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總視察哈軍工,晚飯時看到一年輕人,怒問陳賡:這名學員是誰?

2024-10-27     無風卻起念

1950年代的哈爾濱,天寒地凍,冷得人直打哆嗦。

我們的彭老總,也就是彭德懷元帥,要到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去視察。

彭老總這個人啊,特別耿直,對誰都一樣,從不搞特殊,無論對自己、對親人還是對部下,一律嚴格要求。

彭老總到了哈軍工,大傢伙兒都挺緊張的。

彭老總在食堂吃飯的時候,突然看見一張熟悉的年輕面孔,這讓他不由得火冒三丈。他轉頭怒視陳賡,厲聲質問:「這名學員是誰?」

彭老總為什麼這麼生氣呢?

在整個軍隊里,彭德懷以脾氣火爆而聞名。無論對誰,只要看到問題,他總是張口就批評,毫不留情。然而,唯有面對「開心果」陳賡,他的怒火總能被輕鬆化解。陳賡的幽默與風趣,就像一把鑰匙,能夠瞬間打開彭德懷那緊鎖的心門。

彭德懷一向勤儉樸素,對吃喝特別較真。早在井岡山時期,軍部給他改善伙食,買了一隻雞和半斤牛肉,結果他二話不說,立刻讓經理處長把這些食品送給了傷病員,並警告說:「再搞特殊,我就處分你!」從此以後,彭德懷對飲食的要求一貫簡樸,哪怕工作人員心疼他身體虛弱,也不敢隨意「搞特殊」。

但有一次,陳賡「耍了個小聰明」,硬是讓彭德懷「破了戒」。那天,彭德懷到陳賡的三八六旅視察,吃飯的時候,陳賡給他端了一碗白水煮蘿蔔,而自己卻悄悄躲在房間裡吃燒雞。

彭德懷聞到香味,推門一看,正撞見陳賡啃雞腿,頓時火冒三丈:「陳賡,你吃燒雞,我吃蘿蔔,這算啥!」結果彭德懷氣呼呼地搶過陳賡的燒雞,一邊吃一邊罵:「我這是上了你的當了!」

陳賡總是用這些小「把戲」讓彭德懷無從發火,可對於自己的親侄子彭啟超,彭德懷的態度卻一點也不寬容。面對陳賡的幾次「軟磨硬泡」,他始終堅持自己的原則,寸步不讓。

彭啟超,彭德懷的侄子,幼年失去父親後,在戰亂中輾轉來到太行山,找到了自己的伯父。在彭德懷的安排下,他先在延安學習,後隨部隊南下,參加了多次戰鬥。

1946年,彭啟超隨王震赴重慶談判,中央辦事處給他發了一雙皮鞋,方便工作。小伙子愛惜得不得了,每天擦得鋥亮。

可是,當他回到延安和伯父見面時,彭德懷的目光一直盯著他的腳。

最後忍不住問:「這皮鞋是哪兒來的?」彭啟超老老實實地回答:「辦事處給我買的。」結果,彭德懷冷冷地說:「回去把它擦乾淨,明天上交!」

彭啟超滿心不願意,可又不敢違背伯父的命令。彭德懷告訴他:「你知道幾個農民養一個兵?你腳上這雙鞋子,是多少農民的血汗啊!」

無奈之下,彭啟超第二天只好把心愛的皮鞋交了出去。從那以後,他明白了伯父的嚴厲絕非空穴來風,而是對黨和人民的赤誠與責任感。

1950年代,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成立後,院長陳賡嚴格把關,寧缺毋濫地挑選學員。然而陳賡得知彭啟超是彭德懷的侄子,且戰功赫赫,於是想方設法把他推薦到了哈軍工。

陳賡對待烈士子女一向特別照顧,認為應該好好培養這些有著紅色背景的年輕人。於是,他提議讓彭啟超進入哈軍工,並得到了學院黨委的同意。

可這件事傳到彭德懷耳朵里,他卻怒不可遏。按規定,哈軍工只招收高中畢業生,而彭啟超只是初中水平,硬是給他開了個「後門」,這讓彭德懷極為不滿。

很快,彭德懷親自致電陳賡,嚴厲批評:「你們哈軍工錄取的都是優秀學生,怎麼能因為他是我侄子就破例呢?你們必須讓他退學!」

面對彭德懷的批評,陳賡並沒有立即作答,而是向院黨委再度了解情況。

最終,常委們一致認為,雖然彭啟超文化水平不高,但學習積極努力,表現也不錯,應該給他一個機會繼續深造。於是,陳賡決定暫不讓彭啟超退學。

幾個月後,彭德懷到哈軍工視察。晚飯時,氣氛本該和諧熱烈,然而彭德懷卻突然看到了一個熟悉的面孔——他的侄子彭啟超竟然在席間作陪!

彭德懷的臉色頓時沉了下來,他轉頭怒問陳賡:「這名學員是誰?」

陳賡知道大事不好了,趕緊回答:「彭總,這就是您侄子啟超啊!不過,他可不是走後門進來的,是自己憑本事考上了我們哈軍工的空軍系。」

彭德懷一聽,氣得差點拍桌子:「我早就說了,哈軍工的規矩不能破,你怎麼還招他入學?」

陳賡笑著說:「彭總,您放心,啟超絕對沒搞特殊。他自己努力,成績也不錯,完全達標。我們不僅關心他,還嚴格要求他。」

看到陳賡一臉從容,彭德懷的火氣漸漸消了。再三確認侄子確實是憑能力考上,彭德懷也不好再發作,只是丟下一句:「你這個陳賡啊,總有你的道理!」這才算是認可了陳賡的安排。

儘管侄子留在了哈軍工,彭德懷依舊擔心他會搞特殊。1955年,我軍實行軍銜制,陳賡打算給彭啟超定個上尉軍銜,畢竟他參軍多年,資歷也夠。

可彭德懷一聽,當即反對:「他才27歲,給個中尉就行了,不能太高!」

陳賡好說歹說,最終也沒能改變彭德懷的決定。

彭啟超領了個中尉軍銜,心裡雖然有些不滿,但在伯父的教誨下,他漸漸明白了:幹部子弟更要帶頭,不能搞特殊,更不能享受超出常人的待遇。伯父對自己的嚴格,恰恰是對黨和人民的忠誠。

彭德懷一生剛直不阿,從不為親人謀私利。在他的教育下,彭啟超也走上了正道,成了一名優秀的人民子弟兵。即便在他生命的晚年,彭啟超仍然牢記伯父的教誨,低調做人、踏實做事,始終不忘那句「生活上向五億農民看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dc2cf1d900e725ee0511753aa1e3ef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