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高度契合

2024-06-29     草原古都生活寶典

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高度契合

商志曉

2023年6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深刻闡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重大意義,強調:「『結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結合』不是硬湊在一起的。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來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馬克思主義和中華文化分別誕生於不同的時空條件下,面對的社會現實和思考解決的問題也有很大的差別,但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文化卻具有歷史和現實的聯通。

從發展進程看,馬克思主義和中華文化既有深遠的歷史淵源,更有現實的接洽融會。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西方列強憑著堅船利炮野蠻轟開了中國的大門,中華民族陷入內憂外患的悲慘境地,中華文化面臨嚴峻的考驗。帝國主義的野蠻侵略和中國人民的深重苦難引起了馬克思高度關注。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馬克思撰寫了十幾篇關於中國的通訊,向世界揭露西方列強侵略中國的真相,為中國人民伸張正義。同時,馬克思、恩格斯高度肯定中華文明對人類文明進步的貢獻,把來自中國的偉大創造——火藥、指南針、印刷術,看作是「預告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

如果說這只是馬克思主義和中華文化相望相遇之奠基和前奏的話,那麼,馬克思主義跨越千山萬水來到中國並開啟東方旅程,則是實質性地展現了二者的內在契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馬克思主義把先進的思想理論帶到中國,以真理之光激活了中華文明的基因,引領中國走進現代世界,推動了中華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現代轉型」。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在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偉大覺醒中,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緊密結合中,一九二一年七月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中國產生了共產黨,這是開天闢地的大事變,中國革命的面貌從此煥然一新。來到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藉助先進分子的推崇和先進政黨的宣揚,在中華大地紮下根來,走上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路程。歷經一百多年的探索發展,馬克思主義深刻改變了中國,指導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奪取一個個偉大勝利。與此同時,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在不斷結合過程中相互交融,並日益展現出精神上的契合與思想上的融通。

從理念內容看,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多層面、多領域具有接近或相通的思維認知和精神追求。比如,馬克思主義的共產主義、社會主義理想信念,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天下為公、講信修睦的社會追求是相通的。在馬克思主義看來,共產主義社會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中華民族自古追求的「大同世界」,也是著眼人的生活幸福,像《禮記》所言「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再如,馬克思主義關於人民群眾的政治觀念,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民為邦本、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是相融的。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認為,人民群眾創造歷史,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劇中人」與「劇作者」,一個社會中絕大多數人的利益與發展是最為重要的;中華文化則歷來強調「保民而王」、「民胞物與」,以「得民心者得天下」為訓示。還如,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形成的中國共產黨人的革命精神,與中華民族一貫倡導的革故鼎新、自強不息的擔當精神是相合的。

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都高度重視人與人的關係,高度重視人與社會、人與國家的內在聯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馬克思主義從社會關係的角度把握人的本質,中華文化也把人安放在家國天下之中,都反對把人看作孤立的個體。」在馬克思主義看來,「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任何人都是處在一定的社會關係中從事社會實踐活動的人,社會屬性是人的本質屬性。我們認識和把握人的本質,只能立足於具體的、歷史的社會關係,而不能從抽象的人性論出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人的道德修為、人的自我完善、人際關係的禮儀規範等方面,內涵豐富且視域獨特。中華民族歷來強調「做事先做人」,要求做一個善良、勤勞、寬容、誠實、正直、守信的人,所謂「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欲當大任,須是篤實」、「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思想,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關於人的修身養性理念,具有深入結合的寬闊空間。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相互契合才能有機結合。」以發展進程中的相遇相伴為前提,以理念內容上的趨近聯通為根基,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高度契合,促成了二者的有機結合。那種誇大二者的差異性,將二者對立起來,認為二者結合起來不具有可行性的觀點,是錯誤的。立足於「相互契合」這一基礎,歷經「有機結合」的發展進程,我們要著力達到的結果是「互相成就」。互相成就是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共同期待,是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互契合併有機結合的必然追求。

來源:求是網

編輯:劉 崢

初審:道日娜

終審:修 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ec5b533ef9f692f970b7500dd57db8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