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市心理諮詢師協會副會長李克富老師說過一句話,或許會讓你有些驚訝。他說:和青春期孩子和平相處,是一種理想,多半會失望。
如果孩子不會和父母爭論,孩子如何能夠走向社會和別人爭論?所以在家庭里的爭論,不是錯誤,這是訓練的過程,要教給孩子的,不是不爭論,而是爭論的能力,以及爭論後如何做,才是最關鍵。
期盼絕對和平相處,是不可能的。
青春期孩子,所表現出來的問題,都不是孩子自身的問題,是成長的問題,是家長的問題,是家庭關係的問題。當你看到一個孩子遇事平穩淡定的時候,說明這個孩子肯定遇到過類似的事情,或者說有處理問題的經驗。所以不要怕有問題,有問題如何解決問題,才是需要我們做的。
理解了這個觀點,我們就來分析,遇到青春期問題的時候,作為家長,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1、管控型家庭,孩子最容易暴露問題
如果家長對於孩子的養育,以管控為主。家長屬於權威型,要求孩子都要聽自己的,按照自己說的去做,不做就是錯的。這種情況,孩子小時候,對父母是遵從的,迫於壓力不敢反抗。但是到了青春期,「 我 」 就是 「 我 」 的意識增強,更容易在這個時期出現反抗的情緒和做法。但這種反抗,不是進入青春期的第一天突然這樣,而是長期積壓的結果。
當然,我們的管控,發自內心是為了孩子好,不是為了管住孩子,而是想讓孩子少走彎路,想讓孩子迅速到達目的地,但,這是不可能的,他們必須有自己嘗試的過程,走別人鋪好的路,不會知道鋪路的過程,當沒有路走的時候,孩子就不會自己鋪路了。
當然,我們得衡量事情的嚴重程度,並不是說所有的事情都可以去試錯。
2、和孩子溝通時,先擺正自己的位置
特別注意,和孩子說話,是溝通,而不是說服。把對方說服了,就表示對方是失敗者,對方會有挫敗感,但是溝通,是平等的。孩子溝通前,請先放空自己。怎麼個放空法?就是把自己內心預設的孩子有錯誤的想法清空,不要帶著幫孩子解決問題,給孩子指錯的方式跟孩子談話。
如果你覺得有點難度,分享個小技巧:把孩子當做同事、客戶、領導等,當把自己和對方的身份,都放在同等水平後,再去溝通,孩子就有一種被尊重的感覺,孩子受到尊重了,才會願意跟我們溝通。
這個時期的孩子,特別明顯的一個特點,就是覺得自己長大了,哪怕心裡知道父母說的對,表面上也不願意認可,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真的把孩子當大人,少講道理,只敘述事情(你身邊哪個同事願意聽你講大道理呢?!對吧)
3、用文字,記錄孩子成長的過程
我一直非常喜歡用文字記錄孩子的成長,我的想法,原本只是為了記錄,為了給孩子留下一些成長的痕跡。但是李老師的觀念,不僅僅是記錄這麼簡單,而是用文字的形式,讓家長情緒穩定的一種非常好的方式。
當我們決定用文字敘述一件事的時候,你會發現情緒是很難用文字描述出來的。比如:講述自己生氣。
用文字寫:很生氣,非常生氣,特別生氣,要氣瘋了,真想揍孩子一頓。。。還有什麼?你會詳細描述:我生氣的時候心跳加速,毛細血管都漲起來了,憤怒像一頭獅子從嗓子眼冒出來等等,你會這樣一邊想像一邊用文字寫出來嗎?我想不會吧。
但是說就會,越說越生氣,越說越上火,越說越想打人,不信你試試(別拿孩子實驗,可以拿老公實驗,哈哈哈)
點睛之筆:
愛,能化解一切。
這絕不是虛話,更不是空喊。
當孩子收穫父母足夠的愛,內心踏實,有安全感,孩子才敢於去做嘗試。
這個時候,我們給孩子一點過來人的建議,孩子才會聽。哪怕又忍不住訓了一句,也可以很快修復,而不會加深親子間的裂痕。
這幾句話,真心的,請相信我!
再者:
「別人眼裡的好孩子」,這種現象很正常。如今的孩子在老師、陌生人、同學面前,基本都是彬彬有禮,比較溫順的。其實不是他們沒有情緒,而是努力壓抑自己的情緒。
因為,他們更想比別人好。
回到家,相對輕鬆的屬於孩子自己的「王國」里,孩子可能會用喪氣話、消極情緒、表面上的對抗形式、倒垃圾一樣反饋給自己最親近的人。
這種時候,我們就做好垃圾桶,不要試圖去糾正、更不要針鋒相對。其實,這個時期孩子的反應,只是在這個年齡的另外一種撒嬌方式,最臭的脾氣,不給爹媽,給誰呢?不把情緒在家釋放,給外人釋放?你不擔心孩子被打?
如果有一天,孩子回到家,沒有任何情緒,什麼事都不跟我們說,我們才是最著急的,你覺得呢?
珍惜孩子跟我們撒嬌、耍賴的時間吧!
就那麼幾年,等人家長大了,我們想聽,可能人家都不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