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經常有人抱怨自己不夠自信,羨慕別人能諾諾大方,口若懸河,自信滿滿,其實一個人的不自信,從心理學上來說,都是有深層次的原因的,但對於普通人,由於缺乏這方面的專業知識,不能很好的知道和了解,所以就更談不上改變了。
今天我們就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一下一個人不自信的心理因素,或許會分析到你無法意識到的潛意識內容,那麼請不要急著反駁,因為人類意識中百分之八十都是潛意識,是個體意識不到但又發揮重要作用的部分。
01
年幼時家人、親戚朋友、學校老師的不鼓勵
年幼時家人、親戚朋友、學校老師的不鼓勵,甚至是打壓式的教育是我們不自信最大的根源,這與中國家庭的特點有關,這也與我們的傳統文化、傳統觀念有關,這裡我們不做評價,單純地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
發展心理學是一門專門研究人身心發展,特別是心理發展的心理學分支,按照發展心理學的觀點,嬰幼兒時期、兒童時期一個人成長與發展的環境會對以後的性格產生巨大作用,關於這一點心理學家做過大量實驗,也有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的潛意識理論佐證。
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認為幼年時期的經歷,學校教育、家庭成長環境定義一個人了一個人的一生,因為這個時期形成的思維習慣全部進入了一個人的潛意識,而這些東西就算成年之後個體也是意識不到的。
02
長期以來習得的消極的自我評價,和比較心理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習得性無助」,是過度自卑的最明顯特徵,一個人習慣了長期以來的自我否定,習慣性的對自己的言行舉止持否定態度,於是在很多時候都在「攻擊自己」,給自己不合格的結論。
當然最明顯的來源還有一個人的比較行為,比較之後,覺得自己不如別人,開始消極的評價自己,長此以往,習得了這種自動反應,便無時無刻處在這樣的狀態下。
其實大可不必,就像其他任何一個壞習慣一樣,改變和戒除才是硬道理,才是變得自信的唯一方法,那麼我們有什麼理由不去做呢。
03
完美主義心理傾嚮導致的極度敏感
一個自卑的人通常都會是一個有完美主義傾向的人,在心理上也會是一個敏感的人。完美其實是一件非常虛幻的事情,因為它根本不存在,你即使可以無限靠近它,但卻終不可到達。
按照發展心理學家的觀點,小孩子在如廁等個人衛生方面如果沒有得到很好的規範,最終要麼會極度不注重個人習慣,形成大大咧咧的性格,要麼會極度苛責,形成完美主義心理傾向。
此外如果在幼兒時期沒有得到周全的照料,容易形成敏感的心理,而無論是完美主義還是敏感心理都是導致自卑的一個很重要的根源。
總的來說,一個人的不自信,與這三個方面有重要關係,第一,與年幼時期家人、親戚朋友、學校老師的不肯定有關;第二,長期以來習得性的消極評價,和一貫的比較心理;第三,完美主義心理傾向和極度敏感。
編後語:10個培養自信的有效方法:
1. 培養耐心
自信確實需要培養,所謂的「培養」,即是說並非朝夕可達。所以,培養自信的最重要前提就是要具備耐心,如若缺乏耐心就要培養耐心。沒有耐心的話就什麼都做不成,更別提什麼「自信」了。有所成就,就會伴隨著自信的增長。
2. 習得並精通一種技能
具備學習能力的人通常都很自信,反過來也一樣,真正自信的人通常是因為相信自己的學習能力。所以面對挑戰的時候他們不會怕,不會心虛,因為他們知道「大不了去學麼」。自學能力的基礎是耐心,而習得任何一種技能都會讓人更加懂得耐心的重要,並且同時因為具備耐心與學習能力而更加自信。只要花時間真正精通了一種技能,那麼學會其他一種技能的時候就會變得更輕鬆——這是良性循環。
3. 相信積累的力量
再大的石頭也無法阻擋種子發芽,只因為種子一旦開始發芽,那細胞的分裂儘管速度不快但卻不見天日永不終止。滴水可以穿石的道理誰都懂但又好像誰都不相信—— 處於起點的人就好像是一粒細胞或者一滴水,但大多數人卻誤以為或者希望自己在起點上就強大鋒利猶如一束雷射,但這不現實。要通過學習培養耐心,運用耐心去等待長期積累之後可以獲得的難以想像的好處與力量。
4. 了解自己的局限
沒有人無所不能。就算擁有真正強大學習能力的人也無法做到無所不能——因為時間不夠。有些領域確實必需天分。在自己確實不擅長的地方該自卑就要自卑——這沒有什麼不好意思的。該自卑的時候不自卑,就多了一個心理負擔——並且還是永遠擺脫不掉的負擔,最終,肯定會拖累自信。凡事兒做得好必然容易自信,做得不好就很難自信,但是還沒上陣呢,就背著一個又一個的包袱,能走多遠?能做多好?
5. 凡事兒都要提前做足功課
大聲說話也好,穿著正式也罷,最多只能讓一個人「顯得」自信,而非真正自信。「坐在第一排」可能是因為近視,「快速走路」往往是因為時間觀念不強——這些都與自信沒關係。做任何事情,提前做足了功課,想不自信都難。自信不等於自以為是,自以為是的人最終都會被現實砸爛。中國人說「成事在天,謀事在人」,西方人說「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某個層面上都是一回事兒:不要理會運氣(該來的時候它自然會來),重要的是專心做好功課。
6. 注意細節
俗話說,「行家看門道,外行看熱鬧」。當我們關注一樣東西足夠久的之後,就會發現自己猶如「開了天眼」一般,能夠看到的,看清楚的越來越多。在自己必須做的事情上,一定要保持專注;不僅要專注,還要專注很長時間。只有這樣,才有能力看到更多的細節,才有能力做足功課,才有能力處變不驚。很多時候,所謂「成功」只不過是一個中間狀態,「更大的成功」才是挑戰。忽視細節的人都並非故意,只是因為功夫未到;功夫未到,「中間狀態」之後就是更大的失敗。
7. 培養從容的態度
走路慢一點,姿態自然從容;說話慢一點,聲音小一點別人也能挺清楚。但這些都是形式而已,關鍵在於腦子不能慢。動作太快往往只是因為腦子太慢所以想得太少不夠周到。有演講經驗的人都知道,說話太快實際上更可能是因為緊張。越有能力的人越容易從容,因為他們的能力足以使他們掌控局面。從容不是能夠模仿的,是養出來的——靠實力。
8. 關心身邊的人
誰都需要身邊的人的支持與關心,正如身邊的人也需要他支持、他關心一樣。與很多人相信的相反,朋友太多,不見得一定是好事兒。因為關心一個人支持一個人都是需要花費時間,而每個人不可逾越的終極限制只有一樣東西——時間。小心選擇朋友,因為你將與他們分享你的生命。沒有這樣的態度,就不會有真正的朋友。有那麼三兩個真正朋友的人,都會比較自信。
9. 不要輕易追求完美
完美總是好的,但並不總是能夠做到。事事追求完美的下場只有一個:標準越來越低。生活著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很多聖男聖女(剩男剩女)就是這樣煉成的。學會在這個不完美的世界裡不完美地生存,是一種難得的智慧。深刻理解「不完美才是常態」的人才可能做到「不會無謂地自卑」。憑藉耐心,相信積累,再加上正常的智商,就算做不到最好,也能做到更好,何必過分強求?
10. 儘量獨立,承擔必要的責任
有位哲人這樣說過:「一個人的幸福程度取決與他能夠在多大程度上獨立於這個世界」。這句話包含著深刻的智慧。很多的時候,獨立意味著完整地承擔必要的責任;能夠運用自己的能力承擔必要責任的人必然相對更加自信。一個人不能夠獨立,往往就會淪為他人的負擔,沒有人不討厭負擔,而被討厭的人怎麼可能自信呢?自信的人都知道一個簡單的道理,自己是自己,別人是別人;自己的事情自己完成,自己的責任自己承擔。
來源 | 微信公眾號:525心理網( ID:psy525_cn)一個有營養的心理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