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書法家代表人物——屈大均,筆精墨妙,端莊渾厚,多具漢韻

2019-12-19     書畫素材

屈大均(1630—1696),初名邵龍,又名邵隆,號非池,字騷余,又字翁山、介子,號菜圃,漢族,廣東番禺人。明末清初著名學者、詩人,與陳恭尹、梁佩蘭並稱「嶺南三大家」,有「廣東徐霞客」的美稱。曾與魏耕等進行反清活動。後避禍為僧,中年仍改儒服。詩有李白、屈原的遺風,著作多毀於雍正、乾隆兩朝,後人輯有《翁山詩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廣東新語》及《四朝成仁錄》,合稱「屈沱五書」。


屈大均《紫萸香慢》

恨沙蓬,偏隨人轉,更憐霧柳難青。問征鴻南向,幾時暖返龍庭。正有無邊煙雪,與鮮飈千里,送度長城。向並門少待,白首牧羝人,正海上,手攜李卿。

秋聲,宿定還驚。愁里月,不分明。又哀笳四起,衣砧斷續,終夜傷情。跨羊小兒爭射,恁能到,白蘋汀。盡長天遍排人字,逆風飛去,毛羽隨處飄零,書寄未成。


清·屈大均《行書詩》斗方,台北何創時基金會藏


因屈大均的著作在當時屢遭清朝當局的禁毀,所以收藏他的書跡,必將招致不測之禍。這使得屈氏書跡傳世非常少,遠比同時的陳恭尹、梁佩蘭要少得多,連廣東鑑藏家吳榮光、葉夢龍、伍元蕙、潘仕成、葉應暘、潘正煒、孔廣陶等人所刻的叢貼也沒有選載(而對陳、梁作品則多有述及)。筆者編著的《廣東傳世書跡知見錄》中錄其書跡15 件,主要為廣東省博物館藏草書《羅浮雜詠三首》、《羅浮雜詠四首》、行書《題秋林獨酌圖》、廣州藝術博物院藏草書《寫杜甫八陣圖句》、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行書《壽周亮工詩》;另有行書《秋蟬》、《贈張子新婚》、《過余兄先生池亭賦贈》、《寄汪士鋐詩》、《七言詩二首》、《五言律詩》、草書《端州道中》、楷書《攝山秋夕》等分別歸香港、台灣及大陸等地收藏家庋藏。


清·屈大均《草書詠羅浮詩》,27.2cm×20cm



清·屈大均《行草書書札》,上海圖書館藏


雖然由於受到政治的迫害,屈大均的書跡並未受到公正的待遇和流傳,但這並不妨礙他成為嶺南書法史上成就卓著的名家。他擅長草書,兼善行書。他曾經在其七言詩《草書歌贈藍公漪》里,闡述了自己草書源流及對各朝草書名家之點評,為研究其書跡之藝術特色及其書學理論提供了極有價值之資料。在這首詩里,他指出自己的草書仍然系「二王」(王羲之、王獻之)一路,並且進一步指出其風格「率意超曠我亦工,研精體勢未知要」,雖然是自謙之詞,但可看出其書法之意境。


綜觀屈大均的傳世書跡,可以看出其書由宋代蘇東坡上追王羲之,特別善用健毫,腕平筆正,運到中鋒,有一種獨特的清剛之氣,不是一般造詣者可以達到的。他自稱「率意超曠」,這也是他的書法的主要特色。


在明代後期,中國書壇充溢著一種尚丑和狂狷之美的浪漫思潮,屈大均的書法也無形中受到這種思潮的影響。草書《寫杜甫八陣圖句》便是這種審美傾向的反映。此書縱筆取勢,恣肆洒脫,得「二王」之筆勢,又略顯矜持。《羅浮雜詠三首》行草相間,雖系小品之屬,氣勢較弱,但用筆老道、筆精墨妙,一種秀逸遒勁與優雅沖和之美,躍然紙上。


屈大均也有隸書行世。在現在廣東肇慶的七星岩,刻有屈氏隸書「小千尺山爽」,書於康熙二十二年(1683)。該書胎息於漢碑,尤得之於《夏承碑》,與陳恭尹隸書相比,陳書圓舞飛動,接近八分書;屈書則端莊渾厚,多具漢韻。


屈大均傳世的十數件書法為我們了解其藝術風格提供了珍貴的藍本。對屈大均書跡及其藝術特色的探討無疑有助於全面認識作為詩人、學者、遺民的屈大均。早在上世紀40 年代,廣東香山籍的李仙根所著《嶺南書風》中有詠及屈大均的詩一首,此詩可有助於我們更深入理解屈大均及其書法藝術:「嶺南獨行多奇士,恣肆汪洋屈華夫。書在晚明真復古,鍾張餘烈入清娛。」

屈大均書法作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77dfHW8BMH2_cNUg5oQ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