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到陌生人不愛說話,感覺自己膽小自卑;
不敢戀愛,害怕別人不喜歡自己;
不敢主動與人交往,擔心別人瞧不起自己;
……
這些情況,相信每個人多多少少都遇到、聽說過,人際焦慮比你想像中要普遍。在人際互動的關係中有一定程度的緊張和焦慮,但遠遠達不到「社交恐懼症」的級別程度的情況很常見。
常有朋友開玩笑說自己「社交恐懼症」,用以作為自嘲和不善交際的藉口。微博上有這麼一個段子,在一個飯局上,一個人說他有社交恐懼症,另一個人說:我也有耶。然後倆人相見恨晚,很快成為了朋友......
其實我們在社交活動場合有一定合理範圍內的緊張、焦慮心理,這是正常的。其實社交恐懼症和性格內向、害羞雖然存在一些關聯,但差別很大。
現實中有很多心理疾病都會導致一個人的社會交往能力受到損害,比如抑鬱、焦慮、精神疾病等,是會嚴重影響正常的交際和生活的。如果就這麼輕易的給自己貼了標籤,反而有時會引起不必要的焦慮和擔心。
性格內向或害羞≠社交恐懼症,兩者最根本區別在於,社交恐懼症是一種疾病,患者無法也不敢與外界接觸,而內向只是一種性格,內向的人只是不喜歡或不想與外界接觸而已。
很多人會將單純的性格傾向視為一個缺陷的存在,作為一個內向型的人,童年肯定有過被拿來與別人家孩子作比較的經歷。
「我們家孩子性格不太好,太內向了。」
「看看那誰家孩子多開朗、嘴甜、惹人愛。」
「你咋這麼靦腆、不愛說話呢?」
「害羞啥,上不了台面!」
其實性格內向或外向各有優勢,是沒有好壞之分的。一般內向性格的人喜愛思考,感情比較深沉,待人接物小心謹慎,喜歡單獨工作,也常因為過分擔心而缺乏決斷力,對新環境的適應不夠靈活,但有自我分析與自我批評的精神。
害羞、靦腆其實這些只是性格內向的人在沒有安全感的環境中所表現出的狀態,但當周圍的環境和諧舒適時,他們反倒更容易感覺到快樂,所以性格內向是很正常的情況,也不需要刻意作出改變,性格內向的人只要找到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即可。
社交恐懼症:SAD(socialanxiety disorder )是焦慮症的一種,屬於恐怖症的一種亞型,也是一種常見的精神心理疾病。
主要是在任何社交或公開場合感到一種顯著且持久的恐懼或憂慮,幾乎不可控制地出現焦慮發作,並對社交性場景持久地、明顯地害怕和迴避,這種現象在臨床上被稱作「社交恐懼症」。
有時候害怕出現在有人的場合,害怕被人注意,害怕自己的行為或緊張的表現會引起羞辱或難堪。
因為社交恐懼者自身感覺常常會和他人看到的有所不同:有時候會感覺有些軀體化症狀:口乾、出汗、心跳劇烈、想上廁所、呼吸急促,手腳冰涼。而周圍的人可以看到的表現則可能是:表情尷尬,臉紅、口吃結巴、輕微顫抖、行為笨拙、手足無措。
社交恐懼症主要有以下幾種分類
赤面恐懼:會在人際交往中莫名緊張、感到發熱、臉紅,也對臉紅特別在意,感到焦慮不安。
視線恐懼:與別人見面時不能正視對方,不敢抬頭,眼睛的對視會感到非常難堪,大腦空白; 餘光恐懼,眼睛總是不能控制的用餘光看人,或四處亂看,注意力分散,有強迫性觀念。
表情恐懼:總擔心自己的面部表情不自然,總是過分關注自己的表情,以至於因為不知道用什麼樣的表情而焦慮,總擔心會引起別人的反感,或被人瞧不起,對此慌恐不安;
異性恐懼:這裡的異性不單單指的是性別,指的還是異種性質(例如輩分、職位等不一的情況)。主要症狀與前幾種情況大致相同,只是在與異性或者自己領導上級接觸時,症狀尤其嚴重,感到極大的壓迫感,不知所措,甚至連話也說不出來。與自己熟識的同性及一般同事交往則不存在多大問題。
口吃恐懼:口吃恐懼的主要表現是本人獨自朗讀時,沒有什麼異常,但在別人面前,談話就難以進行,或發音障礙,或才說到一半兒就說不下去了,患者對此憂心忡忡。
還有一些像是公開演講恐懼症、害怕公開寫作、害怕公開吃東西、害怕使用公共廁所等。因為社交恐懼的對象可以是某個人或某些人或某些場合,所以社交恐懼者會不斷的迴避誘發焦慮的人或社交場景。隨著症狀的加重,症狀可能會出現泛化,患者會恐懼除了某些特別熟悉的親友之外所有的人。
由於害怕,他們拒絕參加各類聚會,也可能迴避所有公眾場合,如餐廳、劇院、商場等。有些人對於打電話、到商店購物、或詢問權威人士都感到困難。在嚴重的案例里,極端的情況下,可能引起完全的社會隔離。
在我們的生活中,身邊的「迴避者」或宅人其實並不少見,他們在微博、微信、QQ等虛擬的社交網絡上非常活躍,卻害怕在公眾場合與人面對面交流。甚至一到公共場合就會臉紅、心悸、口吃、嚴重的甚至會出現暈厥......
所以社交恐懼症長遠的危害是不容忽視的,輕者會出現難以溝通、性格孤僻、情感缺失等心理問題症狀,嚴重的患者甚至會往往伴有顯著的植物性神經系統功能障礙,緊張時出現身體顫抖、四肢發軟、頭暈目眩等周身神經系統功能異常。也有可能會在某些情況下進入驚恐狀態。所謂驚恐狀態是指在某些情況下突然感到驚恐、失控感、發瘋感、崩潰感、好象死亡將來臨,驚恐萬狀,四處呼救,這種狀態起病快、終止也快,持續時間較短。
有研究表明,社交恐懼症自發緩解的可能性很小,僅有不到1/4的患者隨年齡增長而緩解。在沒有疏導與治療的情況下,社交恐懼症可以持續幾年甚至幾十年。美國、德國等研究發現社交恐懼症的終生患病率高達10%以上,是繼重度抑鬱和酒精依賴之後的第三常見的心理障礙。(WJ Magee,1997)Wittchen的研究發現,有一般的患者在情緒表達、社會功能和生命活力方面嚴重受損;工作能力也明顯下降,有11%的患者被解僱;8%的患者因為症狀每周平均減少工作12小時。
因為現在人面臨的壓力愈來愈大,所以罹患的人數有愈來愈多的趨勢。而且對醫生們而言,社交焦慮症其實是可以治癒的一種病症,要治療這些病人的困難不在於患病的人愈來愈多,而是患了社交恐懼症的人常都因為害怕或是不願意接觸陌生人,或是怕被貼上「有精神病」的標籤而不願意就醫,長期生活在痛苦中。
因此,當發現自己或親友出現不敢出門、怕見人、不敢跟人說話等情況,而且持續了一段時間時,可以及時尋求專業的心理諮詢的幫助,早篩查,及時改善。
來源 | 微信公眾號:525心理網( ID:psy525_cn)一個有營養的心理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