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雪濤 × 止庵 × 史航:談談小說、電影和改編

2023-01-13     單向街書店

原標題:雙雪濤 × 止庵 × 史航:談談小說、電影和改編

我們永遠都需要故事,也在創造故事。小說和電影,這兩種不同的藝術,一直都在嘗試以自己的媒介、語言講述一個好的故事。網際網路科技、社交媒體的迅猛發展,重新塑造著現代人的生活。短視頻正在取代電影、文學,成為人們主要的娛樂方式,小說的魅力需要被重新發現。小說家雙雪濤在新書《白色綿羊里的黑色綿羊》 中寫,小說的形式即內容,小說的每一個詞語和標點,都是形式和內容的雙重器皿。相同的事實,在不同的講述方式下,會呈現出截然不同的面貌。敘述視角的不同,如第三人稱的全知視角和第一人稱的限制視角,會給小說帶來哪些差別?對於小說,情節上的曲折離奇是必需的嗎?好的小說和好的電影,各自有著怎樣的標準,好的影視改編作品又需要具備哪些條件?今天的我們,是否正處在文化行業的寒冬,關於文學和電影的夢想是否過於奢侈、不合時宜?

1月13日(周五)晚19:00,單讀視頻號邀請雙雪濤、止庵、史航三位老師,編輯羅丹妮主持,聊聊寫作這門手藝,也聊聊在我們當今的影像時代,小說和電影這兩種承載故事的媒介,如何相互成就,以虛構來呈現易被忽略的現實。

雙雪濤 × 止庵 × 史航

衝出藩籬的綿羊:談談小說、電影和改編

【活動時間】

1 月 13 日(周五)

19:00 — 20:30

【嘉賓介紹】

雙雪濤

出生於八〇年代,瀋陽人,小說家。

首屆華文世界電影小說獎首獎,第三屆單向街·書店文學獎「年度青年作家」,第三屆寶珀理想國文學獎首獎得主。

已出版作品包括短篇小說集《平原上的摩西》《飛行家》《獵人》和長篇小說《聾啞時代》《天吾手記》《翅鬼》。

止庵

北京人,作家、學者,周作人、張愛玲研究者。1979 年開始發表作品,代表作有《受命》《惜別》《周作人傳》《神拳考》《插花地冊子》等。

史航

編劇,策劃人。《鸚鵡話外音》主講人、《奇葩說》第三季辯手。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1993 年開始從事劇本創作,主要編劇作品有《鐵齒銅牙紀曉嵐》《我愛 XXX》《空中花園謀殺案》等,擔任過中央電視台《藝術人生》等多個節目的策劃。

【相關圖書】

《白色綿羊里的黑色綿羊》是雙雪濤的首部雜文集。全書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白色綿羊里的黑色綿羊:談小說」,收錄了作者面向寫作愛好者的九篇專文:從小說的開頭、氛圍,到人物的塑造、意象與語言、結尾與修改……分享了自己的閱讀與寫作實操經驗;第二部分「岔出去的一段生活:談電影」,以影視改編的成功個案切入,詳細講述了自己對於電影和文學兩種藝術媒介的理解、小說文本和影視改編的關係;第三部分「與火焰的距離:雜文集」,精選了作者自2012年辭職開始自由寫作後,十年來發表的與創作有關的雜文、隨筆、訪談。

這本書是小說家雙雪濤與讀者之間一場誠摯的交談,他分享了自己如何走上寫作這條路,其間的錯誤與彎路,失去與獲得;他以十年來的寫作實踐與經驗反思,向每一個心懷創作夢想的人,發出邀請和召喚——

一個沒有經過傳統科班訓練、但心懷文學夢想的年輕人,可以靠著手中的筆,劈開生活的荊斬,一步步靠近自己心中的文學理想。在混沌不明的現實面前,我們至少可以透過閱讀和寫作,守住自己內心深處微弱的光焰。

《受命》是止庵的首部長篇小說,也是一部致敬《史記•伍子胥列傳》和《哈姆雷特》的小說。這部作品關乎記憶和愛情,記憶來自既往,還沒有退場;愛情指向新生,卻無法生長。在這兩個完全相反的作用力中間,是一個「日暮途窮」的復仇計劃。男女主人公狹路相逢,一個懷揣著秘密,糾纏於噩夢一般的記憶;一個痴想著將來,一往情深灌溉著愛情。悔與憾從而在所難免,意外與緊張也就在情理之中。

止庵在小說中,充分展示了他刻畫人物與描寫日常生活的能力,通過對花木、商品、交通、服飾、飲食、展覽以及建築和新聞事件的精準搭建,為讀者充分勾畫出一個尚未命名的八十年代。依循人物的腳步,乘坐107路、44路電車,讀者可以穿行1984-1986年的北京城:西長安街新華門對面的花牆還在,三元橋新建成不久,音樂廳還是個大基坑;《讀書》《讀者》雜誌深受年輕人的追捧;胡同口有打雙人床的木匠,也有推著平板車賣棉套的小販,冬儲大白菜堆得像小山。組合家具、泡泡紗床罩、世界名畫掛曆、蝴蝶牌縫紉機、鳳凰牌自行車……小說復原了一個真實的八十年代的北京。

然而時間永是向前,愛與記憶的一切,都要讓路給滾滾向前的時代。小說中屢屢提及的深圳,正是風吹來的方向,人物浪花一般的上升和跌落,也自此有了分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bae9555032ce64459579b1b2fd0d8b0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