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只有被足夠的尊重滋養,才能由內而外地散發出自信。
班級競選班幹部時,一定有著這樣兩類孩子:
1、積極參與,哪怕自身能力可能並不匹配競選的要求,但他們聲音洪亮,主動地展現自己的優勢,談吐大方得體,充滿自信。
2、明明能力匹配,卻顧慮重重,或顧慮著別的同學對他的看法,或顧慮著萬一選不上怎麼辦……瞻前顧後,缺乏自信。
那孩子自信的秘訣,到底在哪呢?這也是很多家長困惑的問題,到底如何能讓孩子「自信」起來?
再舉一個最最通俗的例子吧:
1、窮人家的孩子,如果從小在「冷眼」和唾罵中成長,ta因為得不到尊重,而容易顯得缺乏自信。(當然,不自信的原因還有很多,未必僅僅跟金錢有關,這只是一個最淺顯的例子)
2、富裕人家的孩子,ta可能從小都會浸泡在各種「尊重」當中,ta的自信是充足的,但未必是健康的——因為如果外界給予ta的尊重是沒有「邊界」的,ta最終也會被「盲目的自信」所傷害。
所以,孩子「自信」的那個開關,在於「從小獲得的尊重」的「分量」,ta在過往的經歷中獲得的尊重越多,ta就會越自信。而決定孩子自信與否的尊重,又分為以下三個層次。
1
尊重孩子的感受
當孩子還只有1、2歲,剛剛學會走路的時候,你有沒有嘗試過體驗一下,孩子的感受呢?
拖著1+歲的孩子出來逛街,怎麼ta就不那麼樂意呢?走幾步路就喊著讓大人抱?
假設你放一隻小攝像頭在孩子的衣領上,這隻攝像頭裡拍下的,便是孩子眼中的世界,你就會發現,孩子眼中的世界與我們眼中的世界,是截然不同的。
人群擁擠時,孩子看到的只有大腿和屁股。
當人少的時候,孩子看到的是迎面而來的高大無比且壓迫感十足的成人。
當ta抬頭看大人時,看到的是這樣恐怖而變異的五官
如此所見的畫面,充滿著壓迫,此時孩子求一個抱抱來撫平自己的恐懼,是不是太正常不過了?
「蹲下來」其實不僅僅是一個身體動作的變化,它是一份「尊重」,改變親子對立關係的關鍵。
我們和孩子交流時,因為我們身高的優勢,需要孩子仰望我們,而仰望會讓孩子心理上帶有壓迫感,哪怕有時只是普通的對話,也是不平等的,孩子會有自己被命令的感覺。
當然,尊重孩子不僅僅是動作上的改變。還包括在情感和思想上將孩子當作平等的個體。
如果家長能夠放低身體,平視孩子的眼睛,並且在他們說話時注意聆聽。只有這樣,才容易得到孩子的信任,從而能更好的體會孩子的感覺,看到問題背後的原因。
2
尊重孩子的權利
自信有很重要的一部分是來源於對事物的掌控感,一旦孩子體驗到自己是有選擇、支配和決定的權利,他們也會更加自信。
然而生活中,很多家長經常會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並想當然按照自己所認為的、最省事或者最有利的方式去對待孩子,美其名曰「為你好」,而這並不是真正的尊重。
幼兒教育專家趙寄石教授曾說:
愛是一種情感,難免有主觀色彩;尊重是理智的,承認客觀存在和發展規律。我們尊重兒童,要求我們從兒童的需要出發,把兒童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來對待,尊重他的發展規律和個別特點,以及他獨立存在的社會地位。
關於這點,在我們熟知的明星中,黃磊就做得很到位。
之前在《爸爸去哪兒》第二季的節目中,陸毅的女兒貝兒想要將黃磊女兒多多的狗帶回家裡玩,所以來徵求黃磊的意見。
但是黃磊卻告訴貝兒:「這隻狗是多多姐姐的,你要跟多多姐姐商量。」
這樣的事情在黃磊和多多的相處中還有很多,黃磊曾說:
我從未把她(多多)當作孩子,她是一個有思想的人,她有她的秘密,她的想法,她的人生,她不屬於我,我們之間是彼此獨立的個體,我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她。
所以我們會看到,多多染頭髮、打耳洞、塗指甲油等。
當然,也可以看到才14歲的多多可以自編劇本、參演話劇、翻譯英文書、參加鋼琴比賽、設計服裝、在國際T台走秀、下廚烘焙等。
不可否認的是多多的成長肯定離不開優渥的家庭條件和父母的資源,但更多的是得益於父母對她的尊重。
那要如何才能做到像黃磊一樣尊重孩子呢?
當你不把孩子當作自己的孩子進行對待,而是把ta當作成人,將選擇、支配和決定的權利還給他們時,他們就能夠更自信地去堅持自己的想法和喜好。
最簡單的就是,不要對孩子的一切事情,指手畫腳。當我們帶孩子外出時,不要隨意替他們做決定,他們有自己的想法,不要幫他們去拒絕、接受或選擇,要傾聽他們的想法。
那或許有人會有疑問,那是要將所有事物的掌控權都給孩子嗎?哪怕有些明明是錯的,比如孩子想在公共場所大聲吼叫,我們也要尊重嗎?
當然不是,這就牽涉到我們要說的尊重的第三層,不斷調整的界線。
3
尊重孩子的界線
常常會看到這樣的新聞:熊孩子在公共場合打擾撒潑打諢,打擾其他人,而父母則以一句「ta還是個孩子」來要求所有人諒解、放任孩子的為所欲為。
這樣的新聞之所以招人恨,是因為這些熊孩子的父母,縱容著孩子的「越界」,還跟外界說,自己是在「尊重小孩子的天性」。
「無底線的尊重」不是滋養,而是一種傷害,因為它所給與孩子的「自信」將是「盲目」的——今天有父母縱容你,但總有一天,社會會懲罰這種「缺乏敬畏的自信」。
當孩子年齡尚小,在給孩子選擇、支配和決定的權利的同時,家長要把自由的「邊界」傳遞給孩子,讓孩子自己做抉擇,同時也要告知他們,這份選擇可能帶來怎樣的後果,這些也都是需要你一起承擔的。
隨著孩子能力的增長,他們的權利和需要負的責任也會隨之增加。這時,我們就要調整和擴大給予孩子尊重的界線。
因為在未來,孩子會面臨很多選擇,就如同開頭班委競選一樣,有的人可以大方自信地毛遂自薦,而有的人則躑躅不前。勇於做決定,快速做決定,對孩子而言也是一項非常寶貴的能力。
我們都相信父母的初心是為孩子好,可是每個人都是與眾不同的。我們要承認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權利有不同於父母的想法和觀點,不要用「為你好」去綁架孩子。
尊重不是停留在嘴上的,而是在和孩子相處的每個細節中。而這些都會變成孩子的一部分,成為他們自信的養分。
孩子有能力和權利去體驗自己僅此一生、別無分號的人生。
有一句教育名言是這樣說的:
要讓每個孩子都抬起頭來走路。「抬起頭來」意味著對自己、對未來、對所要做的事情充滿信心。而只有孩子足夠自信,才不害怕面臨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