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看更多深度有趣的育兒內容,歡迎搜索關注公眾號「家長會了麼」】
1
「黃金」座位堪比學位緊張
近日,中國青年報社對1834名中小學家長作了一項調查,隨後公布的結果被推上了熱搜。
調查中,73.6%的受訪家長為孩子的班級座位問題煩惱過。66.6%的受訪家長認為座位對孩子成績影響大。
這一結果引發了家長們的熱議:
「我家孩子個矮,但是被按排到了中間,前面的學生都比她高,老師安排座位都是有私心的。」
「我兒子經常都是坐邊上,現在都有點斜視了,他們班好像都沒調過座位。」
「我兒子貪玩,總是被調到最後,據說那是『三不管』地帶,坐那裡的學生幾乎是被老師放棄的,難怪現在成績越來越差。」
在天涯論壇上也曾有網友發帖稱:坐前排,不行,擔心近視;坐旁邊,不好,孩子斜著眼睛看不舒服;坐後面,這個最怕了,老師看不見,可能長期受忽視……
我有個朋友是小學老師,她說一年最起碼遇到20多名為孩子座位問題找她「走後門」的家長,尤其是低年級孩子的父母,對座位的看重程度更甚。
「黃金」座位堪比學位緊張,不少家長為此也撓破了頭。
家長們心目中的黃金座位是:中間、靠前,但不能是第一排(怕「吃」粉筆的灰塵)。就算是學校現在多數已使用白板,第一排座位仍是為家長所忌。
家長普遍認為,給孩子找到合適的「黃金」座位就算不能秒變學霸也是接近好學生行列了。
2
家長們的座位焦慮
其實在誇大事實真相
座位真的能改變孩子的學習態度和成績嗎?根據幾位資深的小學老師描述,事實遠比家長們所焦慮的簡單得多。
在老師心目中其實都沒有什麼「黃金位置」和「三不管位置」的概念,他們安排位置大都以高矮排列,為了保護孩子的視力,也已開始定時調組。
老師講課也是習慣前後走動,目光和注意力不可能只盯著前排看,也就是說,就算老師不能照顧到每一個孩子,但起碼也能掃視全場。
好友陳老師笑著說,一間教室就那麼幾十個平方,孩子們都在下面坐著哪有看不見誰的道理。
儘管如此,也不可能排除有調皮的孩子趁老師不注意在下面開小差、做動作,這是天性使然,其實針對這樣的學生,老師會更加關注。
前排的孩子因為大多數時間離老師較近,可能會產生一種心理暗示,想在老師面前好好表現。
老師們均表示:學生的學習成績上升或下滑跟座位沒有直接的關係,最關鍵在於座位帶給他們的心理暗示。
我的朋友陳琳對此深有體會:讀三年級的兒子開學時就坐在第三組的第四張桌子,正是家長們所認為的最佳「黃金座位」。考完語文第二單元後就被調到第四組,靠窗的的位置。
接著第三、第四單元的成績就直線下滑,氣極敗壞的陳琳從兒子口中了解原因後直奔學校找老師理論。
老師向她講述了孩子調了座位後的表現:每天都抱怨,不是有風就是有陽光照進來,甚至是有個學生從窗外走過、外面樹上飛來一隻小鳥等他都嫌煩。
陳琳意識到孩子的心態和心理暗示才是最重要的,回去跟孩子作了交談,那以後,不管調到什麼位置,孩子也會很平和,成績也一直很穩定。
相比於座位,家長更應該關注的是孩子的心理暗示,面對基於公平和保護孩子視力為原則而定時調整座位時,我們該如何教會孩子保持樂觀、積極的心態?
3
「黃金」座位不能讓孩子成為學霸,
但家長卻能
《戰國策》中有言: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身為父母,沒有人不為自己的孩子將來打算。
為了孩子能贏在起跑線上,我們真是操碎了心,很多時候難免會有些操之過急又或是用力過猛,我們總是糾結於孩子的成績是否上升,而忘了在心理和人品修養方面下點功夫。
沒有任何一個座位能保障孩子一路平穩,唯有健全人格和良好的心理暗示能給予他們暢通人生的「法寶」
「黃金」座位不能讓孩子成為學霸,只有家長能。
有心理學專家指出,比孩子的座位更需要家長們做的,那就是跟孩子說這三件事:
告訴孩子:讀書是為了什麼
作家包豐源說,一切孩子的問題,都是父母的問題。
深以為然。孩子為什麼讀書沒有積極性,因為他們都不知道讀書是為什麼,甚至以為讀書是為了父母。
不要再跟孩子說:爸爸媽媽以後就靠你了,一定要好好學習啊!
孩子們的心智大都還未成熟到懂得為父母去奮鬥,除了感覺到壓力,對激發學習積極性一點作用都沒有。
教育專家張雪峰曾經說過:「如果孩子不想讀書,你就帶他去四個地方:第一是汽車客運站,第二是火車站,第三是高鐵站,第四是飛機場。」
這四個地方,代表著不同的生活層次,我們要告訴孩子,讀書正是引領我們抵達不同生活層次的通道。
讀書不是要你出人頭地,也沒有期待你要為父母晚年帶來榮華富貴,讀書會讓你看得到更大更精彩的世界。
幫助孩子認清讀書的正確目的,能令他們更加主動積極學習,並且心甘情願為之吃苦,不會因為座位之類的事而執著,不容易被外在的客觀因素影響學習心態。
告訴孩子:沒有任何人會看你一輩子
要求老師把孩子調到前面的父母,都是想讓老師給予孩子更多的關照,因為在他們眼裡自己的孩子需要時時刻刻看著才行。
既然把孩子放到了學校就理應讓他們學會獨立,只有家長學會放手,孩子才會慢慢成長。
每一個孩子在家裡都是全家人捧在手心的里寶貝,所有人都要圍著他轉。進入學校就是老師眼中一名普通的學生,有些孩子會受不了這個落差,會哭會鬧甚至想辦法逃課。
明智的父母理應放手讓孩子慢慢適應,並且引導他們:你現在長大了,可以學著獨立了。
而不是想盡各種方法讓老師給予「特殊」照顧,要知道,孩子的路必須得他自己走完,我們是無法替代的。
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說:每一瞬間,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並檢驗自己。我們當父母的對了,孩子自然就對了。
這一點需要我們作父母的明白再灌輸給孩子,千萬別盲目「護犢子」,讓孩子誤以為全世界都會為他讓路,而早早把自己的羽翼折掉了。
告訴孩子:你永遠都是最棒的
簡·尼爾森說:「我們能為孩子做的最有益的事情,就是教孩子學會自我評價,而不是讓他們依賴於別人的讚揚或觀點。」
有些父母很在意老師對孩子的評價,以此作為孩子是否進步的標準,這樣做後果不但導致孩子的焦慮,更容易讓他們變得沒有自信,在問題面前畏首畏尾,完全沒有主見,進而培養出一個「高分低能」的孩子。
世界排名前三的哈佛大學,錄取標準卻不僅僅是高考那麼簡單。2004年,哈佛大學拒絕了164個SAT(美國高考,滿分2400分)考滿分的中國學生,其中有家長憤怒地質問學校:「為什麼不錄取我女兒?」
哈佛給出的解釋是:您女兒除了滿分,什麼都沒有。
因此可見,自信和獨立比學習成績更重要。我們要令孩子時刻保持自我評價的自信和反省能力,對事情本身要有自己的評判標準。
比如:孩子被調到最後的座位,他有情緒,感覺是被老師冷落了,你要告訴他,不是的,你比誰都棒,絕不會因為位置的問題而影響到你。
內心充滿自信的孩子從不會因為外在的一些小事情而影響自身的發揮,他們更注重自身的提升和修練,不為條件所限制。
4
放手,讓孩子暢遊自己的人生
龍應台跟兒子安德烈說過,在我們整個成長的過程里,誰教過我們怎麼去面對痛苦、挫折、失敗?它不在我們的家庭教育里,它不在小學、中學、大學的教科書或課程里,它更不在我們的大眾傳播里。
是在生活的每一個瞬間,是一件件不如意積贊出來的堅韌。
讓孩子學會面對不如意比什麼都重要,你為孩子爭取的任何一個所謂的福利,實則就是剝奪了他適應的能力。
教會孩子用積極的心態去應對一切,看淡所謂的不公平,沖淡心中「唯我」主義,給予他們「任何時候你都最棒!」的肯定和鼓勵,放手讓他們暢遊自己的人生吧。
【粉絲小福利:想知道您家孩子的天賦究竟是什麼,搜索關注公眾號「家長會了麼」,在對話框輸入「測試」,答案就在那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