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書法家代表人物之——董誥,工詩詞古文善書法,山水稟承家學

2019-12-07     書畫素材

董誥(1740-1818),字雅倫,號蔗林,董邦達長子,浙江富陽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順天鄉試舉人,明年成進士,殿試各列一甲第三,乾隆帝以其系大臣子,改置二甲第一,官至戶部尚書。工古文詩詞,書法、山水畫稟承家學,與其父董邦達有「大、小董」之稱。山水畫稟承家學,與其父董邦達有「大、小董」之稱。


清代董誥楷書《春華集慶冊》,故宮博物院藏。


臣董誥敬書恭畫


董誥楷書《御製重修正定隆興大佛寺碑記》,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


清代宰相董誥書法對聯








乾隆帝《御製平定台灣二十功臣像贊》之董誥

在乾隆時期的資深大臣中,劉墉遇事模稜圓滑,彭元瑞行為不檢,紀昀博學而不明理,只有董誥久任樞廷,勤勉精謹,進止有度,頗獲帝心,遂擢拜文華殿大學士,命總理禮部,仍兼戶部事。乾隆末年和珅擅權,排除異己,董誥忠貞清正,毫不趨附,嘉慶即位後殲除姦宄、革除弊端諸事輔弼有方,在軍機處四十餘年,深得重用。並於嘉慶初年充上書房總師傅,累加至太保銜,封騎都尉世職。因平定台灣、廓爾喀並列功臣,蒙恩圖像紫光閣。


第一開

此冊開篇之作,全景式地再現了「棲霞山」一帶的旖旎風光。但見棲霞山雄峙長江南岸,漫山遍野蒼翠蔥鬱,清澈幽碧的澗流汩汩,古剎棲霞寺佇立於山巒環抱之中。遠方萬里長江東流,岸坡丘嶺相接,意境遼闊,氣象萬千。


第二開

第二開所繪「玲峰池」位於棲霞山中峰腰間。史載當時「孤亭屼峍,與石樑遙對。群山萬壑中,一泓湛然,可鑑毫髮」。畫家筆下的峰巒起伏,樹木蓊鬱,亭閣佇立,右側即為王冠峰,遠近煙嵐縹緲,澄懷味象,秀色可餐。


董誥學問優長,熟諳掌故,才能全面,在清中期宮廷文化方面貢獻突出,如他曾經擔任武英殿總裁、四庫全書館副總裁、充國史三通館協修等職,奉命編輯《滿洲源流考》《三通》《皇朝禮器圖》《秘殿珠林石渠寶笈續編》及纂修《全唐詩》監修《高宗仁皇帝實錄》等,通過成功的支持和參與這些重要文化事業,董誥得到了干、嘉兩代皇帝的器重和眷注。

第三開

第三開所繪「紫峰閣」位於棲霞山中峰之麓。這裡「群巒環繞,皆軒翔聳拔」,遠觀秀峙如錐。石壁間的山泉飛瀉,峰下一泓清水粼粼閃爍,岸邊寺廟屋舍林立,雜樹翠竹互映,小橋流水敞軒。


嘉慶二十三年(1818),董誥上疏以年老乞休,命以太保大學士致仕,在家支食全俸。同年十月,董誥病劇而卒。嘉慶帝御製哀詩,通過「只有文章傳子侄,絕無貨幣置莊田」之句,表達了皇帝對董氏父子的人品、學識的高度讚譽。

第四開

第四開「萬松山房」,所繪景致位於棲霞山主峰的半山腰。棲霞山麓多生松柏,「此尤蓊蔚」。每當山風謖謖吹過,萬壑蒼松鳴濤,綠蔭叢中還有崇台傑閣。從中可見,此間「最為幽勝」。



董誥的藝術特點是怎樣的?



董誥以傳統文人的科舉仕途獲得了一生的赫赫聲名,但也能夠接續家學,秉承和發揚了其父親董邦達在詩文、書畫方面的成就,並以此受到上至皇帝,下至文人士大夫的推重,在當時頗有影響。其書法宗「二王」,兼及蘇、米、趙等宋元諸家,典雅端莊,宛如其人;山水在承接父風的基礎上,泛學元以來大家,尤以師法黃公望、王蒙面貌者為精。

第五開

第五開「天開岩」,位於山峰右下側,因為周圍岩石突兀奇峭,「中通一線,仄境森沉」,宛若天開一般,故而得名。南唐徐鉉、北宋張稚圭、晚明楊時喬等名士皆在此留有題刻。映入眼帘的山岩矗立如屏,「真有巨擘靈山之勢」。


由於董誥高貴的文臣身份,又能時時親近「天顏」,因此他的大量書法是「進呈御覽」或是「奉敕恭繪」的「臣」字款作品,而其用於友朋交遊的「文人墨戲」式的作品傳世又數量極少。所以,收藏、研究其「臣」字款作品,成為解析其書畫的風格演變、文人內涵和歷史地位的重要內容和依據。

第六開

第六開「幽居庵」,亦位於該山峰右下側,毗鄰西峰。但見該庵數楹量笏,周圍蒼松、翠竹掩映,山泉淙淙流淌,宛若世外仙境。「洞壑深幽,以此為最」。



如何確定《金陵十景圖冊》是《石渠寶笈》中著錄的作品?


《金陵十景圖冊》是見於《秘殿珠林石渠寶笈續編》著錄的「董誥江東擷秀二冊」中的下冊。著錄原文為:「董誥江東擷秀二冊。宣德箋本,上下二冊。上冊十幅,縱九寸,橫一尺二寸三分。設色畫江寧名勝。每幅標地名,八分書。」其名曰:龍潭、寶華山、燕子磯、後湖、報恩寺、雨花台、清涼山、雞鳴山、靈谷寺、牛首山共十處。有云:「下冊十幅縱橫尺寸與上冊同,設色畫樓台棲霞十景,每幅標地名,八分書。」分別畫「棲霞山、玲峰池、紫峰閣、萬松山房、天開岩、幽谷庵、迭浪崖、珍珠泉、彩虹明鏡、德雲庵十景」。現上冊已佚。

第七開

第七開「疊浪崖」,處於西峰一側。但見層崖岞崿,遠遠望去呈高低起伏之狀,恍惚「大海潮汐,波瀾萬疊」。崖下有見山樓及迴廊,還有小橋澗水,甚為清幽,是「西峰最勝之處」。


根據石渠寶笈著錄,並不能確認董誥這套描繪南京及其周邊名勝風景圖冊的具體創作年月,而只能根據著錄中的記述和現存作品本幅上乾隆乙未(1775)、庚子(1780)的御題詩,大略推斷其創作不會遲於1775年。

第八開

第八開「珍珠泉」,所繪景致位於棲霞山桃花澗旁。珍珠泉名冠棲霞諸泉之首,也是「金陵二十四名泉」之一。但見泉自石間湧出,歷澗而下,「白珠點點上浮,晶瑩可玩」。右側即為般若台,原系明初僧人智曠構築,一度較富盛名。


查閱《清高宗御製詩文全集》,使我們的這個困惑迎刃而解。在乙未春三月《題董誥江寧名勝圖十幀》詩後,乾隆註明「此冊乃董誥典試江寧回程所圖以獻者」,而同在一卷內的《題董誥棲霞十景冊》詩後並無小注,且此詩的創作和題寫時間與上冊相隔一個月,是在此年四月末乾隆赴暢春園向皇太后問安,在暢春園時所作,因此可以判定,《江東擷秀二冊》就創作於1775年。但不應忽略的是,上冊《江寧名勝圖十幀》是董誥在由江寧回京途中所作,而下冊則極有可能是其回京後繼續完成並在當年四月末進呈御覽並蒙御題的。由於題材、質地、尺寸和作品風格相同,方被合為一套裝裱,《石渠寶笈續編》則以套冊的總名《江東擷秀圖》著錄。

第九開

第九開「彩虹明鏡」,所繪景致堪稱「棲霞山第一勝境」。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兩江總督尹繼善為迎駕皇上南巡而鑿,以蓄桃花澗等上游來水。「就水為亭,仿佛明聖湖邊風景」,還有怪石堆疊,間以扶欄曲橋相連。湖畔楊柳輕拂,一泓明鏡清幽,為棲霞山平添了幾許靈秀之氣。


長尾甲等日人疏於考證,夾板題簽含混定名為《董柘林名勝圖》是不確當的。

經與御製詩原文對照發現,乙未乾隆《題董誥棲霞十景圖》「彩虹明鏡」詩註:「棲霞寺門內即此處」;「德雲庵」詩註:「尹繼善、錢陳群、沈德潛有棲霞倡和詩,曾迭其韻」句;庚子年乾隆《題董誥棲霞十景冊》「珍珠泉」詩註:「江總攝山棲霞寺碑稱,尹先生記曰,山多草藥,可以攝養,故以攝為名云云。此泉復經前督臣尹繼善疏剔,亦今古因緣適相同耳」等,在作品上都被略掉了。這主要是由於畫面的空間所限,仔細觀察作品可見乙未年題詩的位置安排基本是點綴在畫意的空當處,且注意儘量不破壞畫家留白的完整和意境的營造,題字的布局、大小也顯得較庚子年題詩的見縫插針式更為從容、合理。所以,小注的省略也就不足為奇了。

第十開

第十開「德雲庵」,所繪景致處於西峰之麓、臨近桃花澗。但見德雲庵畔幽篁環繞,清蔭瀰漫,澗水屈曲環流,潺潺而過。前岡挺立九株松,「飛翠盤空,參雲翳日」,環境幽雅宜人。

至於庚子御題,則是乾隆第五次南巡途中,於三月二十六日到達江寧行宮後對景觀畫重題,也就是說,在出巡時,董誥的這套冊頁是被乾隆攜帶身邊的。除了這件,乾隆還將明文伯仁《金陵十八景圖》也隨行攜帶,在題董誥此冊的同時,也在文氏畫作上題詩,由此不僅使我們可以領略到乾隆旺盛的詩興,也說明乾隆對董誥的看重和對這件冊頁的喜愛程度。



董誥《臨米芾帖》,行書,絹本,立軸。



【1】董蔗林行書,宴池藏並題。芾睹報承有三接之喜,深到友生之望,馬上之路自此應乎。速尋第為佳累,欲詣見以出入無容身處耳。子昭學士。六畲世長兄雅鑒。董誥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GVU-424BMH2_cNUgzD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