案。但由於早先很多新勢力PPT造車,留下了一地雞毛,形成了現在嚴控「新玩家」的局面。不管如何,接下來要想取得造車資質肯定難度越來越高,對於那些還未拿到「准生證」的新勢力而言,肯定要做多手準備。但其實拿到了造車資質的造車新勢力,也並不能高枕無憂,在如此內卷的新能源賽道想要突圍可不容易。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fd2d9aa4e4e325052d7a365487e1cf3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