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行內部平台熱貼:招行離冬天還有多遠

2019-07-27   JRZG666

近日,招行內部平台蛋殼的一則熱貼《招行離冬天還有多遠》,直言不諱,直擊陳弊,很多跟帖評論尺度之大,令人咋舌。新浪財經獨家獲取了該篇文章全文,以下為文章內容:

招行離冬天還有多遠?

如果不出所料,我們的半年報會依然亮眼,又將成為行業標杆得到媒體宣揚。但根據個人觀察及與周圍同事的交流,明顯感覺招行到了非常危險的時刻。

危機來源於缺乏危機感,自媒體熱衷報道招行模式,我們也陶醉其中,看不到形勢變化。銀行沒有專利壁壘,沒有供應鏈璧壘,幾乎沒有品牌壁壘,只有一點「特許經營權」可憑依,也被網際網路金融肢解得七零八落。之所以暫時還能舒服賺錢,是因為:1、支付寶一代還沒有成長為社會中堅力量;2、企業金融整體上還沒有實現數字化。兩個條件再過幾年就不復存在了。就眼下而言,BAT和大行用B2B2C模式接觸零售客戶時,招行對公業務這個薄弱環節一旦攻破,零售優勢也將無險可守。過去幾年,全行業轉向以零售為中心,建行、平安在場景端高歌猛進,但我們對周遭變化似乎不太關心,認為大行體制僵化、平安急功近利,有幾個人了解對手的真實戰力?商場如戰場,多少領袖般的企業一步走錯,兩三年後就被按在地上摩擦,下一個會不會是招行?

很多人還認為銀行旱澇保收,歷史早就翻篇了。銀行在業務層面不存在核心競爭力,有什麼業務別人做不了呢?你有系統,別人可以買;你創新業務,過幾個月別人就抄走了。金融業務主要是同質化的簡單業務,只不過誘惑很多、風險很大,所以要牌照管理一這就決定了,銀行的核心競力來自「不作死」,耐得住寂寞、忍得住誘惑,堅持做正確的事,等同業動作變形了摔跤了,你就熬成了冠軍。「不作死」的能力實質是組織能力,組織能力來自人的行為,人的行為來自文化價值觀和激勵機制,它持久地鼓勵好行為、懲罰壞行為。從當年咖啡牛奶、穿州過省,到零售服務體系建立,既是戰略的正確,更是落地層面組織能力的勝利,是文化價值觀和激勵機制的勝利。

我認為冬天即將來臨,是因為已看到文化價值觀的劣化和激勵機制的僵化。某App事件涉案金額不高,但捲入員工、客戶,從根子上動搖信念,還給外界留下一昧抵賴的印象,堂堂「零售之王」顏面掃地。ETC錯失先機,3月份就有網友指出無感支付思路的漏洞,部門回復卻看不出反思、吸收,只管講自身邏輯,如今再推ETC已難服眾。悅跑圈本意很好,卻沒有考慮到政策的連鎖反應,一旦排名就會引發各機構的競爭,進而下任務下指標,又使得造假成風,誠信為本的金融機構集體搖數據,是何等的「破窗效應」。今天基層一線的嘲諷、反抗,無不反映出組織能力已經顯著折損,暫時不會影響財務數據,但比財務損失可怕100倍。

招行的戰略機遇期是財務面帶來的,如果財務面的樂觀使我們喪失了危機感,喪失了組織變革的動力,喪失了重塑文化和激勵機制的決心,那麼未來三年很可能成為招行「失去的三年」。爬得越高、摔得越慘,吹捧招行的自媒體,到時會黑上加黑地講述我們的失敗。

看了幾個微提案,總覺得沒打到七寸。今天的解決方案如果不震撼(甚至對某些人是震懾)到人心,不調整激勵機制,難以見效;但以若以「系統工程」大而化之,也將無從落地。所以我們要找准方向,儘量用簡單可重複的工作來解決問題。謹以有限見識提兩個不成熟的建議,拋個磚,至於可行性、實施後可能的連鎖反應,請大家一起探討。

1、研究失敗

前幾天看到一篇文章《倒下的14秒,日本人研究了1年》,介紹一部NHK的紀錄片,研究日本足球在俄羅斯世界盃上兵敗比利時的最後14秒,每個時刻球員怎麼想、教練怎麼講、怎麼跑位、怎麼傳球、怎麼丟球...

我們現在特別需要這種自我剖析精神。做金融,只要不犯大錯、少犯小錯,就能跑贏別人;少犯錯,就要研究錯是怎麼犯的,承認失敗、正視失敗、討論失敗,才能從失敗中學習。既研究自己的失敗,也研究別人的失敗,再反躬自省,確保自己不作死。現在別說研究失敗,就連悅跑圈排在別的機構後面都受不了,心靈這麼脆弱,林黛玉上前線,怎麼打仗?

我理解蛋殼出世就是為了直面問題,直面失敗。現在看來效果還不夠。建議開專欄。大家一起來討論失敗、分析失敗。失敗是正常的,面對失敗的態度比失敗本身更重要,都失敗了還不能給組織貢獻點經驗教訓嗎?都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實際上能「知己就不錯了,實在研究不了自己,研究別人也行,網際網路這十年屍骸遍野,隨便拎幾個出來都有震撼作用。談失敗談多了漸漸脫敏,心理強大了,也就更敢於剖析自己,這不比研究貓次元更有意義嗎(不是說貓次元寫得不好哈)?

2、總行關鍵崗位推行價值觀考核

古代打仗先算「道天地將法」,道就是得人心,那至少要保證關鍵崗位都是價值觀OK的人。不能因為價值觀考核做起來費勁,就不考核了,眼睛捂起來問題就會消失嗎?既然要上網際網路戰場,就要研究阿里等網際網路公司的考核方式,確定招行的辦法。價值觀考核應該是基於行為的,比如考核協同、考核擔當,被考核人要講清楚這個考核周期里做了些什麼,在KPI外幫別的團隊做了什麼事,取得什麼效果,做過哪些有風險的決策,是否開誠布公地分析過自己的失敗(這也是擔當)。別人地可以舉例反駁你。它未必和薪酬掛鉤(也許應該掛),但必須和晉升掛鉤。一個價值觀錯誤的人晉升到管理崗會對組織造成數倍的傷害,業績再好也補不回來。阿里一年四次考核,有人覺得形式主義,馬雲說,人一年有四次幫助別人,總比次都沒有好。再說,價值觀從行為開始做著做著就成了習慣,就入了人心。

什麼是關鍵崗位?這個要專門研究,個人想法是總行定政策、管准入等權力崗位的主管,輻射影響大,又直接面對基層員工。員工罵招行,七成原因都是罵自己的主管,只要「十夫長」們得人心,招行的價值觀大盤就不會出問題。做成熟了,可以向其他崗位和分行推廣。

先提這兩個感覺好操作的,其實還有別的想法,比如內部腐敗案子要全行通報等,不知道條件是否成熟。兵法說了,十殺其一三軍聽令,十殺其三威震敵國。組織不清理腐肉,就是對正直員工的傷害;組織捂著清理腐肉,就沒有警示意義。公開處置一人,能擋住上百雙不幹凈的手。

好的價值觀會促進機制優化,好的機制又會塑造好的價值觀,保護幹部員工。芒格認為,收款機大大促進了商業道德,而有的制度容易造假,就誘發了人性壞的一面。我們能不能多一些類似「收款機」的制度,少一些讓人在辦公室搖數據的制度?

最後想說,雖然我覺得眼下很危險,但內心仍然相信我們會成功渡過,因為周圍的同事都心懷改變動力。希望本帖的討論不要光顧著吐槽、抱怨,而能冷靜地分析問題,基於現實來解決問題,在危機感中保持樂觀。

想問小夥伴們一個問題:你覺得我們還有哪些「簡單而正確的事」沒有堅持做?

以下為文章原圖:









部分帖子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