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股、削債, 孫宏斌與融創的掙扎前行

2024-11-06     第一財經

[ 在業內看來,即便是融創此類較早完成債務重組、資產主要分布在一二線城市的房企,要真正化解債務風險、實現資產盤活,甚至開展新業務賽道,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

資本市場上股價領漲板塊的融創中國(01918.HK),在現實中遠沒有那麼樂觀。

近日的市場消息顯示,融創正在接觸部分境內債券投資者,就二次重組計劃進行溝通,並探討可能的解決方案。從目前溝通情況看,融創擬就155億元人民幣的境內債,給債權人提供四種靈活選項,分別是折價回購、債轉股、以資抵債、留債展期,知情人士亦確認了該消息。

融創是最早完成債務重組的大型房企,早在2023年便整體化解約900億元的債務風險。然而,債務重組並非一勞永逸,因市場恢復不及預期,融創本應於今年6月、9月兌付的境內債本息再次展期。

作為融創中國創始人,孫宏斌已經鮮少出現在公開場合,僅存的公開發聲都是在財報「主席報告中」。如今,為了拯救這家巨型出險企業,趁著樓市預期好轉,孫宏斌再次動起來了。先是配股融資回血,又推進境內債二次重組,近日消息還顯示,融創內部在醞釀一個名為「而今資本」的新資本平台,目光瞄向不良資產盤活領域,而孫宏斌在為此四處接觸資源。

日前,融創完成了配股融資12.05億港元,打破了民營房企近一年的股權融資冰封局面。二次重組、配股融資之下,以融創為代表的出險民營房企,距離真正「上岸」還有多遠?

房企境內債重組出現新思路

自2021年至今,房地產企業面臨流動性危機已三年多。

當時,因房地產行業迎來信用危機,房企融資環境也出現斷崖式下跌,境外債權融資基本停滯,境內能進行融資的房企,基本只剩下央國企和少部分優質的混合所有制/民營企業。

在債務違約、融資冰封、銷售不暢的情況下,大部分房企開始了「化債」之路,其中針對境內公開債券,房企大多採用留置展期或小額分批兌付的方案,境外債重組方案則因企而異。

融創便是在2023年完成債務整體重組的。2023年1月3日,融創房地產集團有限公司發布公告稱,總計160億元的境內債券整體展期方案通過,加權平均展期期限3.51年。

境外債方面,2023年11月,融創通過「債轉股+發新票」的方式,完成90億美元債務重組,其中通過債轉股消減的債務總額超過45億美元,成為首家完成境內外債務重組的大型房企。

然而,即便暫時完成了債務重組,也不代表出險房企已然「上岸」。

在2024年中期報告中,融創方面表示,鑒於市場恢復情況持續不及預期,融創已將原本應於2024年6月及9月兌付的境內公開市場債券本息,展期至年底支付,同時推動綜合、長期解決方案。

在此之下,近日融創境內債重組的新方案流出,擬進行二次重組,且較之前有很大不同。

據知情人士透露,融創正與部分境內債券投資者進行會晤,就二次重組計劃進行溝通。融創就155億元人民幣的境內債給債權人提供了四種選項,分別是折價回購、債轉股、以資抵債、留債展期。

第一,融創擬以不超過8億元人民幣的現金,按面值15%的價格折價要約回購債券,對應化債約50億元人民幣。第二,將境內債券轉為融創中國的境外股票收益權,轉股價格8~10港元,轉股份額大概3億股~4億股,預計化債約20億~30億元人民幣。

第三,成立服務型信託以資抵債,以某個項目的土地應收帳款為底層資產,100元債券本金轉換為35元的信託份額,預計化債約20億~30億元人民幣,4年內兌付完畢。第四,留債展期,債券利息統一降低至1%,第5年開始兌付本金,最長展期9.5年。

如果該方案能落地,據粗略測算,融創能削減超過50%的境內債務,5年內也將暫無兌付壓力,可避免短期內再違約。據知情人士透露,目前只是初步方案溝通,本月底預計會有最終版方案。

與之前房企對境內債的處理方式不同,融創潛在的二次重組方案,多了不少削債式的條款,比如按面值15%的價格折價回購、轉為融創中國的境外股票收益權、成立服務型信託以資抵債等。即便是第四種留債展期方案,展期時間也較第一版方案長了不少。

融創二次重組的處境並非孤例。此前,已有完成債務重組的出險房企,比如富力、碧桂園等,開始推動新一輪展期,乃至重組計劃。龍光集團日前也傳出,計劃在未來提出債務重組方案,可能涉及境內債券和貸款,與此前延遲償債的方案不同,本次重心將放在削債上。

「因產業鏈關係複雜、風險企業涉及債務規模龐大、爛尾樓開發周期長等問題,導致出險房企無法在短時間內完成存量風險化解。」國盛證券研報指出,有必要加速推動房企債務整理,加快資產流動,參考日本過往經驗,推動債權方「認虧削債」,或是盤活企業資產負債表的舉措之一。

配股融資「破冰」緩解流動性

尋求境內債重組新方案的同時,出險房企股權融資也出現「破冰」。

10月17日,融創中國發布公告稱,擬按每股2.465港元價格,配售4.89億股股份,認購事項所得款項總額為12.05億港元。此次配售募集資金,將主要用於支持境內公司債的長期解決方案落地及一般營運資金,相關債務風險的化解,也更有利於保交付工作完成和經營恢復。

融創上一次推進配股融資,還是在此前的2022年1月份,當時融創股價約10港元,該公司配售了4.52億股,總募資金額達到45.2億港元。本次,雖然配股價較此前大幅折讓,但在當前房企融資環境下已實屬不易,被業內視為房地產行業信心回暖的信號之一。

從行業整體層面看,上一次配股潮還是在2022年。當時,證監會出台房企股權融資的「第三支箭」,刺激了房企的股權融資市場,年底就有碧桂園、雅居樂等6家房企完成了配股融資。

不過,因彼時行業信心仍待修復,股權融資推進起來並非特別容易。據不完全統計,2023年至今,有25家房企進行了28次配股嘗試,其中成功完成的僅有11次。大多數A股房企的定增推進仍較為緩慢,還有8家房企宣布終止定增。H股房企上一次配股,則是2023年8月碧桂園增發抵債。

克而瑞表示,此前房企配股融資推進困難,主要還是因為資本市場對房地產行業信心不足。從2023年以來A股的深證/上證地產指數、H股的恒生中國內地地產業指數來看,2023年以來長期處於全線下跌的態勢,且基本在本輪924牛市之前降到了近年來的新低。

「本次融創成功進行增發配股,與『9·24新政』帶來的新一輪牛市息息相關,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房地產行業的信心開始回暖。但是從9·24牛市至今的地產業指數走勢來看,資本市場在一輪利好刺激之後仍然較為謹慎,房企股價開始有所回落。」克而瑞表示。

以融創為例,從9月17日至10月2日,融創在10個交易日內便摘掉了「仙股」帽子,並一度漲至2023年4月以來的高點5.51港元/股,隨後幾日股價又有所回落。11月5日,在債務重組消息刺激下,融創股價又出現上漲,截至發稿報3.09港元/股,漲幅約為8.04%。

從今年中報數據看,融創2024年上半年實現收入約342.8億元,同比減少約41.4%,毛虧約為18.1億元,同比減少約41.2%;公司擁有人應占虧損約為149.6億元,同比減少約2.7%。截至2024年6月底,該公司擁有人應占凈資產約為479.6億元。

從近三年中報來看,今年上半年是其營業收入較低的一年,過往2022年、2023年中期,融創營業收入分別為485.44億元、584.73億元,今年較上年度縮水四成;不過從虧損幅度看,過去兩年中報期,融創歸母凈虧損分別為187.60億元、153.67億元,今年則有所收窄。

在業內看來,即便是融創此類較早完成債務重組、資產主要分布在一二線城市的房企,要真正化解債務風險、實現資產盤活,甚至開展新業務賽道,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克而瑞認為,能否繼續保持甚至重新走出樓市牛市行情,要看房地產市場後續的政策落實以及銷售表現。融創成功配股或是近期孤例,更多房企需要開源節流,抓緊當前市場窗口期促進銷售,同時等待後續政策落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a13a719f0c2e6ab1f3f70f6663ac35d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