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年彈指一揮間。
2019年9月28日,備受矚目的海信科學探索中心正式亮相。面對台下就坐的青島市委書記王清憲及政府領導,以及數百位老師家長及學生,海信集團董事長周厚健百感交集,探索中心所在的位置——江西路11號,既是「海信歷史上真正擁有產權的第一塊土地」,也是1982年他走出校園、踏入海信的地方。
此情此景,足資紀念。
五十年太久,只爭朝夕
值得周厚健感慨萬千的還有,今年恰逢海信五十周年,「建一所海信學校,造一個探索中心」,也是海信給青島市和下一代受益終身的回報。
這是周厚健10天內第二次的「高光時刻」。9月19日,「首屆全球雷射顯示技術與產業發展論壇」在青島盛大開幕。當天,一貫低調而穩健的他,發表了激情澎湃的演講:《為美好的追求值得拼盡全力》:
「37年前我一畢業就加入了電視行業,經歷過顯像管電視一統天下的輝煌,也親歷了它的悲慘退場,更是目睹了等離子和液晶電視驚心動魄的生死之戰,深知顯示技術的更新換代是客觀規律,殘酷無情且簡單直接。因為這是市場的選擇——消費者總是需要更大、更清晰、更健康的顯示。」
請注意,他對於市場的定義,是直接著眼於「消費者」及其「需求」。
為此,2007年,海信就開啟了雷射電視的拓荒之路。「十多年來,我數十次往返於日本、美國,從顯示晶片、雷射器、抗光屏、光學鏡頭到其它關鍵零部件,不斷尋找並推動雷射電視產業鏈條上的『最優組合』。」
十餘年臥薪嘗膽,結果自然令人驚喜。2018年,海信雷射電視在80吋及以上產品的市場銷售量占有率高達53.76%。由於在晶片、雷射電視及ULED等關鍵技術方面的突破,海信在圖像處理和顯示技術領域的優勢亦非常突出,2018年,海信電視全渠道銷售額、銷售量占有率均居中國市場第一;65吋以上平板電視市場,海信已超越索尼和三星成為中國電視第一品牌。
如今,成立於1969年的海信集團,擁有海信電器(600060)、海信家電(000921)兩家在滬、深、港三地的上市公司,持有海信、東芝電視、Gorenje、科龍、容聲等多個品牌;2018年,海信集團銷售收入達1266.35億元,海外收入378.38億元。
當然,這家創立50年的千億巨頭,得益於多年堅持的「技術立企、穩健經營」戰略,其優勢明顯且涉及廣泛:業務涵蓋多媒體、家電、智能信息和服務業多個領域,以彩電為核心的B2C產業,海信始終處於全球行業前列;智慧交通、智慧醫療和光模塊等B2B產業新動能強勁;家電板塊與科技板塊相得益彰。最重要的是,過去幾年,這家公司已在實現從傳統的「家電公司」向「高科技公司」的華麗轉身。
與此同時,海信在國際化方面的優勢也日漸突出。海信是國內最早「走出去」的企業之一,其對外貿易業務發端於1985年。
作為國際化的標誌性事件之一,2018年8月,海信集團擊敗4家競爭對手,正式收購了創立68年的Gorenje,後者是一家在歐洲首屈一指的高品質家電製造商,旗下擁有ASKO等高端家電品牌。
為冰冷的技術加上「人間煙火氣」
多年來,海信並沒有養成「在鎂光燈下生存」的習慣及作風。以至於外界一度對海信缺乏了解,即便山東本地的消費者,對於海信的認知也長期停留在「電視買海信、冰箱買海爾」。當然,類似狀況近些年已大有改觀。
某種程度上,這也是因為自1992年起接任海信集團董事長的周厚健的個人性格所致,他是一位「典型的技術崇拜者」,幾十年來,他一直堅持的就是「技術立企」。
也因此,當海信集團新任總裁賈少謙在對海信的特點進行總結時,「技術」毫無疑問的排在了第一位;其次則是「溫度」;再次為「穩健」。
作為對技術追求的註腳,海信在其具備巨大優勢的雷射電視方面,從2007年發軔伊始,到2018年10月底,海信雷射投影專利申請503件,授權161件;國外專利(美國、歐洲)發明申請82件,授權15件。
2005年,海信還自主研發了具有標誌性意義的「信芯」,因其屬於中國第一枚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電視頻處理晶片,一時在業界引起巨大轟動。
當然,海信並沒有因為追求技術而陷入技術迷戀,作為一家面向數千萬消費者的企業,他們更樂意從消費者體驗的角度出發,即,能為冰冷的技術加上「人間煙火氣」。
周厚健對此也津津樂道。他說,由於雷射電視是反射成像的被動發光,具有明顯的健康護眼效果,「因此觀看顯示畫面時更加舒適」。
相關研究評測也支持這一說法。2016年3月,中國標準化研究院視覺健康與安全防護研究所對海信雷射電視進行的視覺健康舒適度評測顯示,雷射電視的視覺舒適度不僅優於液晶電視,還優於紙質閱讀20%以上。
至於「溫度」,則是指海信對內對外能夠有擔當、能負責任。前文所說的海信利用江西路11號回饋島城,建學校、造探索中心,就是海信放棄了地產開發的巨大商業利益,耗費大量心血和資金才最終成型的。
為了讓孩子們親身體驗並了解相關知識,海信耗費了很長時間,從世界各地把1926年1月26日發明的全世界第一台電視機、1954年美國推出的面向消費領域的第一台彩色電視機,統統搬到了探索中心。
我們到訪的當天,海信迎來了一批離退休老幹部及員工的回歸,據說這是海信的傳統,每年都會請他們回來坐一坐、看一看。坐在賈總身邊的兩位老同志,都已是90歲高齡,談到海信這些年的變化,老人都非常感慨。
高手都是「長期主義者」
前美國「財富500強」大中華區市場部負責人、深度思考者艾菲,曾在兩個月前的一篇文章中提煉了一個觀點:真正的高手,都是長期主義者。艾菲還總結出三種典型的長期主義者:金錢投資的長期主義,典型如股神巴菲特;自我成長的長期主義,典型如著名作家約瑟夫·坎貝爾;事業發展的長期主義,典型如亞馬遜CEO貝佐斯。
將這一觀點套用到海信,你會發現也極為恰當。
海信集團總裁賈少謙援引一本暢銷書《華為沒有秘密》表示,其實這本書表達的是華為的成功沒有捷徑,「就是一步一個腳印,其實就是回歸到商業的本質了,我覺得這個反而又是另外一種方法論。」
在海信已工作22年的賈少謙,歷練過多個崗位,他的感覺是,海信整體風格就是扎紮實實做事,做技術、做產品、做服務、管好資金。「海信的成功,有人開玩笑說是建立在別人犯錯誤的基礎上,就是別人犯錯誤的時候恰恰是海信在成長的時候。」
可以這樣簡單理解,海信選擇的任何賽道,都是一頭扎進去,堅持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當然,前提是賽道的選擇足夠科學,堅持得足夠認真。
比如雷射電視,作為這一技術路線最堅定的執行者,在包括LG在內的大多數廠商因為過於艱難而紛紛放棄之時,海信堅持7年、歷經十多次失敗,最終於2014年推出全球首款100吋超短焦雷射電視,實現了「從0到1」的巨大突破。
與其他國企尤其是民企掌門人相比,海信集團董事長周厚健少了很多所謂的傳奇和語錄,但他的長期堅持及對商業規律的洞悉,卻值得深思。他曾經說:「誰不想快?但技術的生產有自身規律,有時快不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xWpUuW0BMH2_cNUgpXs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