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蟄前後雨水多,側重養肝還需慎防春季流行病

2020-03-06   廣東衛視健康有道


驚蟄,春雷始鳴,仲春時節到來了,農家也進入忙碌的春耕。

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田家幾日閒,耕種從此起。

此時天氣回暖,萬物復甦,亦是順應自然、養生保健的好時節。

驚蟄養生調理

春天氣溫回升,陽氣漸生,但氣候冷暖變幻無常,多發「倒春寒」現象。

驚蟄前後雨水漸多,因此大家要「春捂」保暖防感冒,天氣變暖則適當減少衣被,降溫要及時增添衣被,嫌麻煩感冒了就不好啦~

春以風為主氣,常挾毒邪入侵肺衛、肌表、關節,避免踝部、膝部、臍部、頸部著涼、著風,多加註意這些部位、關節的擋風防寒,以免引發局部或全身疼痛。

除此之外,在起居、飲食、運動、情志方面各有側重養生要點,順應自然遵循養生之道,身體更加棒~

早睡早起,春困繞道

春來了,常感睏乏無力、昏昏欲睡、晨起困難的「春困」也準時到達。

想甩掉春困,找回活力四射的狀態,就要保證良好的睡眠質量,其次是早起,晨起舒展四肢,鍛鍊提神。

如有失眠困擾,睡前半小時要摒棄雜念,保持心情平靜;或睡前洗臉、洗腳,再按摩面部、搓腳心,以推動血氣運行安神寧心,促進睡眠。

飲食養肝先行

驚蟄飲食不補重防,因春季與肝相應,養生不當可傷肝,故飲食要順應肝氣,助益脾氣,令五臟和平。

  • 滋陰潤燥

民間素有驚蟄吃梨的習俗,這和驚蟄時節氣候乾燥、易感口乾舌燥,以及冬吃辛辣致使積鬱熱毒有關。

梨子性寒味甘,能滋陰潤燥,有生食、蒸、榨汁、烤或煮水等多種吃法,而冰糖蒸梨的和胃降逆效果最佳。(不適宜糖友以及夜尿頻繁者,脾胃虛寒者應少食)

  • 清淡飲食、兼顧脾氣

春季陽氣生髮,進食辣椒、蔥、蒜、胡椒等刺激性食物更易上火、積熱引發不適。

若喜愛油膩,動物脂肪類食物,易助長肝氣,肝氣過旺會損脾氣。因此飲食要清淡,多食春筍、菠菜、芹菜、雞、蛋、牛奶、鴨血、水蘿蔔、苦瓜、木耳菜、油菜、山藥、蓮子、銀耳等富含植物蛋白質和維生素的食物。

驚蟄前後更應少食生冷,少酸增甘,宜食大棗、山藥、黑米、高粱、南瓜、白扁豆、紅棗、桂圓等健脾益氣之品,這樣胃口才更好。

  • 保養肝氣

現代流行學調查,驚蟄是流感、水痘、帶狀皰疹、流行性出血熱等肝病的高發時節。

若肝風、肝火妄動,可致血氣運行紊亂,誘發心腦血管疾病,復發或加重高血壓病,肝炎、肝硬化等疾病。

無論何時,清淡飲食都是健康加分項,好好保養肝氣,嚴防上述流行病。

循序漸進地運動

春天運動要循序漸進,剛從寒冬舒緩的機體難以適應過於激烈的運動形式。

慢步、踏青、太極拳、八段錦、五禽戲、易筋經等舒緩運動較為適宜。

運動再配合輕拍脾經、肝經、膀胱經,或按摩足三里穴、三陰交穴,可有效地調節肝脾功能,促進陽氣生髮。

情志舒暢少動怒

肝氣升發,肝氣過盛,容易出現肝鬱氣滯、肝血不足、情緒不佳、目赤腫痛、眩暈、頭痛等狀態。

因此要學會調節情緒,保持精神愉悅,或找傾訴對象釋放憋屈心裡的情緒,還可藉助冥想放鬆身心狀態。

一年之計在於春,驚蟄時節該注意的養生調理事項趕緊學起來,從日常點滴開啟養生之路。

驚蟄開運習俗

驚蟄除了養生要點,不少人還會在驚蟄祭白虎以化解是非。

傳說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此日便出來覓食,開口噬人,犯年常遭小人阻撓前程,引致百般不順。

祭白虎是想通過白虎驅趕小人,給自己帶好運,也算是驚蟄日打小人的行為延伸。

但無論如何,慎言慎行、看破不說破、管住嘴巴避免陷入口舌之爭,都比祭白虎、打小人的心理慰藉強得多呢。

驚蟄節氣,雨水頻多,大家出行前記得查看天氣預報,最好隨身攜帶雨具,穿戴合適的衣物外出,別忘了佩戴口罩,勤洗手哦~

轉載請聯繫我們授權

部分圖片來源:百度圖庫

如有侵權,請告訴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