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各地的國資容錯機制正在加速建立。
近日深圳發布的《深圳市促進創業投資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2024~2026)(公開徵求意見稿)》,提出培育引導耐心資本、大膽資本服務深圳市「20+8」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集群,支持國資基金大膽試錯,發揮好財政資金的槓桿放大作用。
今年以來,國資委多次提及國有資本容錯和免責機制,探索建立更加包容審慎的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國資監管體系,支持國有企業大膽試錯。地方上也積極響應,多地專門出台文件,完善基金投資決策機制和容錯機制。
多位專家分析,國資容錯機制的建立傳遞了政府正在努力營造一個更加包容、更加鼓勵創新的創業環境的積極信號,有望極大地減輕國有資本管理者的決策壓力,激發他們更加積極地參與高風險、高潛力的創新項目投資。長遠來看,這也將增強中國在全球創新格局中的競爭力。容錯機制在為創投市場注入新動力的同時,其有效落地仍面臨諸多挑戰。
支持國資大膽試錯
近年來,國有資本在中國創投市場的地位日益凸顯。根據清科研究中心的數據,2024年上半年,國有控股和國有參股LP(有限合伙人)的合計披露出資金額占比高達81.2%。這一數據說明國有資本已成為支撐中國創投市場的中堅力量。
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博士後王鴻鷺表示,傳統的國有資產考核體系一直以來都非常重視資產的安全性和穩健性,將保值增值作為重要目標。這種審慎的風險管理方式在很多領域發揮了積極作用,但在面對創投市場這樣高風險、高回報的領域時,可能會限制國有資本的靈活性。
「現有的考核機制可能會使國資管理機構在投資決策時更加謹慎,有時甚至會因為擔心潛在的責任而錯過一些具有發展潛力的項目。這種情況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國有資本在創投市場上發揮其全部潛力。」王鴻鷺認為。
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原副理事長王忠民曾公開表示,對國資管理機構來說,假如直投了100個項目,其中99個都成功了,但是有一個項目投資失敗了,就需要有人為此承擔責任。這導致國資管理機構在做股權投資時,容易出現風險厭惡行為。
事實上,早在2018年,國務院出台《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推廣第二批支持創新相關改革舉措的通知》,指出要「以地方立法形式建立推動改革創新的容錯機制」「推動政府股權基金投向種子期、初創期企業的容錯機制」。上述這些國務院的相關通知和意見出台後,一些地區紛紛依據國家政策號召,先行先試構建地方引導基金的容錯機制。
今年以來,容錯機制的建立明顯加速。2024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促進創業投資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國辦發〔2024〕31號,簡稱「創投十七條」)首次明確提出,要「改革完善基金考核、容錯免責機制」,並探索對國資創業投資機構按照整個基金生命周期進行考核,這一政策信號為各地探索容錯機制提供了重要指引。
9月18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完善國有資金出資、考核、容錯、退出相關政策措施。9月下旬,中央金融辦、中國證監會聯合印發的《關於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的指導意見》提出,建立健全商業保險資金、各類養老金等中長期資金的三年以上長周期考核機制,推動樹立長期業績導向。
今年9月,國務院國資委黨委刊發署名文章提到,探索建立更加包容審慎的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國資監管體系,加強新領域新賽道制度供給,支持國有企業大膽試錯,著力當好發展實體經濟的長期資本、耐心資本、戰略資本。
地方上也積極響應。2024年9月出台的《廣東省科技創新條例》明確提出,對國有天使投資基金、創業投資基金的考核中,「不以國有資本保值增值作為主要考核指標」,為國資參與創投市場鬆綁。
隨後湖北省出台了《湖北省國有企業容錯免責事項清單(2024年版)》,列舉了10種可予以免責的情形,涵蓋了前瞻性產業投資損失、種子期投資不確定性、科創研發失敗等多個方面,為國有企業參與創投活動提供了明確的指引和保護。
10月24日,深圳市委金融委員會辦公室發布《深圳市促進創業投資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2024-2026)(公開徵求意見稿)》,首次提出「大膽資本」的概念,並在文件中對總體要求、實施路徑、完善容錯機制等方面進行了詳細闡述。
對於支持國資基金大膽試錯,深圳方案提出,分類研究降低子基金返投認定和要求,對於種子和天使等初早期基金,探索取消返投時序進度、資金規模等要求;整體構建投資容錯和盡職免責機制,實行差異化考核監督制度,區分基金屬性,提升投資積極性。
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研究員吳剛梁對第一財經表示,和傳統產業不一樣,戰略性新興產業在研發和創新過程中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經常面臨產業政策調整及市場變化,因此投資風險本來就比較大,投資失敗的現象也比較常見。要考慮戰新項目的「戰略虧損期」,既要看項目的短期經濟效益,也要看長期效益;既要看個別項目的盈虧情況,也要看戰新項目投資的整體績效。與之相配套,央企要實施差異化、長周期的考核評價和中長期激勵機制,細化各種場景下的盡職免責和容錯機制,算好全局帳、長遠帳。
容錯機制落地仍存挑戰
招商證券研報指出,目前我國的耐心資本仍顯不足,後續政策端可能會進一步支持國有資本發揮引領示範作用,建立健全長期資本支持科創企業的制度性保障,營造國有資本領投、各類社會資金跟投的氛圍。
上述研報提到,壯大耐心資本的後續政策或可從三個角度期待:一是支持國有資本發揮引領示範作用,建立健全長期資本支持科創企業的制度性保障,營造國有資本領投、各類社會資金跟投的氛圍;二是圍繞「耐心」構建評價體系,加快完善國有資本容虧容錯機制,強化對中長期表現考核,從經濟效益、社會效益、風險控制、產業扶持等多方面綜合合理確定考核目標;三是優化資本市場投資環境,破除阻礙中長期資本進入的制度性障礙,允許機構進行市場化的優勝劣汰,更好服務於科技創新。
容錯機制在為創投市場注入新動力的同時,其有效落地仍面臨諸多挑戰。王鴻鷺分析,首先,容錯不等於縱容失誤或放鬆管理。如何在鼓勵創新與防範國有資產流失之間找到平衡點,需要建立科學的風險評估體系和完善的盡職調查與決策程序。其次,容錯機制的有效實施還需要一系列配套制度的支持,如詳細的實施細則、健全的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體系、完善的績效評價體系等。此外,國有資本參與創投市場,更需要具備專業投資能力的人才團隊。引進培養人才,建立市場化激勵機制,與市場化機構合作學習,都是當務之急。
吳剛梁認為,當前需要加快探索建立功能價值的評價體系,特別是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項目對科技創新、轉型升級、產業鏈帶動效應,以及當地招商引資、經濟增長、國有資本布局優化等方面的影響與作用,應該得到全面合理的反映,以更加客觀地體現央企布局與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功能、成果。
「首先需要明確,容錯機制不等於不考核,而是要優化考核制度。」復旦大學創新與數字經濟研究院兼職研究員畢睿罡認為,通過容錯機制的設計來給國有資本鬆綁,讓其以符合風險投資客觀規律的方式參與市場。具體來說,對於基金的考核應當按照整個投資組合的收益來評價,而不是逐個項目進行考核,至於對損失率的容忍到底是本金的40%還是80%並不重要。其次,遵循創新活動客觀規律,不應以年度為單位進行考核,從而讓國有資本更加耐心。
國資委表示,將立足自身職責定位,加強與相關部門的溝通協調,在放寬規模限制、提高出資比例、注重整體業績和長期回報考核、明確盡職免責容錯條件等方面,給予中央企業創投基金更大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