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盡的前沿」公案揭秘(上): 美國重視基礎科學嗎?

2024-09-18     第一財經

許多人可能聽說過「無盡的前沿」,但不一定清楚它究竟是什麼玩意兒。事實上,它既是一份呈交美國總統的報告的標題,又是一本美國高官的傳記的書名,甚至還是美國國會近年一個法案的簡稱。幾十年來,圍繞著它迷霧重重,誤解甚深。

被丟在角落裡的布希報告

關於這份報告,我在本報2022年1月12日專欄中已經談過它的一些情況,簡而言之是這樣:1944年美國總統羅斯福讓科學官員布希(Vannevar Bush,不是那個當過總統的布希)提交一份關於科學政策的報告,等布希提交報告——就是《無盡的前沿》(Science: The Endless Frontier, A Report to the President on a Program for Postwar Scientific Research)——時羅斯福已去世,新總統杜魯門對他的報告毫無興趣。布希在報告中強調基礎科學的重要性,建議設立一個機構專門負責資助基礎科學研究,但設立這個機構的事,在國會連年投票無法通過,到第五年採用變通手法才得以通過——1950年成立了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不過一直沒有得到理想中的巨額撥款。

眼看杜魯門對他的報告毫無興趣,布希轉而向媒體兜售他的報告,收到了一些「非常卓越」「劃時代的報告」之類的溢美之詞,讓他聊以自慰。但是布希為了炒作他的報告,還真是膽大妄為,已接近「假傳聖旨」的地步。他繪聲繪色地告訴別人,在1944年某日,羅斯福總統曾將自己叫到辦公室,總統和他有這樣一番問答:

羅斯福:戰後,科學會怎麼樣?

布希:它會臉朝下摔在地上。

羅斯福:我們該怎麼辦?

布希:我們最好儘快採取點什麼行動。

布希關於自己和總統會談的說法,連他的傳記作者扎卡里(G. P. Zachary)都信了,在布希的傳記《無盡的前沿:布希傳》(Endless Frontier: Vannevar Bush, Engineer of the American Century)中記下了上面那段問答。而事實上,布希和羅斯福總統之間根本不存在這樣一次會談,他們只是書面交換了意見。不過羅斯福讓他提交一份報告總算是實有其事。

神話及其發生學

布希的《無盡的前沿》報告內部印刷於1945年,公開出版於1960年。他在這份報告中所宣示的個人願景,最初幾年還有一點點實現的希望,但事實上從來沒有成為全美國實施的國家政策。例如被視為「基礎科學研究堡壘」的國家科學基金會,很快就陷入了「工程技術vs基礎科學」爭奪撥款的長期內鬥,「堡壘」也很快就在這種內鬥中淪陷了。

布希自己也沒想到,他關於基礎科學研究——其實就是國家將科研經費撥給科學家隨便使用,而科學家只需憑自己個人興趣進行研究,不必解決任何實際問題——的願景,在美國無法實現,在中國卻成了一種神話。

許多人一聽說《無盡的前沿》和NSF,就在精神上被震撼了,就想當然地以為美國「開啟國家強力資助基礎科學研究新時代」了。許多人天真地相信:某個美國人說的,就必定是美國全國實際上做的。這直接導致《無盡的前沿》在中國的奇遇——被杜魯門丟在角落裡的一份報告,在中國卻成為許多人頂禮膜拜的對象。

中國科學共同體中的一些成員,以及一些從事基礎科學研究或自認為從事基礎科學研究的人士,或出於良好願望,或出於爭奪社會資源的本位主義,不管布希的個人願景是否得到實施,都不約而同將布希的願景打造成一個「美國重視基礎科學」的神話,宣稱「美國有無數學者在從事基礎科學研究」。如果問這個神話的依據究竟何在,永遠只有一條——因為布希說過要重視基礎科學。

更為嚴重的是,這些人士多年來成功地讓這種既沒有事實依據也得不到數據支持的錯誤觀點廣為傳播。而美國曆年的官方統計數據清楚表明,美國是西方世界在基礎科學方面投入(國家GDP占比)最少的國家。

這和當年伏爾泰等人所描繪的繁榮富庶、被賢明君主幸福統治的烏托邦中國社會,頗有異曲同工之妙。伏爾泰希望藉助一個遠方理想國度的神話來說事,用以批評他身邊的法國社會和政府。上面這些中國人士同樣希望藉助一個遠方「重視基礎科學」的神話來說事,用以達成自己的訴求——希望中國政府對基礎科學研究撥付更多的資源。

歐洲為人作嫁,學者自相矛盾

一定有人會問:那麼到底應不應該重視基礎科學研究呢?很多沒有思考過這個問題的人會立刻回答:當然應該啊!但是,事情根本沒有這麼簡單。

萬有引力、相對論、進化論、原子理論、航天理論、雙螺旋模型……這些第一流的基礎科學成果,沒有一個是在美國搞出來的,但是美國人卻利用原子理論最先造出了原子彈和核電站(最早向外出售核電站設備的也是美國),利用雙螺旋理論在基因工程和生化醫學領域狠命賺錢,利用航天理論率先登月。人們很容易產生一個問題:既然歐洲人搞出了這些第一流的基礎科學理論,為什麼老是讓美國人去收穫這些理論的經濟果實呢?

這是因為基礎科學成果有一個致命的問題:智慧財產權無法得到保護。現代商業社會保護智慧財產權最重要的手段是專利,上面那些第一流的基礎科學成果有專利嗎?全都沒有。基礎科學成果一旦搞出來,就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誰都可以拿來用。

基礎科學研究中,英國人搞出來的成果是最豐碩的,但讓英國稱霸的是工程技術,而且最終還是美國人後來居上成了霸主。原子理論和雙螺旋模型的經濟成果被美國拿走了絕大部分。航天理論出於十月革命前的俄羅斯人(其實仍植根於萬有引力理論),蘇聯曾用它領先國際,但如今俄羅斯困於經濟體量,航天已成美、中、俄三家鼎立之局。至於相對論和進化論,名頭雖大,卻至今沒有任何能與工商業掛鉤的重要應用,只是對外部世界的「畫圖景」而已。

從歷史和整體上來看,搞基礎科學研究,不僅成果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而且如果自己沒有足夠強大的應用技術和產業,結果通常就是為他人作嫁衣裳。

許多人士長期持續抱怨中國在基礎科學研究方面投入太少,卻無視中國近年在科技產業方面的巨大進步,無視中國已坐二望一的成功現實——如果他們對中國基礎科學投入太少的抱怨是具有事實依據的,那現實就表明無須在基礎科學上投入很多;如果將中國坐二望一的成功現實歸功於基礎科學研究,那就表明多年來他們的抱怨是沒有事實依據的。

類似的矛盾,還會出現在面對美國科技衰落的現實時——如果美國真的是重視基礎科學研究的,那衰落的現實就表明重視了基礎科學也無濟於事;如果將美國衰落的現實歸咎於不重視基礎科學,那他們心目中「美國重視基礎科學」的神話就必然坍塌。

(未完待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dbb6c0254b97444364d39f48889435c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