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高度近視人群超7000萬人 她的研究如何助人重見光明

2024-11-01     第一財經

[ 國家衛健委公布的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近視人口高達7億人。近視度數在600度及以上即為高度近視,高度近視占近視的10%左右。 ]

焦慮和近視有何關聯?腸道菌群如何影響我們的視力?這些乍看關係不大的事情,其實暗藏諸多聯繫。

前不久,復旦大學竺向佳、盧奕教授團隊發現,腸道菌群能影響高度近視的發展,為高度近視發病機制中腸道微生物群-眼信號軸提供了新見解,並提出了通過重塑腸道微生物群和補充3-IAA來干預高度近視發展的新策略。另在去年9月,竺向佳、盧奕、孟佳琪及海軍軍醫大學韓超峰在《Cell Discovery》在線發表了研究論文,研究基於大樣本高度近視和正視人群焦慮量表調查,證實了高度近視患者焦慮水平顯著上升。

「高度近視是一種嚴重的近視形式,並具有更高的白內障、青光眼和黃斑變性的風險。遺憾的是,目前對於高度近視患者沒有經過證實的有效或安全的治療方法。我們希望能為高度近視併發症的防治工作開闢全新思路。」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眼科研究院副院長、白內障與晶狀體疾病學科主任竺向佳教授近日接受第一財經記者專訪時說。

臨床和科研並行

高度近視是引起視力障礙的主要原因之一,其臨床特徵除了高度屈光不正之外,還包括由於眼軸過度延長所導致的各種致盲性併發症。

國家衛健委公布的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近視人口高達7億人。近視度數在600度及以上即為高度近視,高度近視占近視的10%左右,在有些大城市已經達到了接近20%。

此前《柳葉刀·全球健康》上的一篇論文也稱,從1990年到2020年,全球50歲以上人群失明率下降28.5%,輕度視力損害患病率略有下降,但因人口增長,失明患者在30年間增加了50.6%,中度和重度視力障礙人數增加91.7%,以此模型計算,到2050年預計失明人數將增至6100萬人,其他視力障礙患者會高達17億。龐大的患病群體凸顯了公共衛生和眼科領域中有效防控策略制定的迫切性。

「高度近視有很多的併發症,白內障又是其首位的致盲性的併發症。所以無論是從老齡化社會,還是高度近視本身的發病率來講,我覺得高度近視的白內障都是非常有研究的價值的。」竺向佳告訴記者。

而發現焦慮和高度近視強相關這個成果,也源於她多年的臨床經驗。

在給病人看病的過程中,竺向佳感覺到,高度近視患者常常很「焦慮」。「我當時就在想這之間是不是有一定關聯,於是設計了一個研究,讓學生給患者做了焦慮問卷的量表。測下來確實評分會更高一些。而且病人的近視度數越深,焦慮程度也越高。」她表示。

在上述去年9月的論文成果中,竺向佳和團隊進一步通過高度近視小鼠模型和行為學實驗,證實了高度近視小鼠焦慮行為顯著增加,從而揭示焦慮可能是高度近視全新併發症,揭示了CCL2介導炎症機制調控高度近視相關焦慮,CCL2有望成為高度近視相關焦慮的潛在干預靶點。

「這個發現也改變了我們的一個認知。」她說,以往大家都認為近視是一種眼病,如今知道了這些高度近視患者可能比常人更焦慮後,對醫生來講,在治療上也要多關注除了眼病之外的身心健康,給予他們更多關懷,「從臨床現象到發現新機制,最終回歸、指導臨床,這可能是做科研最大的意義」。

而像竺向佳這樣用基礎科研指導臨床實踐的醫生群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今年也將有新的資助傾向。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竇賢康此前接受採訪時表示,醫學與「四個面向」的每一個「面向」都密切相關。醫生搞科研發論文是好事,但要符合現實規律,不能提不切實際的要求,逼著醫生為了晉升去發一些無用的論文。

竇賢康表示,計劃今年進行試點,加強臨床醫學科學家資助力度,為願意做科研的優秀醫生單列一條賽道,增加傑青名額。我們要求申請者是一名好醫生,同時也要有興趣做科研,鼓勵他們與做基礎研究的科學家合作。此外,以往的專家評委大多是做基礎研究的專家,我們將在這個板塊調整評委構成,三分之二左右的專家應該是醫生,三分之一左右是做研究的學者。

談及對科研和臨床並行的看法,竺向佳認為,結合她自身的成長經歷看,臨床和基礎科研並行的過程對自身發展非常有意義。「從臨床中能獲得原始創新的想法,你再去用科研的手段解決你的這個疑惑和問題,最終能回到臨床並指導臨床」。

AI和數據助力手術

隨著AI技術的不斷發展,積累了大量臨床數據的竺向佳也開始嘗試和專業計算機領域團隊合作,來提高診療效率和質量。

她介紹:「我們自己已經做了一個非常完整、一萬多人的高度近視專有的資料庫。所以這個資料庫也慢慢地形成了正向循環,成為我們工作的基石,另外我們還建立了高度近視白內障的智能分級和療效預判系統,並綜合構建了智能手術決策系統。」

她對記者解釋,怎樣正確去決策高度近視白內障的手術,其實非常依賴醫生的臨床經驗,如何把經驗普及開來,AI就是一個很好的手段。

竺向佳對記者介紹,該決策系統可以為醫生推薦高度近視白內障適宜的治療方式(如推薦進行白內障手術、眼底手術、聯合手術或隨訪等),並對術後療效進行預判,還可進行手術風險的評價。

她說,針對高度近視人工晶狀體度數測算困難的痛點,他們攜手計算機領域專家研究出了AI的優化計算公式。在高度近視群體的準確性優於國際金標準,術後誤差在±25度以內的比例,可以達到50%;如果是誤差在±50度以內的比例,可以達到80%,這就為功能性人工晶狀體在複雜高度近視眼內的應用提供了更好的依據。

竺向佳表示:「之所以要做我們國內自己的公式,是因為國外開源的一些公式他們機器訓練時用的都是歐美人的數據,這個和我們亞洲高近視人群情況有很大差異,產生的誤差就比較大。」這種差之毫厘的誤差,會導致在病人眼球中植入人工晶狀體時產生較大危害。

要擴大面上基金支持

在從讀書至今一路獲得多項資助的竺向佳看來,雖然她自己申請到了不同階段和級別的資助,但如今的年輕人,面臨的競爭壓力也越來越大。

「除了最開始的青年基金項目,後面再申請面上基金項目,年輕醫生在面對專家評審的時候就需要有突出的亮點,否則會比較難,尤其是在差不多同等的條件下。」她告訴記者,不少年輕醫生非常優秀,博士畢業之後青年基金「一把過」,但是很多人都卡在了面上項目上。

作為資助我國基礎研究的主要渠道之一,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已形成了包括多種項目類型的資助格局。在具體類別上,主要有面上項目、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地區科學基金項目、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創新研究群體項目、聯合基金項目等。

她提到的「青年基金項目」,更注重培養青年科學技術人員獨立主持科研項目、進行創新研究的能力,單個青年基金項目的執行周期為3年,它往往是多數青年研究者的「第一桶金」。在中選「青年基金項目」之後,往往會繼續申請廣泛覆蓋各學科領域的「面上項目」。

「面上項目是不是可以適當做一個年齡的分層,按照年齡的層次去做評價,不然就是明明很優秀的年輕人,中途資助就斷檔了,他們在後面可能就很難有持續產出。」竺向佳表示。

竺向佳提到的現象,在今年國自然公布的數據中也有反映,根據國家自然基金委公布的關於2024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集中接收申請項目評審結果的通告,結合前幾年的資助數據來看,2024年面上項目的資助率,由2023年的16.99%跌至今年的11.66%。

「基金委的資助會對我們產生正向循環,往往在獲得第一個面上項目後,大家可能就對你的認可度確實會更高一些。也希望能多給年輕醫生一些機會。」竺向佳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df9d6a3e78a0dcfa112030bce653dbc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