捏住豪華品牌命門

2024-06-12     My車軲轆

關注新車發布會的朋友都知道,越來越多的自主品牌都將最尖端的技術放在20萬級別的車型上,智能車機、高階駕駛等持續加碼,以強大的綜合實力闖進傳統合資車和入門豪華車的主力價格帶。

為何車企尤為青睞20萬級價格區間?難道競爭最激烈的不是「7.98萬元」的混動車市場嗎?20萬級市場何時變成車企的舒適區?一切答案都有跡可循!

市場混戰,自主、合資、豪華價格體系重塑

回望燃油車時代,20萬元幾乎是自主品牌的定價天花板,但同時也是豪華品牌的入門車底線。在這個階段,消費者處於相對被動的位置,購買中高端車型只能選擇合資品牌。

比如本田雅閣、豐田凱美瑞、大眾帕薩特等,雖然落地價在20萬元以上,但可以滿足部分人群對於舒適性、商務需求等用車需求,是不少家庭的消費升級選項。而20萬元左右的豪華車型,當時只有寶馬1系、奧迪A3、雷克薩斯CT等車型可選,這些車主打個性、時尚,對實用性要求不高。

但進入到新能源汽車時代,自主品牌不斷突破價格天花板,在20萬元以上的價格區間也能輕鬆站穩腳跟,汽車消費趨向明顯改變。同時豪華品牌的入門級車型變得不再吃香,而合資品牌的中高級車型也逐漸被落下神壇,加價提車的局面不復存在。

這主要是因為自主品牌在突破了品牌價值的桎梏後,憑藉著豐富的功能配置和日漸提升的設計水平,獲得了消費者的青睞,使得人們更加關注車輛的性價比。比如同樣的價位,自主車型擁有「冰箱、彩電、大沙發」,更契合家用車屬性,把合資車拉下馬就不出奇了。

另一方面是電動時代,大馬力變得不值錢,自主車型的性能得到大幅提升,進一步拉近了自主車型與合資車、豪華車的距離。綜合來看,自主品牌在汽車市場掌握了更多主動權,也有了挑釁合資車、豪華車的資本,汽車價格體系被顛覆。

捏住豪華品牌命門,新能源彎道超車

眼見自主車型的定價越來越高,從30萬到50萬、上百萬,已經將觸角深入到超豪華車市場的腹地。但突如其來的價格戰,一下把車企拉回現實。

受到自主品牌上攻的影響,豪華品牌釋放出更大的終端優惠,無形中加劇了價格戰。特別是豪華中型SUV的核心價格段,30-50萬元區間本是護城河,寶馬X3、奔馳GLC、奧迪Q5L、沃爾沃XC60、林肯航海家等,基本是躺著賺錢。但現在,這些豪華車型的起售價已經下探至30萬元以下,最大的一塊蛋糕被自主品牌分食了。

再來看看自主品牌在30萬元以下提供的中大型SUV,越級競爭策略用得越來越「溜」。比如問界新M7、小鵬G9、魏牌藍山等,基本上從智能化配置、舒適性配置、動力等方面全面超越。

傳統豪華車被打得毫無還手之力,甚至在消費者心目中形成了新的鄙視鏈,智能座艙、高階駕駛已經挺進了選車要素的前三名,品牌價值的位次反而退後了不少。因此,自主品牌彎道超車也是意料之中。

賽道越發擁擠,汽車價格戰加劇

大量的新車都集中在20-30萬元價格區間,消費者的選擇更加豐富,車企卻越來越焦慮。比如小米SU7在上市前熱度頗高,但定價時卻不敢任性,反而將配置的價格一一擺出,用低利潤的策略博得消費者好感。

還有小米SU7的競爭對手,極氪007、智己L6等,都不約而同地將主力價格段放在20萬元左右,紛紛採取相對克制的定價策略。可以說,在保證盈利的前提下,車企已經給出了相對具有競爭力的價格。不過,這也導致了20萬級新車市場過於擁擠,消費者選車時更加眼花繚亂。

20萬級市場「神仙打架」,但不會無休止地繼續「卷」下去。站在車企的角度,淘汰賽中的失敗者將會帶著巨大的沉沒成本離開市場,剩下部分最具競爭力的車型會成為贏家。

一眾車企不約而同地將新車售價區間定在20-30萬元,既打出一張有競爭力的王牌,又不會陷入虧損的境地。就當下白熱化的市場競爭而言,這似乎是最優的定價和產品策略。不過,大量玩家湧向舒適區,勢必會「卷」成新戰場,接下來定價多少才有競爭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64622ebd37a9a6365acb554aabbb8da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