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如何踐行健康生活方式

2024-06-25     草原古都生活寶典

糖尿病是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長期共同作用所導致的慢性、全身性及代謝性疾病。《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顯示,我國18歲及以上居民糖尿病患病率為11.9%,其中2型糖尿病是主要類型,50歲以上成年人患病率更高。

長期高血糖,可導致眼、神經、腎臟和心血管等組織和器官的損害而出現一系列的併發症,嚴重危害人體健康。

糖尿病的危險因素多與不合理膳食相關,包括長期高糖、高脂肪、高能量膳食等。

1

食物多樣

養成合理膳食習慣

糖尿病患者應該保持食物多樣,膳食豐富多彩,保證營養素攝入全面和充足。餐餐都應有蔬菜,每天應達500g,其中深色蔬菜占一半以上。天天有奶類和大豆,常吃魚、禽,適量蛋和畜肉。水果要限量。還需清淡飲食,控制油、鹽、糖用量。

主食要定量,優選全穀物和低血糖生成指數食物(血糖生成指數(GI)是衡量食物對血糖影響的相對指標)。具體可參考我國常見食物的血糖生成指數表(見下表)。

調整進餐順序對控制血糖有利,養成先吃菜,最後吃主食的習慣。

2

戒煙限酒

預防或延緩併發症

《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指出,吸煙與糖尿病及其並發生的發生髮展密切相關。戒煙能顯著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生率及全因死亡率戒煙還能延緩糖尿病腎病的發展。戒煙能使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升高而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從而有利於預防糖耐病併發症。

飲酒會擾亂糖尿病患者的正常膳食和用藥,導致血糖波動,如可能會使患者發生低血糖的風險增加,尤其是在服用胰島素或胰島素促泌劑時。

3

積極運動

改善體質和胰島素敏感性

運動可以消耗能量,抗阻運動有助於增加肌肉量,運動還可以增加骨骼肌細胞膜上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4)的數量,增加骨骼肌細胞對葡萄糖的攝取,改善骨骼肌細胞的胰島素敏感性,平穩血糖。

糖尿病患者可在餐後運動,每周至少5天,每次30~45分鐘,中等強度運動要占50%以上,循序漸進,持之以恆。中等強度運動包括快走、騎車、桌球、羽毛球、慢跑、游泳等。

如無禁忌,最好一周2次抗阻運動,如啞鈴、伏地挺身、器械類運動等,提高肌肉力量和耐力。將日常活動和運動融入生活計劃中。運動前後要加強血糖監測,避免低血糖。

4

自我管理

定期營養諮詢

糖尿病患者需要切實重視、學習糖尿病知識和自我管理技能,包括膳食調理、規律運動、監測血糖、遵醫囑用藥、胰島素注射技術,以及低血糖預防和處理等。

糖尿病患者應將營養配餐、合理烹飪、運動管理和血糖監測作為基本技能。了解食物中碳水化合物含量和GI值,學習食物交換份的使用,把自我行為管理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糖尿病患者應主動進行定期諮詢,與營養師等營養指導人員、醫師團隊建立諮詢和隨訪服務關係,接受個性化營養教育、膳食指導。

來源: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f276f988b0d906fc29f395d5924425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