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網:12月5日,2020南京都市圈黨政聯席會議在鎮江召開,此次會議最大亮點無疑是宣布吸納常州市溧陽市、金壇區正式加入南京都市圈。
至此,南京都市圈包含了南京、鎮江、揚州、淮安、常州、蕪湖、馬鞍山、滁州、宣城等蘇皖兩省九市地區。
上文中我之所以特彆強調「正式加入」,是因為關於金壇、溧陽兩市加入南京都市圈,此前已早有安排。早在2019年1月份,在南京都市圈黨政領導聯席會議上,常州市委書記汪泉就建議將溧陽、金壇吸納為南京都市圈成員地區,統一開展南京都市圈規劃修編。
而當時會後,相關地方媒體釋放的消息是:經聯席會議共同商議,已初步同意將溧陽吸納為南京都市圈成員地區,具體實施方案或將在近期正式宣布。而從去年年初到今年年末,時間已經過去了將近兩年的時間。我個人認為整體耗時略顯偏長,這恐怕與今年突發的新冠疫情不無關係,許多政府工作都被相應延期。
不過無論是早還是晚,溧陽、金壇兩地加入南京都市圈都是沒有什麼懸念的事情。我們根據下面這份南京市發改委最新發布的南京都市圈地圖中也可以發現:新加入的溧陽、金壇二地,原本就是地理上環繞南京一周範圍內,此前唯二還未被列入南京都市圈的部分。如今,都市圈「缺失」的東南一角被補齊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圖片來源:南京發改委
由於今天適逢周末,所以我們不想對這一資訊做過度的展開解讀,只分享幾點我個人對這件事兒的相關想法——
1、南京都市圈區域經濟發展相關規劃中,在打破過去中國長期以來的行政區劃至上思想壁壘上極具創新性。得益於自身特殊的區位條件和歷史文化共性,南京市都市圈在立圈之初蘇皖兩市成員城市就各占半壁江山。南京都市圈在規劃與發展過程中所取得的所有成績,都將是未來中國跨省區域協同發展課題的寶貴經驗。
2、南京都市圈當相下的兩省九市陣容,仍舊不是南京都市圈的「終極形態」,未來還有可能進一步擴容。舉例來說:在2019年的6月份,安徽蚌埠市發改委赴南京對接蚌埠市整體加入南京都市圈事宜。得益於京滬高鐵的開通,蚌埠市在過去十年與南京市的聯繫日益緊密,加入南京都市圈多半也只是時間早晚的差別。而蚌埠之外,是否還有其他潛在夥伴呢?
3、就當下階段而言,「先進」的都市圈或城市群立圈創群的綱領應該是什麼?應該是一切為了讓都市圈成員城市發展更好,百姓生活更幸福。所以加不加入一個都市圈,完全不應該將時間和精力浪費在計較所謂的行政區劃限制上。依照中國現階段的宏觀經濟體量和城鎮化發展水平,留給各省各市經濟發展上再上一層樓的時間已經越來越少。不想錯過最後的一些時代紅利,就更應該只爭朝夕。
4、以溧陽、金壇為例,下個十年究竟是按照本身行政區劃所屬的跟著常州發展更快,還是跟著南京發展更快呢?無論從哪個方面說,顯然都是後者。單單是高鐵這一項,依照溧陽、金壇兩地的區位,如果不借南京相關規劃之勢,單憑自身經濟人口體量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月。無論是已經通車的寧杭高鐵(經停溧陽),還是開工在建的南沿江高鐵(經停金壇),都是這個道理。
5、目前已經承載了兩省九市未來美好生活願景的南京都市圈,伴隨著其持續帶動所在區域經濟的全面更好發展,那麼事實上也是在距離另外一個區域經濟領域光環加速靠近——國家中心城市。從當下來看,南京都市圈所表現出的價值,區域中心城市南京足以匹配了成為下一個國家中心城市的條件。但是否能夠實際成為,或者什麼時候才能夠實際成為,核心目前還在於相關決策者,對於下個階段中國區域經濟的方向和定位。因為相較於南京的「能夠成為」,還有其他一些城市更加「迫切成為」。之於當下的南京都市圈而言,獲得「國中」是錦上添花,但對於不少的城市則是雪中送炭。
6、南京都市圈是長三角城市群的子集,南京都市圈的日益發展無疑將推動長三角發展更上層樓,這點無須多言。在長三角目前的多個都市圈子集中,經濟體量最大的是上海都市圈,但是上海都市圈原本就是長三角的雛形版,其話題性和未來暢想空間反而相對有限。在眾所周知安徽是長三角城市群下一個十年最重要的經濟增長極的前提下,承載著幫助安徽更多地市儘早、更好、全面融入長三角城市群的南京都市圈,很值得有識之士長期關注。
圖片來源:南京廣電
而關於下一步南京都市圈將朝著什麼方向發展,此前的相關規劃文件中已有明確,這裡我們一併貼上,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閱讀即可。
一、共同打造「創新都市圈」
強化城市間產業分工協作,以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名城為牽引,推動中心城市產業高端化發展,夯實中小城市製造業基礎,促進城市功能互補、產業錯位布局。
二、共同打造「暢達都市圈」
要強化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統籌推進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暢通對外聯繫通道,協同建設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促進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等各類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優化配置。
三、共同打造「綠色都市圈」
要強化生態環境共保聯治,逐步統一相關標準,嚴守生態保護紅線,推進水、大氣、固廢跨界協同治理。
四、共同打造「開放都市圈」
要強化統一開放市場建設,樹立國際化視野、用好市場化手段,營造規則統一、標準互認、公平競爭的發展環境。
五、共同打造「幸福都市圈」
要強化公共服務共建共享,深化都市圈各城市在醫療、教育、養老、旅遊、市場監管等領域的務實合作,推動優質公共服務一體化、連鎖化供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