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親子心理師徐婧英
《隱秘的角落》最讓人同情的是誰?
是道貌岸然、卑微苟且的張東升,還是小小年紀借刀殺人、心思縝密的朱朝陽?
這兩個人身上多少有些可同情之處,但最讓人同情,可憐又可氣的,是劉琳飾演的朱朝陽的媽媽周春紅。
雖然出場不多,劉琳演活了單親媽媽失控的母愛、令人窒息的深情。在周春紅所塑造的原生家庭中長大,不難理解,表面乖巧的朱朝陽為什麼如此腹黑、自私、狠毒。
可以說,不只周春紅這樣的單親媽媽,好多人格不成熟的媽媽,也有這樣超強的控制欲:
被孩子需要,體現媽媽的價值感
和很多媽媽一樣,周春紅竭盡所能,給兒子她所能給予的最好的:隔幾天就要到景區上班,不常在家,她換著樣兒給兒子做好吃的:燒麥、蒸餃,提前做好,兒子熱一熱就能吃。
離婚後的她,沒了丈夫的依靠,和兒子相依為命,本無可厚非,問題是,她對兒子無微不至的照顧超出了邊界,心理匱乏、低價值感的她,需要從兒子對自己的需要、依靠中尋找自信:
朱朝陽生日那天,爸爸找他吃飯,後來,爸爸有事先走了,朱朝陽就把嚴良和普普找了來,三個人大吃了一頓。回到家,天已經黑了。周春紅以為朱朝陽一直和爸爸在一起,於是,神情落寞地問:「媽給你做的長壽麵,那你還吃得下嗎?」
「吃得下!」
乖巧的朱朝陽當然知道,媽媽希望他吃得下,吃不下也要說吃得下。
被需要,是這個單親媽媽最大的價值。
離婚後,獨自一人帶著兒子,生活辛苦而無助,外強中乾,沒有安全感,她的自我價值需要不斷地被外在事物證明,依賴於照顧孩子而存在。
兒子的回答在她看來是這樣的:
「別看爸爸有錢,生日大餐挺貴,其實,兒子最喜歡的,是我的長壽麵,特意留肚子等著吃呢」。
一碗長壽麵,被周春紅「自我催眠」成了與爸爸爭奪兒子感情的砝碼,是提高人生價值的墊腳石。
在這場生日餐對決中,她自認完勝!因此,兒子說吃得下後,她瞬間像中獎一樣,樂開了花,興高采烈去煮麵。
不禁想起演員朱雨辰媽媽,「熬梨汁」是她每天花大把時間給40來歲的兒子的常規操作:
「我每天早上四點起來熬梨汁,熬一個半小時以上。有十年了,這必須在八點之前完成。否則的話,我後面的中飯和晚飯就沒法弄了。」
在「被孩子需要」的自我暗示中尋找價值感的媽媽,會把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建立在照顧孩子上,有價值的感覺完全依賴於對孩子的付出和得到孩子的認可。
這樣的心理,也會造成孩子的「討好型人格」,迎合媽媽的需要,無法尊重自己的想法。朱朝陽的這部分心理特質就很明顯:
努力學習,以高分換取媽媽的開心;從不跟媽媽說在學校、在後媽那兒受的委屈;無論出去做什麼,都只說「去書店看書」;媽媽責備他亂吃「垃圾食品」時,他也不頂嘴……。
討好的背後,是超出年齡的早熟、隱忍和壓抑,沒有了自我,迷失了自己,沒有自己的喜怒哀樂,只有媽媽的想法和感受。
用「悲情」感動自己和孩子
心理學角度來說,悲情包含潛在的自我崇拜。人是容易對悲情上癮的,尤其母親,往往用悲情包裝自己,要求孩子對自己崇拜、感恩和順從。
周春紅離異多年,和馬主任有一段秘密戀情,前夫的女兒都已經6歲了,按說,她也應該追求自己的幸福再婚再育。馬主任也願意與她結婚,可她一再表示,「朱朝陽成年前,不考慮再婚」。
「為了孩子」、「為了你好」,捨不得吃捨不得穿,放棄自己的幸福,是周春紅這類母親的一個悲情特質。
電視劇《小歡喜》中,宋倩就是這樣一個缺少心理邊界、美其名曰「為你好」的媽媽:
每天精心煲制各種營養湯,不管女兒想不想喝,也要喝下去;
為讓女兒靜心學習,避免受干擾,家裡安上了隔音壁......
英子想上南京大學,宋倩執意讓她上清華,因為宋倩覺得「這是為她好」,把英子逼的得了抑鬱症,要跳河自殺。
中國人的家庭觀都很重,倫理觀念是以家庭為基礎建立的。這樣的基礎,往往導致有的家長缺乏界限感,不能很好地分清「我」和「你」,媽媽和孩子,缺少跟孩子共情的能力,無法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也感受不到孩子的感受。
實際上,「為你好」的真實含義是「我以為是為你好」。看不到孩子的需求,只是自己的想法、感受和打算。這種單向輸出的付出型、「我以為的為你好」壓抑了自己,情感綁架了孩子,侵犯了孩子的人生,摧毀了孩子的心志,造成難以挽回的傷害。
自我壓抑後對孩子的高期待、高要求
工作普通、收入微薄,周春紅的生活與前夫天壤之別。可在她看來,只要兒子足夠優秀,她就能挺直腰板,足以與前夫一爭高下。
她忽視了自己,放棄了追求幸福,這種自我壓抑後的委屈感,讓她格外在意孩子的優秀、在意孩子的成功,把對美好生活的渴望把投射到兒子的學習上。從小懂事的朱朝陽也「配合」媽媽的期待,努力做個好孩子,當個好學生,卑微地換取媽媽的愛。
家長會上,聽到兒子考了第一名,不僅班級第一,年級也第一時,周春紅撩了下頭髮,滿臉驕傲,朱朝陽也第一時間回頭,尋找媽媽肯定的目光。
朱朝陽要去爸爸家裡,媽媽特意叮囑:「帶上成績單」。
老師和周春紅說朱朝陽的情況:「性格孤僻不合群,跟同學相處不融洽。」周春紅非常不高興,她不認同老師說的「素質教育要全方面發展」。
從心理角度分析,周春紅「學生應該以學習為主,交朋友是進入社會才做的事」的說法,潛意識也暗含了這樣一個「交易」:
我為了你(朱朝陽)沒有再婚,你也只能跟我在一起,不可以有自己的「外交」空間,不能交朋友。
這種跟孩子沒有「留白」的關係,對正值青春期的、渴望友誼的朱朝陽是個極大的心理操控。壓制的結果是,表面上朱朝陽和同學沒有來往,沒有朋友。可當嚴良和普普向他求助,他馬上接受他們,融入他們,即便後來發生了那麼多事,他也不和媽媽說,因為他知道,媽媽的內心是容不下「外人」的。
隱藏了對孩子的敵意、對失控的恐懼
周春紅和馬主任戀情曝光那天,她像往常一樣,讓兒子喝牛奶,兒子說太燙,一會再喝。其實,朱朝陽當時的心思,未必在媽媽的戀情上。
可是,朱朝陽不喝牛奶的舉動,刺激了周春紅敏感的神經,她覺得兒子是在生她的氣,是借不喝牛奶來她抗議的戀情。失控的感覺,讓她有些慌了。於是,她自己嘗了一口,「不燙,正好,現在就可以喝」。她以這個動作告訴兒子,快喝牛奶,快回到她說啥是啥、可控制的軌道中來!
心思縝密、討好型的兒子發現了媽媽的異樣,喝光了牛奶。
周春紅懸著的心放了下了,她藉機示好,給兒子擦嘴,然而,兒子下意識地躲開,徹底擊垮了她——她以為兒子嫌棄他。
這個不管不顧,越躲越擦的瘋狂動作,實在太真實!
在周春紅的意識中,認為再找男人,就是拋棄了孩子,是對孩子的背叛,為了朱朝陽,她不肯再婚,壓抑內心的慾望。
但在她的潛意識中,為了孩子捨棄自己,對孩子是有怨恨的,是隱藏著敵意的。一旦孩子的想法和舉動不滿足自己,就會觸發她的這部分潛意識,心生不滿、憤怒崩潰。
現實生活中,好多媽媽,為了孩子選擇不離婚或離婚不再婚。說的難聽些,這種所謂的「高尚」是撐不了多久的,一個人不可能心甘情願地為另外一個人放棄自己,哪怕母子。
如果勉強自己,內心會滋生出不甘、痛苦和委屈,孩子稍不如意,就會加倍爆發對孩子的攻擊:
或不斷嘮叨、或挑剔指責、或死死控制,或粗暴干涉孩子就業擇偶等。
周春紅這樣控制欲強的媽媽,對孩子來說,是痛苦又悲哀的。因此,儘快調整自己,建立心理邊界,既是對自我的救贖,也是對孩子的慈悲。
完成與丈夫的「分離」
離婚或丈夫去世,都導致一個相同的結果,那就是,你需要獨立撫養孩子。
作為單親媽媽,要從心理上徹底接受與丈夫的「分離」,全力活在當下,不糾纏過去。如果,無法與丈夫徹底分離,就會影響現在的生活,影響與孩子的關係品質。
「拋下我們母子」,是周春紅對前夫的怨念,她不斷重複這句話,激起朱朝陽對爸爸的怨恨,為自己尋找心理平衡。
當表面什麼也不說的朱朝陽忽然說出心裡話時,周春紅是震驚、惶恐的。
一個關係的結束,需要充分的「哀悼」。哀悼是告訴自己某種喪失是既定事實,消除潛意識裡對這個關係的幻想,讓自己輕裝上路。
哀悼的形式很多種,可以寫段文字然後燒掉、找人聊聊,或跟心理諮詢師諮詢等等。
總的來說,一個人哀悼的能力,幾乎等於成長的能力。如果一直沉浸過去的關係中,無法分離,就會傷害自己、傷害孩子。
自己最重要,一定要愛自己
每個人都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存在,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是最重要的。哪怕你是媽媽,也不要總圍著孩子轉,不要被母親這個角色捆綁和限制,那樣,對你、對孩子都不公平。
尊重自己,尊重自己的喜怒哀樂,孩子才會尊重你。放棄了自己,也侵犯了孩子的人生,得不償失。
不要事無巨細照顧孩子,不要強求做完美母親,60分媽媽,剛剛好!
——— ·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