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畫家代表人物之——張崟,花卉、竹石、佛像皆佳,尤擅山水

2019-11-26     書畫素材

張崟(1761-1829),字寶崖,一字寶岩,號夕庵、且翁、夕庵老人、鐵瓮城東蟄叟,室名飲淥草堂,丹徒(今江蘇鎮江)人。貢生。自坤子,與從兄鉉俱以詩畫著名。花卉,竹石,佛像皆工,而尤擅山水。幼承家學,以詩畫著名京江。花卉、竹石、佛像皆佳,尤擅山水。幼年見同邑潘恭壽畫仿文徵明,悅而效之,既而改宗沈周,得其蒼秀渾噩,能脫四王窠臼,亦自難得。生平高自位置,不輕落墨。善畫松,時顧鶴慶善畫柳,有「張松、顧柳」之譽遇山水賞心處,或累月不歸。王學誥,改琦均盛稱之。從學者較多,有京江派(又作丹徒派)之稱。著有《逃禪閣詩集》。

張崟,是乾隆嘉慶時人,承家學,詩畫都負盛名,尤擅山水,有文徵明、沈周遺韻。張崟是清代中期「京江畫派」的代表人物,他的繪畫思想主要表現在四方面。首先,提出「畫必荊關先築基」,同時還提出「渾噩沉毅之氣」這一範疇。其次,強調「學古要存我」要依靠對自然的觀察「出入藩籬」,反對婁東派、惲南田和王翬等諸家諸派。要求「進法宋人」、「直接正派」。其三,禪思想的深刻影響。其四,對「六法」的重提。這幾個方面對於京江畫派風格和繪畫理念的形成具有奠基作用。幼年見同邑潘恭壽畫仿文徵明,悅而效之;既而改宗沈周,得其蒼秀渾噩,惟缺乏清疏之氣。能脫四王窠臼,亦自難得。尤長畫松,時顧鶴慶以驛柳詩著稱,並善畫柳,故有張松、顧柳之譽。生平高自位置,不輕落墨。遇山水賞心處,或累月不歸。

清代畫家代表人物之——張崟,花卉、竹石、佛像皆佳,尤擅山水

《仿古山水冊》作於1813年,十二開,所繪雅逸精緻。此冊頁是張崟50多歲即藝術成熟期的代表性作品。冊中所畫山麓雜樹成叢,陂陀斷續,石橋續之以成路,沿路逶迡而上。松樹叢中置以屋舍,後倚群山,湖水至山麓,流水淙淙,下匯成湖。整幅作品畫風細密,色彩雅致,特別是圖中的勁松,樹幹挺拔俊秀,針葉謹細,密而不亂,全面展示了張崟的繪畫才能。作者以自然為師,筆法松秀,參以平塗積墨,令細微的墨點色點密密層層布滿了畫面,呈現出清朗明秀,平淡天真的風格。此幀布局嚴謹,筆墨工整亦有力。冊中所畫山石堅實而又清晰,虛實相生,境界幽美。作者以點作畫,以無數大小,或輕或重的焦墨布滿畫面,濃郁而多層次,使山川樹木顯得郁茂華滋,境界也富有進深感。特別是他筆下的松樹,樹幹挺拔俊秀,針葉謹細,密而不亂,構圖上中景、前景通常添加隱居的屋舍樓宇、人物、雲海松濤濃淡有序,層次分明,設色以淺絳為主,幽清有致,給人以美的享受。此幅用筆雖嫌纖細,尚能深厚,乃張氏之佳作。

張崟,「京江派」之創始人,博學工詩畫,父輩藏畫極多,朝夕薰染,出入於文(征明)沈(石田)諸大家間,更得江山風月之助,而自為氣象。是幅《松山觀瀑圖》構圖巍偉,色墨濃湛,千筆萬筆不覺其繁,而益見其雄奇郁茂,山林野趣盡出於紙墨之間。

440

張崟 松山觀瀑圖

立軸 設色絹本

133.5×55.5 cm

鈐印:且翁、夕庵、丹徒張崟畫章(1、2印參見《中國書畫家印鑑款識·張崟》17、13印,965頁)

題識:此余舊作,貯於筴中幾三載矣。花朝酒後,展覽之餘,適竹嶼兄至,見而索之,即補款奉贈,以博一粲。戊辰(1808年)六月五日,丹徒夕庵張崟。

松山觀瀑圖 (題識)

張崟,字寶崖,號夕庵,清干、嘉時江蘇丹徒人。博學工詩畫,家素封,父輩藏畫極多,朝夕薰染,出入於文(征明)沈(石田)諸大家間,更得江山風月之助,而自為氣象。「筆意古逸,沉鬱濃厚」,處隸家與行家之間,合寫意與寫實之長。構境密實,筆墨嚴謹,望之若可游居,「京江派」之創始人也。

松山觀瀑圖 (局部)

此圖寫崇山幽壑之中,危岩高崗之間,有高士攜友坐茅亭聽泉,身後危磴入雲,寺觀深藏,構圖巍偉,色墨濃湛。然每於質實處以雲泉路徑作映襯,於是實處一實,虛處一虛,千筆萬筆不覺其繁,而益見其雄奇郁茂,山林野趣盡出於紙墨之間。觀其題識,原為自藏之物,後為友人索去,是其用意之作無疑。

松山觀瀑圖 (局部)

張崟在清代中期不是最著名的畫家,不過他的繪畫風格很有個人特色,明艷雅致的色彩,細膩嚴謹的畫風,讓他在江南一帶享有盛譽。張崟喜歡畫深山古寺、密林書齋這一類和文人有關的題材。張崟的畫作讓世人看到了清代中期畫家在彷徨中努力尋找新的創作方向,由於張崟的風格受到世人的喜愛,追隨者眾多,後人把以他為代表的這種繪畫流派命名為「京江派」。京江是江南名城鎮江的別稱,因長江流經京口(鎮江古稱)而得名。

張崟 南村圖

張崟出身很好,他父親是個小商人,有多餘的資財供他學習詩文書畫。張崟也很聰明好學,與當時的江南名家潘恭壽、鄧石如等人都是好友。張崟是個浪漫的人,不屑於學習塵世中能夠用到的經濟仕途。在他父親病逝之後,家業開始破敗,由此這位翩翩佳公子成為了職業畫家,靠賣畫養家餬口。雖然生活貧寒,但張崟的浪漫情懷一點也沒有變,從他的作品中依舊可以看出來他對林泉之致的嚮往。

張崟 南村圖 局部

在這幅《南村圖》中,雲霧繞山,營造出虛幻縹緲的意趣,緊接著畫風一轉,以寫實筆法描繪近處書齋。在虛實對比之中,盡情展示對生活的美好渴望。這種情愫從客觀上講很像人們常說的「書呆子」,不事生產只求洒脫,只不過對於古人而言,這樣的價值觀很普遍。清代中期國力開始衰落,乾隆又是一個好大喜功的帝王,即便是繁華富庶的江南地區也是民生多艱。張崟身處富貴之中根本不屑於去體會民間疾苦,當他衣食不周之後依舊保留著所謂的「清高」。他所接受的人群,接受的教育,註定不會對底層生活有真切的了解,於是他只能畫文人心中的桃源樂土。

張崟 南村圖 局部

張崟畫樹十分出名,從《南村圖》中也可以看出他在這方面的創作才華。畫中松樹中鋒濃墨勾畫枝幹,團簇狀的松針好似片片浮雲。別人畫松樹都愛表現剛直挺拔,張崟為了與作品主題相吻合特意畫出了松樹的高逸脫俗。畫別人畫不出來的味道才是高手,張崟畫到開心之處,順手補上幾棵秋槐、槭樹,紅葉點點為畫面增添了一抹亮色。

張崟 南村圖 局部

《南村圖》中暗含一個典故,晉代文人陶淵明一心想要定居南村,享受山水田園之樂。張崟特意在畫中書齋添加了幾位文人,緊扣主題。如果遇到能夠讀懂作品的人就會心有所悟,這也算是張崟在作品中留下的一個「彩蛋」。

清代張崟與高廉的兩幅一模一樣的《溪山琴韻圖》

在檢索張崟拍賣作品《溪山琴韻圖》的時候,偶然發現很久以前拍賣會是也出現過一幅一模一樣的《溪山琴韻圖》。剛開始以為是張崟作品的早期拍賣記錄,但仔細一看,卻發現作者並不是張崟,而是一位名叫高廉的畫家。張崟的資料很豐富,但這位高廉的資料卻少得可憐,百度百科無人撰寫,僅僅在某一件低價拍品的介紹中找到一行字:「高廉,字玉泉,江蘇鎮江人。工畫山水。」畫是的時間是清代晚期,與張崟似乎是同時代的人。

這兩件拍品的奇特之處在於:兩幅畫除了署名不一樣,其它地方几乎全部相同,畫幅大小、結構、畫法、著色,甚至題款的字形用筆都極其相似,例如「溪山琴韻」四字,不僅字形相同,甚至細絲縈帶也一模一樣。連細節都一模一樣的作品不可能兩件都是真跡,分析起來不外乎兩種可能:

1 張崟的《溪山琴韻圖》是偽作,因為高廉的《溪山琴韻圖》作為拍品出現在2004年,而張崟拍品則是2012年。

2 高廉在清朝仿的張崟《溪山琴韻圖》,因為張崟在當時名氣很大,比這位名不見經傳的高廉可要大多了。另外一個根據是,高廉作品特意將創作時間從「己卯」(1819)改成了「己亥」(1839年)。一字之差,相差20年。

究竟何者是真,何者是偽,未見原作不好妄下結論。暫時擱置在這裡,等待專門研究張崟作品的專家來判斷吧。

作品比較

清 張崟 溪山琴韻 上海寶龍2012春拍 成交價49.45萬元

作者 張崟

尺寸 141×77cm

創作年代 己卯(1819)年作

款識:溪山琴韻。道光己卯長至仿沈石田筆意於執玉書堂。張崟。

鈐印:張崟之印(兼)、夕庵(兼)

清 高廉 溪山琴韻 北京傳是2004春拍

作者 高廉

尺寸 139×77cm

題識:溪山琴韻。道光己亥長至,仿沈石田筆意於執玉書堂。高廉。

鈴印:臣廉之印 高氏亞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DgPwpG4BMH2_cNUgdH_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