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篇超全面的文章,幫你了解影響歐洲畫壇的葛飾北齋

2019-09-22     視覺設計工坊

前面三期我們一直在聊日本浮世繪,分別敘述了起源、流派風格跟一些大咖,但有一位人物必須單獨聊,不然除了聽者意猶未盡,敘述者也難免不夠過癮,因為這位大咖除了作品被視為日本視覺符號之外,更是越洋跨海的影響了歐洲畫壇,他就是浮世繪當中的「畫狂人」葛飾北齋。

往期回顧:

  • 《日本浮世繪是如何誕生的?這篇超有趣的設計史告訴你》
  • 《用一篇超全面的文章,幫你掌握日本浮世繪的流派與風格》
  • 《用一篇超全面的文章,帶你認識那些頂尖的日本浮世繪大師》

葛飾北齋是以「名所繪(風景繪)」著名的,而風景繪則又是借鑑了歐洲繪畫的,比方透視與明暗結構。卻沒想到借鑑了歐洲藝術原理的葛飾北齋後來的作品又反過來大力影響了歐洲畫壇,比如梵谷、德加、高更、馬奈這幾位世界級歐洲藝術大咖都分別臨摹過葛飾北齋的作品。

葛飾北齋 1760 年 9 月時候出生於江戶隅田川的東岸,原名叫作:中島鐵藏。他的母親是當時的望族後代,而父親在德川幕府工作,也屬於准武士階層。有印象的朋友應該記得,我們曾經介紹過江戶時代的日本居民是劃分為四個階層的,武士屬於最高級別,下面分別是農民、手藝人和商人。

所以葛飾北齋的出身讓他內心一直有著武家靈魂,雖然一生都寄居於貧民區,但是卻有著桀驁不羈的個性。19 歲的葛飾北齋拜師了勝川春章,按照當時浮世繪界名字要師承的規矩,葛飾北齋被師傅更名為勝川春朗。早期的葛飾北齋跟大多數年輕人一樣,沒有定調,什麼新鮮事物都會嘗試,所以這個期間美人畫、役者繪跟風景繪全都涉獵,而且坦白說,作品不太成熟。

勝川春朗這個名字伴隨了葛飾北齋長達 15 年,直到師傅勝川春章去世之後才停用,他自立門戶之後似乎換名字上了癮,合計更換過 30 多個名字,其中最著名的自然就是北齋了,而另一個名字也很著名,就是他用作專門創作春宮畫的鐵棒滑滑,不要忘記我們之前已經說過,每一位浮世繪畫家都是春宮繪的高手。

除了喜歡換名字,葛飾北齋還很喜歡搬家,根據資料記載,曾有「生涯之遷居,九十三回,甚者一日三所。」的記載,所以中國有孟母三遷,日本也有北齋的一日三所。搬家原因似乎沒有記載,但按現代人的說法,估計是他內心缺乏安全感,所以需要不斷變化,這跟他的創作生涯也是很一致的。

1804 年,已經四十多歲的葛飾北齋開始獲得越來越多客戶的認可,而這個期間他也開始創作出一系列風景版畫,也開始研究起西方風景畫的透視原理,形成了自己比較鮮明的畫風。

40 歲後,插圖成為葛飾北齋一個重要的工作,這項工作也為他提供了充分磨練技巧的機會,單單是 1804 年前後,他就創作了一千四百餘幅插圖作品,所以說大師都並非憑空存在的。後來葛飾北齋雖然以風景繪聞名世界,其實他對人物的繪製也是爐火純青,甚至是好到大家意想不到。

大概 1814 年,54 歲的葛飾北齋刊行了第一個讓他成名的繪本《北齋漫畫》,這是一個持續創作沒有停止的作品,從 1812 年直到北齋去世,這個系列才停止更新,所以《北齋漫畫》由最初的單本變成了一個大套系,而關於主題這絕對是神作,內容包含了社會人情、飛禽走獸、民風習俗、名山大川、花鳥魚蟲,我隱隱覺得北齋是想告訴大家:我沒有駕馭不了的題材。這讓我想起 1980~2000 年間無線翡翠台的一檔《日本風情畫》節目,這個《北齋漫畫》可以說就是 100 多年前的日本風情畫,繪盡了世間萬象,我們來看一部分節選內容:

從這些繪製內容來看,葛飾北齋幾乎是在挑戰白描繪畫的極限,而有一種說法是北齋希望通過留下這些作品這種形式來傳授自己的衣缽,讓弟子日後不管繪製什麼題材都可以有一些範本可以參考。

所以也不難理解為何他要繪製那麼多不同主題,層次豐富的內容了,而這些精湛的白描繪本跟其後期的風景繪經過貿易方式流傳到歐洲時,也成為了有志於推進繪畫變革的法國印象派一個重要參考資料,也是日後跟喜多川一樣成為了歐洲概括的「日本主義」的一部分。

我們可以來看一組作品,就是莫奈 27 歲時完成的《聖阿德雷斯的花園》,其實在構圖上就「致敬」了葛飾北齋的名作《五百羅漢寺榮螺堂》:

各位聽到這裡不免有些著急了,話說葛飾北齋不是以風景繪聞名嗎,對的,但這他有點大器晚成,大器晚成自然不是壞事,但得有前提條件,最基本的就是你要活得久。

根據歷史記載,葛飾北齋一生活到了 90 歲,是當時一般日本人壽命的兩倍,而他最富盛名的不朽巨作《富岳三十六景》則誕生於 72 歲,其實根據考證,這個作品是從他六十三歲開始構思及收集資料研究,六十八歲正式開始創作,合計畫了 5 年,創作出這三十六幅巨作,而作品一經發表廣受大眾歡迎,後來又再追加了十幅,所以《富岳三十六景》其實合計一共有 46 幅。

這個作品的主角其實就是日本的象徵──富士山,葛飾北齋通過 5 年時間,從不同位置、不同角度、不同時間、不同季節、不同情節的方式來全方位表現了富士山這個主題,這也是風景繪極具開創性的一種新形式。

相信大家都清楚,富士山是日本最為地標性的存在,其海拔 3776 米,橫跨東京西南方的靜岡縣與山梨縣,接近太平洋,是一座休眠火山,但地質學家仍然把它列入活火山行列,自781年有文字記載以來,共噴發了 18 次,最後一次噴發是在 1707 年,此後休眠至今。

它也是全日本合計二百五十餘座火山當中形態最簡潔,整體最雄偉的一座,多少年來日本人用無數的藝術形式來歌頌表現它,比方我們之前聊過的日本「和歌」,類似「玉扇倒懸東海天」、「富士白雪映朝陽」這些名句就是形容富士山的,而日本民眾也尊稱富士山為「聖岳」,所以我們假設葛飾北齋基於一個營銷角度,他的創作選題實在是太對了。

這四十六幅作品當中,最為著名的自然就是我們多次提及的《神奈川衝浪里》,而僅次於它的則是被譽為「浮世繪之王」的《凱風快晴》,鑒於我們曾經多次聊過神奈川而且也有很多人在聊它,所以我們今天就不聊了,而是將重點放在這個「浮世繪之王」上。

《凱風快晴》被視為與《神奈川衝浪里》是一動一靜的經典組合,色調上也是補色關係,《凱風快晴》當中葛飾北齋使用兩條極具張力的弧線來簡練的概括出富士山雄偉姿態,山腳下則是繁密的森林,而最為精彩的是被描繪為橘紅色的山體,在湛藍色的天際背景中非常奪目,雲層通過大小位置的設置極富層次感,就是我們俗稱的空間感。

對比如今,多數設計師經常喜歡將「簡潔不簡單」掛在嘴上,而真正能做到的人極少,葛飾北齋這個作品其實就是完美詮釋了什麼叫簡潔而不簡單,無論顏色還是線條等元素在《凱風快晴》里其實都並不多,但給人非常豐富細膩的視覺感。同時假設你觀看這個畫面一些時間,你很容易會產生代入感,覺得自己就在富士山前欣賞它,也能感受到夏日黃昏那種氣氛,不愧被視為「浮世繪之王」。

創作完《富岳三十六景》後的葛飾北齋陸續創作了更多風景繪,比方《琉球八景》、《諸國瀑布覽勝》、《諸國名橋奇覽》等等,晚年的葛飾北齋開始專注於手繪創作,比方 1834 年他出版了三冊白描繪本《富岳百景》,合計 120 幅作品,是繼《富岳三十六景》後葛飾北齋再次歌頌富士山的集大成之作。

他的不凡畫技得到下至平民上至天皇的認可,今天日本的皇宮裡還收藏了葛飾北齋 1839 年 79 歲時的手繪作品《西瓜圖》。他幾乎終其一生沒有停止過繪畫創作,1849 年,他生命最後時期的絕筆之作《富士越龍圖》誕生,畫技真正達到了爐火純青,但他卻在離世之際留下這麼一句話:天若再保五年壽命,我必成真畫工。可見他對其自身的要求多麼的苛刻。

關於葛飾北齋的故事我們今天雖然花了一些篇幅敘述,但其實還有一些他的創作故事、家庭故事無法完整講述,所以對他感興趣的朋友也可以繼續在網際網路上搜刮一些他的故事,我們一起在討論區交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5PeOXG0BJleJMoPMwjb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