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A股將迎來國慶長假後的首個交易日。
國慶長假前,一攬子政策出台快速點燃市場情緒,A股連日大漲,資金入場搶籌,成交量與漲停個股數量均創下歷史新高。節中,券商加班、新開戶數增長、各路機構的復盤研報頻頻發布,一切都表明了市場情緒的快速升溫。
假期期間,A股休市,而港股在10月2日到4日交投活躍,成交量創歷史新高,吸引了全球投資者目光。恒生指數期間漲幅達7.59%,恒生科技指數漲幅達10%,「牛市旗手」券商股的普遍漲幅都在50%~100%,甚至更高。在近期連續大漲後,港股市場的年內表現排到了全球主要指數首位,領先於美股、日股等。
根據第一財經梳理各大國際投行在國慶期間的研究和表態,多數機構認為市場仍有可觀的上行空間。其中,高盛將對中國的配置上調至超配,將MSCI中國的目標市盈率從10.5倍上調至12.0倍;美銀交易台的信息顯示,過去兩周,純多頭凈買入了34億美元。不過,各界最為關注的仍是後續的財政刺激措施。
伴隨2024年三季度業績披露拉開大幕,在政策面、資金面等因素影響股市走勢的同時,業績表現也將再次成為上市公司股價表現的關鍵影響因素。
國際投行仍看多中國股市
當前,雖然主動型外資流入規模不算大,但也是較長時間來的首度持續凈流入。區域上,主要以中國和亞洲區域基金為主,新興市場和全球基金尚未流入。一部分主動基金因市場繼續大漲,被迫需要減少低配以防止跑輸太多。
截至8月,全球主動基金配置中資股5%(2021年初高點為14.6%),低配10個百分點。中金的研究顯示,若從低配轉為標配,對應近400億美元流入,相當於2023年3月以來流出總額。
當前,各大國際投行都較為樂觀。高盛認為,中國股市預計還有15%~20%的上升空間。目前尚無足夠的信息來斷言結構性牛市已經開始,因為中國的宏觀挑戰仍然顯著,而財政政策的規模和具體措施尚未公布。然而,仍有充分理由認為股市將繼續上漲。
首先,估值仍然低於中位水平,目前遠期市盈率為11.3倍,低於五年均值12.1倍,此前曾從非常低的8.4倍反彈。如果政策制定者履行支持經濟的承諾,估值可能進一步恢復。從經驗上看,財政寬鬆與估值擴張有較好的相關性。同時,若政策得以傳導至盈利增長,盈利的改善也往往有助於估值擴張。
其次,倉位較輕本身也是一種反轉的動能,對沖基金已經迅速增加了對中國的敞口,但仍處於五年區間的第55個百分位,而在2023年1月疫情後重新開放反彈的高峰期曾達到第91個百分位。今年8月底時,公募基金對中國的配置低配310個基點,市場的急劇變化可能加劇了這種低配。同時,內地投資者也開始從較低水平增加保證金融資,類似於2015年政策支持時的風險偏好上升。
從更廣泛的角度來看,日本股市在近30年的熊市中經歷了7次50%~140%的反彈,這表明即使在具有挑戰性的宏觀背景下,也可以存在具有吸引力的投資機會。
美銀交易台的信息則顯示,過去兩周,純多頭凈買入了34億美元,與疫情解封反彈的買入金額相似,但時間短得多。全球投資者正試圖購買港股/ADR以及任何有A股基礎的產品(ASHR)。相對而言,該機構更看好A股,因為港股動量驅動的反彈有可能超預期,但風險回報目前並不十分吸引人。相較而言,A股的估值可能會比H股重估得更多。儘管A股的海外持倉迅速增加,但國內散戶進場才剛剛開始。9月30日,融資成交額占總成交額的百分比升至10%以上,但比2014年(18%)仍低得多。
警惕防範「泡沫」?
節後A股開盤前夕,券商集體表示看漲後市。比如,中信證券稱,市場預期大逆轉,行情將迎來大拐點。興業證券則表示,堅定牛市思維,時間、空間暫不設限。
樂觀情緒之餘,不妨先回顧下節前大漲過程中,入場資金的角色與布局方向。根據財通證券10月6日研報,外資、借道ETF流入、兩融是主要買盤資金。報告顯示,9月16日至9月30日,國內海外投資者齊下注中國資產,其中海外投資者凈流入68億美元,9月26日至10月2日,外資流入規模創歷史新高。
權益類ETF成為投資者布局上車的重要渠道之一。研報顯示,9月16日至9月30日,ETF凈流入超1200億元;9月30日A股放出天量大漲,當日合計近500億元資金凈流入滬市ETF。
此外,融資客是這輪大漲的買手之一。統計顯示,截至9月27日,滬深北三大交易所融資餘額為1.38萬億元,創近一個月新高。A股兩融餘額9月23日至9月27日大幅增加233億元,而當前兩融餘額僅在2020年以來14分位水平,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而回顧2015年,當時的行情反轉是由於政策制定者向券商施壓,要求提高保證金要求,並收緊獲取這些貸款的抵押規則。當前,投資者也對潛在的預警措施保持警惕。
「但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中央匯金的最大單一股票持倉是在國有銀行和滬深300ETF中。擁有A股小盤股超過大盤股將是更有利的持倉布局。在9月30日的反彈中,流入在岸ETF的資金高度偏向於中證1000和中證500。」美銀稱。
第一財經也從多家券商營業部處獲悉,近期A股交易火熱,投資者開戶熱情高漲,多家券商下達了新增開戶數5萬個左右的指標,券商開戶量激增數倍成為普遍現象。
野村則在近期開始警示風險。「境內外中國股票都在大漲,散戶尤其是那些尚未經歷過此前牛熊循環的年輕人,迫不及待地開戶,生怕錯過看似千載難逢的上漲行情……重複2015年史詩般波動風險的可能性在未來幾周迅速上升。」野村中國首席經濟學家在發給記者的郵件中提及。
「儘管股市目前似乎還未到那個地步,但宏觀經濟仍然脆弱。中央肯定會推出一系列財政措施和其他支持政策,但最終財政方案的規模和內容可能仍有不確定性。」野村稱。
聚焦財政刺激政策
不過,當前市場的關注點仍不在於警惕泡沫,狂歡似乎仍在初期階段,中國的財政刺激政策是萬眾矚目的焦點。
摩根史坦利表示,如果中國政府在未來幾周宣布更多的支出措施,股市可能進一步上漲10%至15%。進一步加大財政擴張力度的預期又回到了桌面上,這使得投資者很長一段時間以來首次從再通脹的角度來看待中國,上一次投資者出現這一態度是在去年年初之後。當時投資者給予MSCI中國指數的預期市盈率為12倍左右。
10月8日,國家發改委將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系統落實一攬子增量政策,紮實推動經濟向上結構向優、發展態勢持續向好」有關情況。
華泰證券認為,當前,穩住經濟才是穩資產價格和穩預期的關鍵。從這個角度,發改委作為穩經濟的牽頭部門,有望提供更多新方向。
「未來,財政政策仍有加碼空間,若政策落地有望繼續大幅改善市場風險偏好。此外美國發布的非農及服務業PMI數據均高於市場預期,衰退預期進一步證偽也減小了美股大幅波動回撤的風險,為節後A股創造了較為平穩的外部環境。」一位私募基金負責人對第一財經分析稱。
同時,後續財政增量政策是關鍵,市場密切關注10月上旬的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會議和下旬的人大常委會會議。
有機構認為,如何理解「保證必要的財政支出」是關鍵,屆時若宣布2萬億元增量政策屬於符合預期,3萬億~5萬億元則屬於超出預期。
此外,A股2024年三季報披露即將開啟,對於許多行業來說,前三季度經營業績就將決定全年業績表現。「建議投資者重點關注政策提及的行業板塊,以及節前大幅上漲的行業板塊。三季報或是行情由普漲演變為結構性的重要催化劑,資金或回到行業景氣度、基本面角度進行估值定價。」前述私募人士補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