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書法家代表人物之——姜宸英,書宗米、董,飄逸俊秀

2019-11-25     書畫素材

姜宸英

(1628-1699)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已經七十歲的姜宸英中了進士,以殿試第三名探花被康熙授予翰林院編修一職;在這之前的康熙十九年,他以一介布衣的身份被薦入明史館任纂修官已經整整十八年。這十八年間他負責分撰刑法志,記述明三百年間詔獄、廷杖、立枷、東西廠衛之害;又從刑部尚書、《明史》總裁官徐幹學在洞庭山修《大清一統志》,人生雖然波瀾不驚,倒也是一個傳統讀書人最理想的狀態。而在白髮蒼蒼的時候忽得命運垂青,他所憑藉的除了一個老名士紮實的學問外,還有那備受皇帝賞識的書法。

姜宸英

臨古八屏

(其一,臨《蘭亭序》)

姜宸英(1628-1699),明末清初書法家、史學家,字西溟,號湛園,又號葦間,浙江慈溪人。學問文章海內聞名,與朱彝尊、嚴繩孫並稱「江南三布衣」,開布衣修史之先河,著有《湛園集》《葦間集》《海防總論》等。書法宗米芾、董其昌,楷法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以摹古為本,融合各家之長,在當時與笪重光、汪士鑒、何焯並稱為「康熙四家」,是清代帖學的代表人物。

姜宸英

臨古八屏

(其二,臨王羲之)



眾所周知,清朝的好幾任皇帝都對書法頗為用心,康熙皇帝一生醉心於董其昌,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在清早期很長一段時間裡,董其昌書風籠罩書壇,影響甚至比他在世的時候還大。作為學董其昌的好手,姜宸英以書法獲得皇帝青睞甚至獲取對於讀書人來說最為重要的功名,其中或許有藝術趣味相投的緣故,但是他在書法方面的造詣,顯然也非常人可比。

姜宸英

臨古八屏

(其三,臨王獻之)

說到帖學,在清中期碑學興起前的一千多年裡一直都是書法的正脈,從魏晉的「二王」一路下來到唐宋元明諸大家,都是這個體系里的坐標。學習書法,所有人都知道臨帖是入門的第一步,懂得臨帖,才有可能懂得書法。臨帖對於一個書家有多重要呢?王鐸說過「一日臨帖,一日應請索」,可以簡單理解為他人生的一半時間都在臨帖中度過。只要仔細觀察董其昌、王鐸、傅山以及後來清代諸多名家的傳世作品就不難發現,他們的很多佳作都是臨帖之作。如果只是從書寫的文本內容上看,那些確實都只是臨摹古人的習作而已,但如果從書法的風格上分析,這些作品又跟母本差異明顯,有些甚至南轅北轍,完全是作者個人風格的展現,是一種帶有再創造意義的獨立作品。姜宸英的《臨古八屏》就屬於此列。

姜宸英

臨古八屏

(其四,臨古法帖)

這八條屏為絹本行草書,書寫於甲戌年(1694)67歲,內容題為臨王羲之、王獻之、褚遂良、柳公權等名家書跡,正是姜宸英書法最重要的幾個源頭。在影印技術尚未發明的古代,很少有人可以拿著原作在一邊對臨,況且還是晉唐名家的作品,所以,這套作品的母本實際上應該是《淳化閣帖》和《大觀帖》中的晉唐名帖。有趣的是,如果將每件作品最左側題寫臨摹對象的字跡去掉,我們實際上就能更容易發現這八條作品中的共同之處:布局舒朗有致,筆法精熟圓勁,行筆從容不迫,用墨淡雅秀潤,字形欹側中見平正,初看好像若不經意,實際上精氣內蘊,老辣里尚有天真的韻致。總而言之,全都是姜宸英個人學米芾和董其昌的影子。

姜宸英

臨古八屏

(其五,臨褚遂良)

由最後一屏落款中「為輔公先生臨」五字我們可以知道,這套作品確實不僅僅只是日常的練習,而是在朋友的要求之下有目的、有意識的創作,故而從頭到尾點畫精確,一筆不苟,甚至臨摹的對象以及作品的形式,都是經過精心選擇設計的。如上所言,以臨帖為主題的創作是當時的一種普遍現象,對於這些成熟的書家而言,臨帖的意義顯然不會只是簡單的筆法訓練或風格模仿,在某種程度上而言,臨帖是他們與古代大家對話的一種形式,其意義如同士人日常的修身。故而雖然臨的是古代法帖文本,實際上筆下流露出來的卻是書家個人對這類文本的個性化解讀。而姜宸英應朋友的邀請創作這套作品,可見作為一種特殊的作品形式,以「臨帖」為由頭的創作在當時已經受到廣泛認可,自有其價值所在。

姜宸英

臨古八屏

(其六,臨柳公權)

關於如何臨帖歷來說法眾多,有人主張先要臨得像,也就是取其「形」,有人主張臨得不像,也就是取其「神」,說法不一,各有各的道理。關於這點,姜宸英在《湛園書論》中說道:「古人仿書有臨有摹。臨可自出新意,故其流傳與自運無別。摹必重規疊矩,雖得形似,已落舊本一層矣。然臨者或至流蕩雜出,摹者斤斤守法尚有典型。予於書非敢自謂成家,蓋即摹以為學也。傳與不傳,殊非計也。」對於臨帖與創作之間的關係,有著十分獨到的見解,尤其是「摹以為學」一句,實際上正道出了自己這類臨帖作品的創作初衷。

姜宸英

臨古八屏

(其七,臨柳公權)

姜宸英的書法素來以行草負盛名,學書凡幾變:少時學米(芾)、董(其昌)書有名,至戊辰後,方用第四指學晉人書,丁丑後方用大指,專工小楷,是時年已七十矣(楊賓 《大瓢偶筆》)。無論風格如何轉變,不變的是他筆下嫻雅清逸的氣度。吳德旋在《初月樓論書隨筆》中稱「本朝書家,姜湛園最為娟秀」,近代王潛剛《清人書評》中說「西溟書能以清健勝」,吳錫麒亦稱其書法「秀挺之中,彌具古趣」。而所謂的「古趣」,實際上正來自他最擅長的這類臨帖作品,故其作品中又以摹古之作最負盛名。梁同書在他的《頻羅庵論書》說:「葦間先生每臨帖多佳,能以自家性情合古人神理,不似而似,所以妙也。」這「以自家性情合古人神理」十字,正是明末以來諸多臨帖佳作的成功所在,也是姜宸英這套臨帖作品的最大魅力所在。

姜宸英

臨古八屏

(其八,臨徐嶠之)

姜宸英

臨古八屏

立軸 水墨絹本

題識:甲戌四月日,為輔公先生臨,姜宸英。
鈐印:姜宸英印、西溟

尺寸:202×46cm×8,約8.36平尺每幅

清代姜宸英小楷洛神賦冊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局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Fvuyn24BMH2_cNUgi2B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