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前三季度GDP50強城市:對比2019年,超六成城市排名有變

2020-11-23     山川網

原標題:2020年前三季度GDP50強城市:對比2019年,超六成城市排名有變

山川網:伴隨著時間進入11月的下旬,越來越多的國內城市陸續發布了各自的2020年前三季度經濟運行數據。

如果按照我們過往的習慣,我們對於季度性的分城市經濟數據,往往是秉持點到為止的節奏,一般推出一到兩篇相關推文即止。因為在正常的經濟運行規律下,單季度的區域經濟發展格局是十分穩定的,可講的點也相對較少。

但今年由於極為特殊的疫情原因,國內宏觀經濟與區域經濟都發生了相對明顯的變化。這也正是在過去的一段時間以來,我們使用了多篇幅對2020年前三季度區域經濟進行回顧思考的一大原因。

今天,我們要分享2020年前三季度中國GDP50強城市。其中最大的亮點,就在於相較於2019年全年的GDP50強城市排名,發生變化的城市數量竟然多達六成以上。

當然,我們也要意識到的是,在GDP50強成員基本比較穩定的前提下,城市之間的排名變化必然是倍數級的。也就是一城排名變化的同時,必然會帶動相鄰排名城市的排名變化。

但是,能夠在當下的這個時間點(整體經濟增長放緩,區域經濟格局穩定),中國的代表性城市排名出現如此顯著變化,顯然也是值得我們特別關注的。

關於上述榜單,有一點是需要特別和大家說明的,就是目前被排在2020年前三季度全國GDP第10位的武漢。其10300億元的GDP數值,是個估算值,因為此前武漢官方只公布了2020年前三季度武漢GDP比去年同期下降10.4%。以此結合2019年前三季度武漢市11525.39億元的往期值,所以暫時得出了上述結果,由此以便於我們今天的50強城市榜單的闡述。

關於中國的城市GDP排名,有幾個比較重要的區間。十強城市,我們叫做塔尖城市;三十強城市,我們叫做頭部城市;五十強城市,我們叫做代表性城市。為什麼這麼說呢?

2020年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超過72萬億元,同比增長0.7%。粗略統計一下,就能夠發現前三季度榜單上的50強城市GDP之和接近39萬億元,約占同期全國GDP的接近54%。能夠決定中國經濟體量超過一半以上的50城,足可以稱得上是「代表性城市」。

其代表性,不僅僅是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晴雨表,更是中國產業與社會未來發展方向的直觀反映。

由於50強城市涉及的城市眾多,所以我們今天沒有辦法做過於細節的介紹,只挑選其中一些最值得大家關注的階段性變化,進行分享。同時,在文末我也會藉此談談自2020年始,未來中國區域經濟發展路線變化的一些個人觀點。

在此前的推文中,我們已經講過通過前三季度的相關經濟運行數據,2020年末中國的萬億GDP城市數量,將有望從2019年末的17個,進一步增加到超過20個。

這其中,可能性相對較高的,就是榜單上前三季度GDP數值在7000億元+的泉州、南通、濟南、合肥、西安5市。而再之後的東莞市,前三季度無論是GDP數值還是GDP增速表現均不太理想,所以進入萬億GDP城市陣營的時間恐怕還要進一步推延。

而提到2020年前三季度的50強城市GDP增速,有幾個城市就必須特別介紹。50座城市中共計有10個城市超過了3%(這是非常不易的成績),分別是西安、南通、南京、杭州、常州、長沙、濟南、福州、長春、廈門,它們基本都來自華東地區以及中西部的強省會。

其中最突出的,是西安市的4.5%。也正是得益於前三季度較高的GDP增速,幫助西安市的經濟體量全國排名,從2019年的第24位,進一步提升到了2020年前三季度的第22位。

而如果接下來西安市想要在全國的排名上再進一步,也就是殺入競爭十分激烈的20強名單的話,壓力不可謂不巨大。目前,排在西安市前的分別是安徽省會合肥,山東省會濟南。雖然前三季度三市的經濟體量差距兩兩都在百億水平。但合肥是過去十幾年間中國省會城市中最大黑馬,濟南則是北方經濟第一大省山東省會。從發展潛力講,三者均在伯仲之間。

這裡,我想和大家再次多談幾句關於中國的城市20強名單。伴隨著中國城市10強城市的陣容趨於穩定成形(上海、北京、深圳、重慶、廣州、蘇州、成都、武漢、杭州、南京)。未來中國頭部城市競爭最激烈的,顯而易見就是20強名單。

因為這裡有一大背景,就是伴隨著今年中國萬億GDP城市數量超過20個,在「萬億GDP城市無弱旅」的大背景下,接下來20強城市就成為了中國萬億GDP城市俱樂部成員的內部角力。過去是只要成為萬億GDP城市就穩進20強名單,但未來則變成即使GDP破萬億,也有可能只能排名在中國城市20名開外。

非常有意思的是,目前中國GDP20強陣營的「守關」三將,全都不是省會城市,它們分別是廣東佛山、福建泉州、江蘇南通。共同特點:第一都屬於東部沿海省份,第二都是普通地級市,第三都是製造業強市。

而上文中我們已經講到,目前排名第20~22位的三位「沖關」三將,又恰恰都是省會城市。而且分散在全國不同區域,既有東部沿海省份的山東濟南,也有中部省份的安徽合肥,還有西部省份的陝西西安。

這裡有朋友可能會有疑問,明明目前濟南市已經是全國第20位了,為什麼還要將濟南歸於「沖關」三將陣營之中呢。這裡有兩層原因,首先是差距還尚未拉開,依照目前濟南市的GDP規模,第20位的排名還不能說是穩定;其次是濟南市本身目前也正處于山東強省會政策下的戰略性經濟發展加速期,原本也是很有野心在全國排名上更上一層的。

此前我曾提到過一個觀點,大致思路是:良性的區域城市(梯度)格局,具有對經濟危機(經濟下行壓力)更強的抵禦能力。

什麼叫做「良性的區域城市格局」呢?一方面當然就是大家理解的區域經濟整體發展水平上的均衡性表現良好,不存在經濟窪地和突出短板,區域城市之間能夠形成良好的互動和合力。

另一方面,則是各發展階段城市的分布情況更為合理。頭部的城市底盤要穩,基礎要紮實,綜合水平要強,能夠穩定區域經濟格局;腰部的城市素質要好,發展要快,潛力要足;尾部的城市市場環境要良好,人口體量要平穩,成長性要存在。

這裡我要特別說的一點是,如果從整體的角度而非個體的角度考慮問題,區域格局中頭部城市經濟發展量大且快並非好事。我們可以看到,目前上海、北京兩座城市的經濟增速都在日趨放緩,基本只和同期全國均值相持平。

為什麼呢?按照二城的經濟基礎、資源優勢、政治地位,完全可以繼續朝著「贏家通吃」的方向發展,直到形成遠超大家理解的「巨無霸」。但如果這麼做,對於其所在區域的整體區域經濟格局和城市生態必然十分不利。

那麼區域經濟增速應該由誰在承擔呢?顯然應該要由腰部城市來承擔。頭部城市在過往發展的過程中,有成功的經驗,也有失誤的教訓。而在扶持區域腰部城市發展的時候,應該做的正是吸收成功的經驗,也吸取失誤的教訓,從而讓腰部城市發展既快且優。

而區域尾部城市呢 ?注意,這裡我說的是尾部城市,不是底部城市。尾部城市僅僅是經濟規模上低於腰部城市,而底部城市則基本意味著全維度落後。在當下的中國很多區域,經濟墊底的往往多是底部城市,其發展甚至已經呈現出一副無一亮點的「頹敗」之勢。

而上文中我講到了,區域尾部城市,市場環境不能太差。這裡可以沒有發達的科技產業,但是要能保證那些做小企業、小生意的組織個人能夠有不錯的生存環境,能正常養家餬口。人口規模要穩定,不能出現連年以數萬人為規模的人口持續凈流出,而且基本流出肯定都是年輕人。因為只有如此,這樣的尾部城市才能保證基本的成長性尚存,而不至於成為沒有資源的「資源枯竭城市」。

那麼大家按照我上述的思路,去觀察當下中國的GDP50強城市,會發現在上述層面做的做好的區域是哪裡?顯然是長三角城市群;做好的省份是哪裡,顯然是江蘇。

舉例來看:全國10強城市中,江蘇入圍2座:蘇州和南京;全國20強城市中,江蘇入圍2座,無錫和南通;全國30強城市中,江蘇入圍2座,常州和徐州;全國40強城市中,江蘇入圍1座,揚州;全國50強城市中,江蘇入圍1座,泰州。而榜單上後續沒有繼續展示的全國100強城市中,有江蘇其餘所有地級市。

正是在符合上文中我們講到的「良性的區域城市(梯度)格局,具有對經濟危機(經濟下行壓力)更強的抵禦能力」觀點之下,我們發現江蘇省今年的特殊經濟與社會環境之下,區域經濟依舊取得了逆勢上揚的勢頭。

首先是在強省會政策實行短短几年間,省會南京市即成功殺入全國10強城市名單,未來將與蘇州一起,成為江蘇區域穩定基本盤的頭部城市。

其次是腰部城市南通的強勢崛起,這事實上也是2020年前三季度中國GDP50強城市中最大的看點。南通不僅僅是成功殺入20強城市陣營,榜單排名更是從去年的全國23位大幅躍升至19位。而南通的魅力,事實上遠不僅限於製造業強市這麼簡單。在區域文化、交通基建、城鎮化進程等多個方面,未來南通市還有太多可供挖掘的點。

而江蘇省腰部城市的超強實力,顯然還不止於飛速崛起的南通。老牌的蘇南經濟強市無錫和常州,在前三季度的經濟表現同樣出色。一個增速達到2.5%,另一個則更是達到3.2%。新秀崛起的同時,老將同樣出彩。

而此前我們多次提到的蘇魯豫皖四省交界的淮海區域,其中心城市徐州的優勢也在日漸凸顯。作為蘇北地區老牌的中心城市,徐州的存在不僅僅是豐富了江蘇省區域文化的組成部分,更是華東地區連通中國南北方的重要樞紐。單純從交通價值來看,徐州甚至擁有與省會南京相近的區域樞紐地位。

十分希望,未來的中國,在條件允許的區域內,選擇均衡性發展的省份能夠越來越多。畢竟,我們已經看到在個人這個維度上,當下國人的財富懸殊水平已經令人咂舌。我想,沒有多少人願意看到類似的問題,在區域經濟發展領域重複上演。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rcfO83UBxV5JH8q_9u-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