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約護士調查: 服務真好,收費真貴,進醫保報銷難

2024-11-04     第一財經

[ 在全球,居家養老較為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居家護理服務行業發展也較為成熟。而我國的居家護理服務行業處於早期發展階段,相應的服務標準化水平、支付模式多元化路徑等問題仍有待各方探索,一些先進的海外經驗也值得借鑑。 ]

隨著我國老齡化程度不斷加劇,對多元化護理服務的需求也日益增長。「網際網路+護理服務」近年來在全國各地陸續推廣,呈快速發展趨勢,也誕生了一批網際網路線上線下融合(OMO)居家護理平台。這些平台參考「滴滴出行」的模式,為有需求的患者以及能夠提供上門服務的專業護士架接起橋樑,也為院外居家護理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但由於價格較公立醫院護理成本仍然高出不少,對於大部分家庭而言,目前「滴滴護士」養老上門服務仍然屬於「奢侈品」,願意自掏腰包的消費者人群非常有限,「誰來為居家護理買單」一定程度上決定了這些平台未來的生存問題。

有老人每年為「上門護士」支付五萬元

伴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網約護士」模式逐漸興起,一些網約護士平台與公立醫院合作,簽約公立醫院護士,進行上門換藥、傷口護理、采血、打針等專業護理服務。

但「滴滴護士」不同於網約車和外賣等網際網路服務,護理服務不但專業性強,而且也具有一定的醫療風險,對醫護資質的要求很高。

曹穎三年前加入居家護理平台「金牌護士」,成為該平台的一名全職護士,在此之前,她曾在北京一家三甲公立醫院做了十年護士,其間也做一些兼職「網約護士」的工作,見證了整個行業的發展。

曹穎全職到平台工作前,為了了解這個行業,曾經註冊成為一名兼職護士,接的第一單是給一個做試管嬰兒的人上門打針。她接單後感嘆道:「這工作對我們專業護士來說真的太簡單了!」而且她還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接單,例如選擇離家較近的單子。她還稱,平台對護士也是有保障的,會提供意外險和醫療責任險。基於更進一步了解,曹穎加入了金牌護士平台,成為一名全職護士。

曹穎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目前她服務的「客戶」主要以對護理要求比較高的人群為主。「一些客戶過去都是活力老人,但因為年齡大、基礎病加重、反覆感染肺炎等原因,使出院後的居家照護難度增大很多,他們需要得到更好更專業的居家護理服務。此時的客戶只希望有專業護士及時解決問題,對費用的問題並不敏感。」她說道。

曹穎舉例稱,目前她服務長達一年的一位心衰老人,她每周兩次定期探訪,每次上門1~2小時,工作內容大到包括測量老人的基本生命體徵,幫助老人活動胳膊、腿,關注老人居家的環境是否有風險,小到檢查浴室地上有沒有積水,以免老人滑倒。

與公立醫院的護士工作相比,曹穎認為現在的工作能夠幫到更多人,而且獲得了更高的職業成就感。「過去在公立醫院,醫患之間總感覺隔著一層屏障,不能說是敵對,但是醫護對於患者確實有一定的戒備心,常常擔心被患者投訴。」她對第一財經記者說道,「現在居家上門服務時,患者及家屬對護士都帶有很大的信任感和尊重,讓我放下了戒備,願意和他們交流更多。」

曹穎表示,她所在的平台上門護理服務的收費按小時計,每小時160元至300元之間,服務時長根據客戶需求在2小時至24個小時不等,費用在699元至3999元之間。按這一收費標準,她所服務的上述心衰老人一年的開支達5萬多元。不過在客戶看來,服務為老人更好地管理慢病,使疾病復發率降低,減少客戶住院次數,大大提升了生命健康質量及生活幸福感,物超所值。最主要老人能與家人團聚,在家就能享受到與醫院同等的服務。「這位老人一年來幾乎沒有去過醫院。」曹穎向記者強調。

但擁有這種經濟實力的家庭畢竟在整個國家占極少數,曹穎也坦言,換工作後業績指標的壓力更大了。「以前在公立醫院沒有這方面的壓力,只要執行完該做的就好,現在每個月都要完成指標,有時也犯愁。」她告訴記者。

曹穎表示,由於自己是全職護士,還負責平台的患者管理,因此有業績要求。她回想曾經做兼職網約護士的日子,認為「賺錢更輕鬆」。「我們在醫院的工作量都是批量的,一個人要做所有的事情,要管病房還要參與搶救,值夜班時無論病房有幾個病人,就只有1個護士,那時候根本沒時間和患者交流。」她對記者說道。成為金牌護士平台的全職護士以後,做好患者居家護理指導與宣教就成了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很多客戶會驚訝於平台護士的耐心,得到幫助後會十分感激。

市場有需求

俗稱「家有一老,勝過一寶」。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老齡化已經體現在幾乎每個家庭中,大部分家庭都有高齡老人,老人的專業照護問題尤為突出。

近期,一篇《當一位北大教授成為24小時照護者》的文章在網絡上引發熱議。事實上,這類故事並不罕見。由於醫院床位無法容納所有需要專業護理的老人,住養老院和居家成為一些失能、失智老人的主要養老模式。考慮到大多數老年人往往拒絕去養老院,一些家人也擔心老年人在養老院受到不公正對待,選擇居家養老的人仍占主流。

然而家庭照護者往往缺乏專業性,尤其是對於一些需要醫療級護理的老人而言,不當的家庭護理容易加重老人的疾病。

王女士曾陪伴婆婆在家中走完最後兩個月的人生路程。當時已在彌留之際的婆婆,醫院無法接收,王女士只能把婆婆接回家中照料。由於婆婆需要插胃管才能進食,還需要有人幫忙翻身、吸痰、換尿袋等等,這些工作白天幾乎都由王女士一個人承擔,工作量超負荷。

有一次,婆婆自己將插入的胃管拔掉,王女士通過社區醫院叫來護士上門重新插管,護士在插管時發現,王女士的婆婆可能出現較嚴重的肺部感染。不久後,婆婆就離開了人世。

王女士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雖然家裡人肯定都是盡心照料老人的,但是我們畢竟缺乏專業的護理知識,有些護理方法可能不對,老人難受了也不會說話,還是需要有專業的護理服務人員定期上門指導,這樣老人一旦有什麼症狀,也能及時被發現送醫。」

記者採訪了解到,目前老年人上門護理的需求是存在的,且被越來越多人所意識到該項服務的必要性。今年8月9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國務院關於促進服務消費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下稱《意見》)有關情況,截至2023年年底,我國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到2.97億,占總人口的21.1%。為了優化和擴大養老服務供給,釋放養老服務消費潛力,民政部將認真落實《意見》關於養老服務消費的部署要求。民政部養老服務司副司長李永新在發布會上表示,要圍繞培育養老服務消費新場景新業態,創新「智慧+」養老新場景,運用智能技術為老年人提供更加精準的服務;發展「行業+」養老新業態,推動養老服務與其他行業融合發展;拓寬「平台+」養老新渠道,更好為老年群體提供便捷化、個性化養老服務。

企業盈虧仍難平衡

不過王女士也稱,她對上門護理服務的途徑並不知曉,只知道有社區醫院可以為高齡老人上門進行必要的護理。此外,對於自費的護理服務是否正規,收費是否過高,王女士也心存疑慮。

王女士的顧慮也反映了絕大多數普通家庭的擔憂。較高的收費標準以及對網上平台的信任缺乏,導致「滴滴護士」的模式經過多年的發展規模依然難以做大。

例如,換藥、拆線是「網約護士」需求較大的服務項目,但這類簡單的服務在網上平台的標價都在兩三百元,高出公立醫院收費好幾倍。「但凡能走能動的人,都還是會選擇去醫院,畢竟可以醫保報銷。」有業內人士向記者坦言。

此前,也有不少質疑「網約護士」平台收費標準的聲音。關於患者普遍關注的「網際網路+護理服務」收費問題,衛健委發布的《「網際網路+護理服務」試點工作方案》(下稱「方案」)要求,試點地區應當結合實際供給需求,發揮市場議價機制,參照當地醫療服務價格收費標準,綜合考慮交通成本、信息技術成本、護士勞務技術價值和勞動報酬等因素,探索建立價格和相關支付保障機制。

還有一些學者表示,涉及居民健康安全的醫療護理領域,市場開放需要慎之又慎。對此,方案指出,原則上,網際網路+護理服務的服務項目應以需求量大、醫療風險低、易操作實施的技術為宜。重點對高齡或失能老年人、康復期患者和終末期患者等行動不便的人群,提供慢病管理、康復護理、專項護理、健康教育、安寧療護等方面的護理服務。

金牌護士平台提供「網約護士」服務已有近十年。金牌護士運營總監馮靜波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目前平台上大部分護士都是來自各大醫院的在職護士,她們用自由時間兼職提供上門護理服務。

「在北京我們與幾十家醫院合作,近幾年的業務規模有很大的提升。」馮靜波表示,「在國家網際網路+居家護理政策的支持下,很多護士都願意提供這樣的服務,而且政策也明確醫院具有資質的醫護人員與網際網路平台合作,對出院患者提供服務,把院內的醫療場景搬到居家場景。」

在馮靜波看來,平台也為護士提供了具有吸引力的報酬。據她介紹,根據服務時長,兼職護士在平台上每月提現一兩萬的也有。

但目前國內與金牌護士達到同等規模的平台並不多,北京的醫護到家和上海的E護通等也提供類似的服務,而其他更小的平台都尚不具備規模化效應,還有一些公司則因持續虧損而倒閉。最早一批提供上門護理服務的機構泓華醫療在疫情後也悄無聲息。

馮靜波分析稱,即便是金牌護士這樣規模的平台,上門護理業務做到盈虧平衡也很不容易。「歸根結底是這類市場化的服務不能進醫保報銷,居家護理市場潛力是很大的,但是關鍵是要找到買單方,如果沒有買單方,是很難做下去的。」她表示,「我們現在除了和商業端的保險公司合作,也在重點與公立醫院合作,開發個人端客戶群。」

支付問題凸顯,模式待創新

在「網際網路+護理服務」模式中,上門居家護理服務並不是新事物。《2023商業護理服務白皮書》指出,居家護理服務市場天花板高,發展彈性大,將成為護理市場的主要模式。但由於受場所限制,服務範圍相對有限,很多技術含量高、專業的醫療護理工作無法開展。此外,相較院內場景,居家場景更加複雜,標準化難度更大,服務質量更難把控,存在合規風險。

早在2019年,北京、天津、上海、江蘇、浙江、廣東六省市就開始進行「網際網路+護理服務」試點,例如浙江省的「浙里護理」平台實現了全省統一的居家護理工作體系閉環管理。一些護理服務企業的盈利高度依賴政府端支付。

也有一些政府依託地方的老年病醫院為平台進行試點。例如在海南省老年病醫院公眾號平台上就能選擇護理服務項目,預約上門服務。平台收到患者訂單後,專人負責審核患者個人信息、出院診斷、病情狀況等,綜合評估後,結合「專科專護」原則,派出該醫院具備相應資質和技術能力的護士為有需求的居民提供上門護理服務,包括鼻飼注食、注藥、留置/更換胃管、留置/更換導尿管、靜脈采血、導管維護、傷口換藥等20餘項服務。

不過近年來,由於醫保資金收支平衡壓力增大,僅僅依靠政府買單難以達到持續性,保險公司等商業端支付開始成為新的增長點。例如北京市政府推出的「普惠健康保」,就是北京市醫保局聯合商業保險公司開發的保險產品,該產品包含5次免費護理服務,也包括上門居家護理服務。

在全球,居家養老較為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居家護理服務行業發展也較為成熟。而我國的居家護理服務行業處於早期發展階段,相應的服務標準化水平、支付模式多元化路徑等問題仍有待各方探索,一些先進的海外經驗也值得借鑑。

從我國的養老人口結構來看,受三次「嬰兒潮」影響,當前老齡人口呈現出「代際差異」,以20世紀50年代出生的「50後」人口為主,規模約1億人。而作為養老市場預備軍的「60後」和「70後」,人口規模約3億。「50後」的總體消費能力偏弱,其接受新事物、新觀念的能力也低於「60後」和「70後」。

當前,我國養老模式呈現出「9073」的格局,即90%左右的老年人偏好居家養老,7%左右的老年人依託社區支持養老,3%的老年人入住機構養老。居家養老作為養老的主要「陣地」,市場潛力較大,但目前受限於商業模式和支付能力的不足,市場規模未得到充分顯現。整體而言,按照目前的價格水平,居家養老還屬於「奢侈品」,居家養老護理市場也尚待進一步「下沉」。

2023年,樹蘭醫療集團旗下樹蘭(杭州)醫院入駐「浙里護理」平台,正式開展居家護理服務和線上諮詢,患者通過服務端即可在線預約執業護士「一鍵接單」,提供上門居家護理服務。

樹蘭醫療相關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居家護理服務目前的主要服務對象還是以有剛需的客戶為主,支付來源也不是特別多,各種保險如何組合併跨越到居家護理的服務場景中,未來的服務模式和支付方式都值得探索。

「國家醫保、商業保險和個人自費如何組合,目前還處於探索試點階段,從國家的層面來講,參照目前長護險的模式,是以機構服務為主,還沒有涵蓋網約平台上門居家護理服務。」上述人士說道,「在美國,已經有一些醫療保險把機構和上門護理服務整體打包,這種模式在國內幾乎還很少見,是需要險資端積極創新探索的部分,包括定製的商業險等。」

上海交通大學健康長三角研究院醫保研究中心研究員李力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目前老齡化越來越嚴重,獨生子女一代成為社會主力的時期,居家護理的市場需求只會越來越大,但最關鍵的問題,仍在於如何籌資,這也是目前養老產業共同面對的問題。」

在他看來,老年人的購買能力相對較弱,未來能否把需求轉化成產業,應從需求和供給兩個角度提出要求。「除了籌資、成本和質量的問題之外,從供給側來看,目前各地都存在大量的專業護理人才缺口,上海健康醫學院的護理專業就業率一直是百分之百,屬於供不應求,而目前這些人才大多數都流向了公立醫療機構,如何調度人才市場,讓更多有專業能力的護理人員也能進入居家護理場景,需要發揮網際網路平台的作用。」李力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004f44af5eeb531fe29a0bbafb0484f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