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網:距離七月份結束還有最後的三天,國內各地市的2020年上半年經濟運行數據,仍在持續公布之中。那麼通過多方的資料收集與整理,我們發現上半年中國城市GDP二十強城市,基本上都已公布各自的上半年經濟成績。
和過去的十年相比,2020年上半年顯然是一個極為特殊的時間點(事實上全年也必然如此)。即使我們單純從中國城市GDP十強名單的排序當中,也可以看出許久不曾變化過的中國頭部城市排名,在今年上半年這一複雜的國內外政治、經濟、社會環境下,亦發生了相對明顯的變化。
繼此前中國前四城市中廣州與深圳排名出現易位後,上半年重慶與廣州又發生了第五名與第四名的易位。同時,由於老牌十強城市中武漢與天津各自遇到的不同問題,南京在2020年上半年成功晉級全國十強。
這樣的頭部城市排名明顯變化,是在過去十年中並不輕易能夠看到的。所以我們有理由對於2020年上半年的中國區域經濟發展趨勢與格局,做更深的思考與對比——
關於上述表格中引用的數據,這裡有幾個要點需要大家先行了解,否則可能會造成一定的誤會——
一、2020年上半年中國城市GDP二十強名單,即上述表格中序號1-19的城市加上武漢。雖然截止發稿前武漢尚未公布上半年GDP準確數據(已公布GDP增速),但是結合現有數據預估值應在6000億元左右。入圍上半年全國二十強是毫無疑問的,但能否入圍十強名單,則需要關注後續官方準確數據的公布。對標線是同期天津市的6309.28億元。
二、在上述的表格中,二十強城市之外我另行列出的城市,是截止目前已公布上半年GDP數據且在4000億元以上的城市。這部分半年度GDP總量介於4000~5000億元之間的城市,雖然並未在20強名單之中,但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這一經濟體量的城市,意味著在接下來的一到兩年內,基本都是要邁入所謂的萬億GDP城市俱樂部,成為中國區域經濟中流砥柱的重要城市。
三、表格中所有城市的2019年上半年GDP數據,由於涉及到全國四經普的修訂,所以僅供參考。當我們在查閱2020年上半年相關數據時,2019年上半年相關數據是重要參考。但是由於四經普的特殊原因,2019年各區域GDP相關數據(無論全年還是半年)都發生了變化,但是卻只有部分地市公布了修訂後的半年度數據。所以如果你發現增量增速之間差異明顯較大,原因就在於此。所以表格中的2019年各城市GDP數據僅供參考,不能夠用於橫向比較(另南京GDP增速非實際,為按照修訂前數據計算出名義增速)。
了解完上述的表格數據注意事項,下面我們進入關於二十強代表性城市的對比式解讀。二十強城市之於中國區域經濟重要性都較高,但時間精力因素造成必然不可能逐一都能講到,我們儘可能覆蓋面廣一些,其餘還是要靠大家掌握思維本質,自行舉一反三。
一、北京與上海
在過去較長的時間內,北京與上海基本不在我們各類的推文討論範圍內。這個原因我想是不需要做過多解釋的,但是因為很久不談及這個話題了,我認為可能一些新朋友會心存疑惑,所以在今天這篇推送中我算是破例再提一筆北京與上海。
這裡我打個比方,我不知道在座的各位有多少和我一樣喜歡看動漫《一人之下》的。在這部由大量異人(沒看過的朋友,可以簡單理解為擁有異於常人的超能力者)構成的世界中,異人界的戰鬥實力巔峰陣營被形象總結為「一絕頂,兩豪傑」。
所謂的「一絕頂」,即龍虎山天師府第六十五代天師,正一派首領張之維,《一人之下》中毫無爭議的異人實力天花板。在各類關於《一人之下》異人實力比較及排名的榜單中,老天師張之維都是被排除在外的,實力水平單獨被列在一個陣營中。而即使是被用來與「一絕頂」並列提及的「兩豪傑」,兩者之間的實力差距依舊是巨大的,無法有效量化的。
而我想說的,正是在中國的城市格局體系(頂層設計)之中,北京上海就是所謂的「兩絕頂」。而至於「豪傑」們無論現在是有二三四個,還是未來增加至十個二十個,都不會對北京上海本身的地位有任何的影響,更就不要說撼動。
那麼言及與此,我們不妨再思考一個問題,各項的經濟數據對比對於北京上海二城還有意義嗎?答案我個人認為是有意義也沒意義。
有意義在於城市管理者可以更好地了解、管理、經營城市,提升城市品牌形象,改善城市居民生活。這個意義的點,在於城市內部自行對比,更好地對外也對內扮演好各自「中國符號」的角色。
沒有意義在於,我這裡再打個不太準確的比方:未來不管再有幾個城市數據超過北京,中國也不會遷都;未來不管再有幾個城市數據超過上海,中國經濟體量最大、綜合實力最強的長三角城市群及長江經濟帶龍頭城市位置也不會改變。當然,目前我也還沒看到短期內,能在哪怕僅僅是經濟總量上超越京滬的選手。
所以,國內的任何城市願意去和北京上海去比較,我認為都是各自的權利,在數據上找找差異,在管理上互相借鑑,甚至在城市營銷上借借勢,還還是挺不錯的。但過度解讀,是沒有多少意義的。
二、廣州與重慶
上半年重慶以11209.83億元的生產總值超過了廣州的10968.29億元。全國排名也進一步提升到了第四名,僅次於上海、北京和深圳。
首先我對網絡上每次提到重慶時的,總會出現的類似「重慶轄區面積太大,不應該和地級市放在一起比較,而應該和省份一起比較」的相關言論分享下我的看法。
重慶行政級別是直轄市,按照中國現行的行政區劃規則,本身的確既可以與省級行政區同列,同時也可以與地級行政區做比。事實上在國家統計局歷次公布的內地31個省級行政區經濟相關數據時,重慶也都位列其中,在對應的相關報道中也一直都有被拿來與其他省份作比較。所以一些人所謂的「重慶幹嘛不去和其他省份」做比較的說法,站不住腳。
其次是網絡上的重慶老牌「對線對手」成都和廣州,他們之間互相比較合理嗎?我的一貫觀點還是,單獨比較經濟數據的話沒什麼不合理。大家都是全國十強市,經濟總量相近,相互比較尋找下差異沒有任何問題。
恰恰相反,我反而認為國內任何地市去和地位超然的北京上海比,其實才是真正的不合理。北京上海相較國內其餘地市的絕大多數優勢,都不在可量化體現的數據範疇。不過反而多數人並沒有認識到這一點,對於真正身份極特殊的北京上海被一眾城市長期拿來做比較對象並無明顯反應。
所以不綜合考慮一個行政區的實際情況,只抓住某一個要素進行攻擊,顯然是很不合適的。就拿談重慶必談面積的這一思路來說,如果按照這樣的出發點,那麼世界各國完全沒有任何可比性。前些年中國經濟總量超過了日本國內一片歡呼雀躍,可是我沒看到多少人站出來強調中國面積大約是日本25倍的這件事實。
當年我們談中國經濟總量超過了日本,其本質是說一個積貧積弱的發展中國家通過不懈努力,經濟總量超過了一個世界公認的已開發國家,這件事兒本身值得被記錄。但是直到今天,中國還是有非常多的經濟數據是不如日本的,尤其是各項人均類別的數據。
所以歸根結底,之所以在網絡上造成了上述爭議的始作俑者,並不是重慶居民,而是成千上萬的媒體機構(包括大量的自媒體)。而這些媒體分布於全國各地,是這些人將重慶一會兒放在省級行政區里做比較,一會兒放在地級行政區里做比較。如果真的要開火,那麼可以把槍口扭轉過來,對準那些長期以來習慣於通過輿論造勢獲取利益的媒體機構。
那麼最後,我們再來談談上半年重慶與廣州的具體經濟數據情況。根據雙方統計局此前各自的相關數據公布顯示——
重慶市:上半年,重慶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1209.83億元,同比增長0.8%。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610.02億元,同比增長2.4%;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4407.84億元,增長0.9%;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6191.97億元,增長0.5%。
上半年,重慶貨物進出口總額2759.2億元,同比增長3.5%,較一季度提高17.6個百分點。
廣州市:上半年,廣州地區生產總值為10968.29億元,同比下降2.7%。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為116.17億元,同比增長4.4%;第二產業增加值為2838.07億元,同比下降7.0%;第三產業增加值為8014.05億元,同比下降0.8%。
上半年,廣州進出口總額4253.6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7.6%,降幅比一季度有所擴大,但比1-5月收窄0.2個百分點。其中,出口總額同比下降1.7%,進口總額同比下降13.8%。
影響上半年重慶、廣州二市經濟總量易位的要素很多,但最關鍵的就是上文我列出的二產增加值和進出口總額兩項數據。
占比廣州產業結構最大的三產上半年尚未扭負為正,所以在二產增加值下降7.0%和進出口下降7.6%的影響下,上半年廣州市生產總值出現了同比下降2.7%的階段性難關。而同期重慶二產、三產則復甦形勢較好,上半年均實現了正增長。結合2019年兩市原本就頗為接近的經濟體量,在2020年上半年出現階段性的排位差異就不難理解。
這裡我之所以強調「階段性」,即處於不同地理區位、不同發展階段、不同發展方式、不同產業結構的此重慶廣州兩市。在接下來經濟總量上的排名大機率上還會有一段時間的膠著期,並不會迅速拉開距離,所以對此無須做過多的深入解讀,他們仍處於周期性變化區間。
三、蘇州與成都
長期以來,成都「對線」的目標一般都是和自身同為省會城市的武漢。當然,作為網紅城市偶爾也和杭州發生一定的交集。但是成都與蘇州之間,較少被拿來對比。
一方面,在過去較長的一段時間內,蘇州與成都的經濟總量差距還相對明顯。即使在最新的2019年,二市之間的經濟總量差距仍有差不多2200多億,這樣經濟體量的距離的城市之間一般較少發生「對線」。
另一方面,則又要談及蘇州市十分特殊的普通地級市行政級別。這一級別造成的結果就是,同行政級別市在蘇州驚人的經濟總量面前幾乎被壓得抬不起頭,高行政級別市總量超蘇州是理所當然,被反超更是沒有顏面。這樣一來,蘇州雖然長期位列中國城市排名的頭部要位,但是主動與蘇州挑起「對線」的城市幾乎沒有。
但魔幻的2020年,讓一切有了新的可能。2020年一季度,成都經濟總量超過蘇州100多億元,這就意味著成都與蘇州成為了中國頭部城市中又一對新的競爭CP。當然了,關鍵還是上文我們提到的部分好事媒體樂於撮合。
但是到了2020年二季度,蘇州市經濟復甦效應明顯。所以二市的上半年經濟報中,成都GDP為8298.63億元,同比增長0.6%;蘇州GDP為9050.24億元,同比實際增長0.8%。
雖然在經濟總量上,成都市與蘇州市出現了階段性的相近交集。但是由於兩市發展方式與發展方向的顯著不同,未來兩市互相比較的意義同樣並不是很大。
從長期來看,成都與武漢之間,才更具備互相借鑑與參考的意義。即使受常住人口以及今年突發的疫情影響,兩市的經濟總量可比性出現了階段性的下降。但是,在城市定位,城市營銷,產業結構,升級轉型等多重維度,兩者之間互相學習的點依舊眾多。
四、南京與天津
和上述的幾組CP相比,南京與天津之間的排名易位,事實上是沒有太多懸念的。
原因在於,在過去的幾年間,兩市的經濟增速情況差異明顯,南京提升省會首位度,多項經濟指標全面提速,在高手如雲的長三角內表現都可以稱作突出。而天津受到含產業轉型不順利與經濟數據擠水分等在內多重因素影響,全國城市排名穩定下行。
其中受四經普GDP修訂的顯著影響,天津市2019年生產總值最終確定為14104.28億元。這也就意味著,天津市全排名從此前的第六位迅速回落至實際的第十位。但是,饒是如此,與原本第十一位的南京市之間,也僅剩下了一個身位——
天津市:2019年天津市生產總值14104.2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4.8%,增速比上年加快1.2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85.23億元,增長0.2%;第二產業增加值4969.18億元,增長3.2%;第三產業增加值8949.87億元,增長5.9%。
南京市:2019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4030.15億元,比上年增長7.8%。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289.82億元、增長0.7%;第二產業增加值5040.86億元、增長6.7%;第三產業增加值8699.47億元、增長8.6%。
極其接近的經濟總量差距和十分顯著的經濟增速差距,使得2020年南京市在排名上超越天津市成為板上釘釘的事情。果不其然,2020年一季度,南京市即以3247.41億元的生產總值超過天津市的2874.35億元。更關鍵是,一季度南京、天津二市的GDP增速分別為:1.6%和-9.5%。
這樣頗為懸殊的GDP增速,也就進一步影響了2020年上半年,南京天津二市的排名被繼續保持。而參考二市上半年-1.9%(非實際,按修訂前數據計算參名義增速)和-3.9%的GDP增速水平,大機率上2020年全年二市排名不會再發生變化,南京率先鎖定了2020年十強城市的位次。
更為關鍵的是,對比當下的天津,作為江蘇省省會,長三角樞紐城市的南京,未來發展過程中手裡還有不少的牌可以打。所以中國城市十強的席位,之於南京真的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五、青島、寧波、佛山、東莞
由於疫情的綜合影響,事實上廣大的東部地區,特別是東部沿海諸多相對依賴進出口貿易發展的地市,上半年過得都相對比較艱難。上文中我們提到的廣州,其實就是這一陣營的代表性城市。
但廣州同時還是比較幸運的,因為廣州的城市定位並不是單純的製造業城市或外貿型城市,雖然對外貿易的確占到了廣州相當比例的經濟結構貢獻。但是行政級別較高,區域樞紐性強的廣州,在應對疫情類似的經濟壓力時,可用的子彈相對更為充裕。
2020年上半年,寧波、佛山、東莞三座城市經濟增速均尚未能扭負為正,分別為:-0.6%,-7.5%,-1.7%。這裡要特別提醒大家關注佛山的-7.5%,這也是目前已經公布上半年地區生產總值在4000億元以上的二十餘個地市中,受疫情影響嚴重程度僅次於武漢的第二市。
廣佛同城政策推出日久,佛山與廣州之間交流日益加深的同時,在經濟增長上的同步率也日益走高。縱觀近些年來兩市的經濟發展數據,一致性表現相對較高。即當廣州經濟發展承壓的同時,佛山市往往表現得更加明顯。
根據佛山市統計局的相關數據顯示:2020年上半年佛山市地區生產總值為4626.50億元,同比下降7.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為65.08億元,同比下降16.4%;第二產業增加值為2443.93億元,同比下降10.7%;第三產業增加值為2117.50億元,同比下降2.2%。
這裡我們再把廣州的同期數據進行對比:上半年,廣州地區生產總值為10968.29億元,同比下降2.7%。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為116.17億元,同比增長4.4%;第二產業增加值為2838.07億元,同比下降7.0%;第三產業增加值為8014.05億元,同比下降0.8%。
大家是否可以發現,無論是GDP總量的降幅,還是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相關降幅,佛山與廣州都保持了較高的一致性。同時,還均表現為廣州市數據的「擴大」版。
這一方面說明,佛山市在經濟發展的優勢方面,與廣州有一定的相似度。但同時也意味著,佛山市在抵禦外界經濟危機風險時,可用彈藥遠不如廣州充足,可使用調節手段相對也較為單一。所以從這個維度看,廣佛同城並不僅僅是發展共同體,更是抗險共同體。
接著,我們再將寧波、東莞兩市的相關數據進行進一步對比——
寧波市:上半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487.2億元,同比下降0.6%。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52.5億元,增長2.0%;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2490.6億元,下降2.3%;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2844.1億元,增長1.0%。
東莞市:2020年上半年東莞市生產總值為4361.28億元,同比下降1.7%。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3.95億元,同比增長8.1%;第二產業增加值2388.11億元,同比下降3.5%;第三產業增加值1959.22億元,同比增長0.5%。
東莞市三大產業數據整體優於佛山,最終在上半年GDP整體表現上形勢自然也稍顯樂觀。但是將佛山、東莞、寧波三市三次產業結構對比後我們就會發現。相較於二產占比,佛山東莞二市的三產發展仍是相對羸弱。
一方面佛山、東莞自創市之處就始終走製造業立市路線,工業表現在三次產業中突出容易理解。另一方面則是二市行政區劃零散分布,中心城區聚集地低,進而長期難以在三產和社消更進一步。
未來,以佛山、東莞為代表的老牌製造業強鎮,如何儘快完成城鎮化轉型,培養和打造出各自的相對有力的中心城區,逐漸弱化過於分散零碎的行政區劃在遭遇經濟危機時抗風險的劣勢,是對應地市補短板的重中之重。
而對於東部沿海地市中目前在內外兼顧方面表現尚可的青島與寧波而言,未來如何與各自省會差異化發展,使得相對動盪的外貿風險可防可控,不對整體經濟正向發展發展形成大影響,穩定好就業民生,則至關重要。
六、鄭州、西安、濟南、合肥
鄭州、西安、濟南、合肥,是繼成都、杭州、武漢、南京之後,新一輪支撐中國主要省份經濟持續發展的主引擎。
從區域重要性而言,鄭州、西安、濟南是目前中國北方經濟規模最為突出的三個省會城市,也是北方區域過去幾年間收穫各項政策利好較多的城市。
而合肥是目前熱議度頗高的南方黑馬型省會城市,且在經濟總量上與西安、濟南二市高度接近,榜單排名同樣難捨難分。
從產業結構來看,四省會基本也都呈現出以第三產業為主動力,以第二產業為支撐的相似產業結構形態。同時,城市架構也基本均為強城區模式,城鎮化發展水平也有較高的相似性。
具體到上半年各自整體的經濟數據來看——
鄭州:上半年全市GDP完成5459.6億元,同比下降0.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完成68.4億元,下降4.2%;第二產業增加值完成2099.2億元,增長0.3%;第三產業增加值完成3292億元,下降0.5%。
西安:上半年西安市生產總值4575.09億元,同比增長2.8%。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105.77億元,增長1.6%;第二產業增加值1519.87億元,增長5.5%;第三產業增加值2949.45億元,增長1.4%。
濟南:上半年我市地區生產總值為4529.6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0.7%。第一產業增加值177.66億元,增長1.2%;第二產業增加值1493.05億元,增長2.2%;第三產業增加值2858.95億元,小幅下降0.3%。
合肥:2020年上半年,合肥市生產總值達4419.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0.2%。第一產業增加值118.6億元,與上年同期持平;第二產業增加值1487.7億元,同比下降1.2%;第三產業增加值2813.4億元,同比增長1.1%。
四省會中,除鄭州已經率先邁入萬億GDP城市俱樂部外,其餘各地市目前都已經距離該門檻僅一步之遙。那麼在這樣的發展階段,固定投資,大型項目,基礎設施,依舊是主流的進一步拉動經濟數據增長的要素。
同時,和東部沿海地市相比,穩定和增加就業崗位,提升崗位薪資,是上述地市當下最為關鍵的任務。只要上述各市能夠持續增加城市就業崗位,未來較長一段時間內本省外出務工人員及新生代就業者人數就會保持良性增長。
類似今年疫情這樣的突發情況,畢竟只是小機率事件。而掌握各省關鍵性發展資源的省會,其面對經濟危機時的抗風險能力是最為突出的。同時也是新一輪大基建政策的重要受益者,高鐵、地鐵、公路等一系列城市基建,正是最佳的補充短板機會。
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根據相關財經媒體的報道顯示:2019年,深圳市進出口總額29773.86億元,2019年GDP為26927.09億元,外貿依存度為110.57%;蘇州進出口總額為21987.4億元,GDP為19235.80億元,外貿依存度為114.3%。
沿海地區的為數不少的地市,進出口貿易都是長期以來最重要的拉動經濟方式。但是伴隨著世界經濟危機的持續與深化,以及國際關係矛盾的日益複雜化和反全球化浪潮的一浪高過一浪。
純粹的外貿型城市迅速向內需型城市轉變,早日形成外貿與內需雙腿支撐行走的新格局,成為不少沿海地區城市的必修課。但相較於區域樞紐省會城市和中西部區域中心城市,沿海城市普遍已經在過去形成較高的物價水平與生活成本,且部分城市的居民負債水平畸高,非常不利於城市向內需型和消費型驅動。
而從推動中國整體經濟進一步發展的時代規律來看,一部分東部沿海省市已經基本完成了時代賦予發展責任的前半段,越來越多的東部地區正在把發展接力棒傳遞給中西部省份,從而日漸形成接力式的良性發展方式。
而從城鎮化的階段來看,我們也可以發現越來越多的東部省市已經陸續進入城鎮化中後期階段,結合接下來新一輪的基建投資熱潮,那麼顯而易見中西部地區將能夠從中獲得更大的利益。藉此,中國的整體區域經濟發展均衡性,將會更上一層新台階。
也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形成中央所提出的「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YwS0m3MBfGB4SiUw2_L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