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女兒從幼兒園帶回來一份特別的作業:跟爸爸媽媽一起畫一畫「家」的結構圖。最後還有一個填空題:我覺得,家是 ,因為 (家長記錄)
我把她的作業拿在手裡,問女兒:你覺得家是什麼?
她說:家是睡覺的地方,家是放屁的地方,家是拉臭臭的地方……
我是笑得前仰後翻,她樂呵樂哥地說個沒玩。
等她說完了,我說:家是可以打你的地方。說完我還假裝在紙上寫出來。
她聽到這話,就很不樂意了,趕緊把我的手拉開,說不能寫,讓我寫「家是睡覺的地方……」
4歲的小傢伙,家的概念被你說得是那麼逗。
女兒從小就有看書講故事的習慣,這可能與我們的帶娃方式有關係,因為我們經常在她面前翻書,給她講故事。這些年,基本不看電視,不玩手機。
給她買了一些書,沒事就翻著給她看,先是認識形狀、顏色、花草等,我們還特意去圖書館辦了張借書卡。
說真的,我個人文化水平有限,愛好單一,從來不去看什麼外國名著,就連中國的詩詞、文學著作,我也看不進去。所以,站在「文化」的高度看待孩子的讀物,我算是個不稱職的父親。
上幼兒園後,我們在圖書館借過一本關於「山海經」的書,女兒非常開心,每次看到書中那些「奇怪」的動物,就會笑個不停。就這樣,每天晚上睡覺前,都要我給她講一個故事。
在講故事的過程中我發現,不管我給她講哪一段,她都知道內容,有時還會給我糾正錯誤。
我發現,她的記憶力特彆強。
有一天,我就跟她商量,把睡前的「故事會」換一下,不可以講我們在書中看到過的,她開心地答應了。
於是,我們開始瞎編故事。比如蝸牛與公雞呀、蘋果與西瓜呀等,各種瞎編。
大概過了1個星期的樣子,我又增加了難度,每天晚上,我給她講一個故事,她給我講一個故事,我們相互給對方找一個主題,圍繞著這個主題來講。
有一次,我給她編了包子吃餃子的故事,她硬是笑得眼淚都出來了,後來她還把這個故事講給其他的同學。
在我看來,培養孩子閱讀看書聽故事,就是為了增加孩子的知識,豐富她的想像力、邏輯等綜合能力。但我覺得,天天給她們講書中的知識,等於就是個復讀機,她只是在機械式地重複某個笑點,意義並不大。
所以,我才有了「瞎編」故事的想法,隨便選一個主題,我們自己去瞎編,讓大腦真的動起來。
重複走一條路,還不如去探索新的路來得更有樂趣。
女兒喜歡畫畫,但是我沒有給她報培訓班。
大約2歲多的時候,我給她買了一個畫版,用手指就可以亂畫的那種。
在我們住這個小區的另一邊,一有塊菜地,我很喜歡帶她去菜地玩,認識蔬菜瓜果,觀察螞蟻蝸牛。
有一天,我們在路邊一棵大樹下,發現了很多的小石籽,就跟鵝卵石一樣,但是很小,跟玉米粒差不多大,還有彩色的,女兒特別喜歡。還撿了好多回來,從那以後,只有一有空,她就會拉著我去撿石頭,她說是去「挖寶藏」。
後來,家裡的石籽越來越多,我說扔掉吧,她又不同意。
於是,我們就做了一個恐龍公園,哇,看到那她高興的樣子,似乎比去一塘迪斯尼都要高興。
從那之後,我會陪她做手工的東西,摺紙、樹葉畫、風車、電話等等,各種好玩的,有時間,當我們實在不知道做什麼的時候,那就做一個"亂七八糟",她開心就好。
大概是這種喜歡動手製作的習慣台,女兒越來越愛上了畫畫。
後來,我們也去了解一些培訓班,聽了一些課程,但我覺得那些畫都太成熟了,沒有兒童的味道。
老婆在網上找了一個線下課程,於是就讓女兒試聽了幾次,她說喜歡聽。
其實,從聽課學習的結果來看,老師講的都是非常成熟。
我就給女兒講:老師講的東西要認真聽,作業要用心做。但是在平時自己繪畫的時候,沒必要去參考老師,而是把自己心中想到的東西畫出來。
小孩子的任務就是吃、玩、睡。可是,我發現,很多培訓班教的東西,都是建立在成年人的認識基礎之上。現在女兒4歲多了,可是她那個在線課程的老師,會講平台構成、點、細面、彩色搭配。誠然,站在美術的高度去看,這是基礎知識,但是4歲的孩子,他們真的能理解麼?
連筆都還拿不穩,你怎麼可能要求他徒手畫平行線、畫十五的月亮呢?
昨天,看到女兒拿回來的「跟爸爸媽媽一起畫一畫「」家的結構圖。我看了看,感覺好難。在我的認識里,家的結構圖,它是非常複雜的,女兒現在才上中班呢,她的空間感真有那麼強?
女兒有一個不好的習慣,就是「急」,做事情就是很急。特別是在她聽在線課的時候,老師才剛開始起筆,她可能就一條線畫滿整張紙了。但是,她會因為自己不滿意而不開始。
當我發現她這個毛病的時候,我給她的建議是:學會打草稿。
我說,不管是繪畫,還是做手工,如果你對結果很在乎的話,就可以先畫個草圖,或者在心裡多思考思考,然後再慢慢地去做。
昨天,面對她的作業,畫一畫「家」的結構圖,我先是讓她自己說,打算畫些什麼,她說,要畫一個大大的床,要有玩具,有桌子,還有廚房,還有馬桶……總之有一大堆東西,仔細一想,也沒有錯。
可是,這些東西只是相對獨立的,要把它們完成合理地組織起來,才能成為「家」的。
等她說完之後,我再問她:那床畫在哪、桌子在哪、玩具在哪……
她搖了搖頭,說:「嗯~~不知道了」
我說,要不我們先在紙上劃幾條線,把它們畫幾個格子,然後每個格子畫一些東西,這樣就是家的結構啦。女兒說可以了。
就這樣,我用我自己的認識習慣和方法,開始了這個作業。
首先,我拿出一張紙,把我們之前交流的內容,繪製了一個草圖。
因為,女兒特別喜歡城堡,但是我真的畫不出來,她也沒有見過現實中的城堡,於是我就說,把老家的房子外形畫出來。而房間的內部結構,就畫我們現在住的家,這樣,她就能夠一邊看一邊想一邊畫了。
這是我們畫的第一個草圖,女兒說,我來畫。
看到第一個草圖之後,女兒說,房子的線條畫不直,會倒的。
我說,我們找一個直尺來幫忙,我把老家的房子給畫出來,現在家裡的結構我先給她示範2個,其他的由她自己完成。
這是我用直尺畫出來的房子
這個是我用手畫的臥室,樓頂上的那個黃色的燈是女兒最後補上去的。
這是女兒畫的廚房,你們能看得出來,都有些什麼呢
這是女兒畫的衛生間,你們看得懂都有些啥呢?
這是我最後畫的客廳
畫完之後,我拿著草圖,女兒拿著作業,我們一起再對著客廳、廚房、衛生間、臥室觀察了一遍。讓她明白,她心裡想想中的家、畫出來的家和現實的家有什麼不一樣。
很多時候我, 們只憑大腦的想像,是很難把控全局的,更難把一複雜、凌亂的東西歸納整理。畫個草圖、劃分區域、各自獨立,可以把很多紊亂不堪的東西整理得井井有條,至少看上去更直觀吧。
我們從最開始溝通,到畫草稿,再到成品,花了2個多小時吧。小孩子心中的事物與我們成年人心中的事物,就算是同一件物體,「樣貌」是不一樣的。
在小孩子的認識里,更加的抽象,一個彎溝就是一個水龍頭,一個圈就是一個盤,兩者之間沒有大小協調,沒有比例,只要在一起,它就是一個洗手池。但是我們成年人,就不一樣,總要去講比例大小,彩色搭配,用一種「共性標準」去衡量孩子的對錯。
孩子有自己的標準,但沒有對錯的概念。而我們要做的,只是要確保她的安全就可以了,其他的任憑自由發展。
自從女兒出生之後,我對「錯」的理解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我一直告訴女兒, 在家可以為所欲為,你就算穿著鞋、一身髒衣服跑進被窩也可以,但是玩夠之後,我們要一起洗乾淨。
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做一種泥巴畫。就是先用膠水在紙上畫各種圖案,然後將把泥巴撒上去,就會再現圖案。
這個遊戲是我在一本繪本上看到的,書中講的是用「金蔥粉」,因為它會閃閃發光,更漂亮。但是,我不可能為了這個遊戲特意去買這個材料吧,就一次體驗而已。
我和女兒去外面找來乾燥的泥巴,然後她媽媽的擀麵杖把它搗碎。再用平常畫畫的黑色卡紙,並完成了一次泥巴作畫的遊戲。
那天,把家裡弄得到處是泥巴,衣服、褲子、鞋子、頭髮,到處是髒兮兮的。
這種事,如果發生在我沒有結婚之前,或者說沒有孩子之前,我是很反感的,並且會認為是錯誤的。特別是女孩子,就應該乾乾淨淨,講衛生,懂禮貌。可是,有了女兒後,才發現,越是這種遊戲,她越是開心,越是投入。
回想起我自己小的時候,一天除了玩泥巴還是玩泥巴,那個時候,是因為條件有限,沒有玩具。現在好了,孩子們的世界,除了電視手機,還有各種電動玩具、益智玩具,卻忽略了生活最基礎的東西。
再多的玩具,都是他們一覺醒來之後在客廳看到的,但是卻從來不去思考,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玩具,爸爸媽媽為什麼要給自己買一件新衣服,在他們的世界裡,似乎一切都是必然,久而久之,一切就成了理所當然。這種觀念,對孩子而言,是有害的。
我們畫完「家」的結構圖,在最後的填空題上,我又問女兒,家是什麼?她說:是睡覺的地方,是放屁的地方……
我說:「是打你的地方」
她問:為什麼呀
我說:在家裡,我們可以打你,出了家門就不能打了。
看得出來,她有些不高興的樣子了。
我摸著她的頭,說道:家是可以犯錯的地方,因為你走出家門,你會得更優秀。
現在的孩子太寶貴,一方面不能打不能罵不能吼,另一方面不能出去玩不能一個人上街不能串門,整天呆在家裡。
父母親要拚命賺錢,爺爺奶奶又與時代脫節,三代人同住一層,卻有著三種不同的世界觀,如何教育孩子,是所有人共同面對的難題,我們都在自己的認識里,去引導孩子做得更優秀。殊不知,孩子卻從來不曾犯錯,又如何進步呢?
在家這個空間裡,應該鼓勵孩子去犯錯,去試錯,去引導孩子自己動手、發現問題,然後再解決問題。不應該把「那個不能碰」、「這不能摸」掛在嘴邊,就算真的不能碰,我們也應該告訴她為什麼不能碰,不應該只是給結果,還要講明白原因。如果可以,就讓她自己去體驗一下。
比如開水這東西,肉眼也看不到,那主就拿10個杯子,裝滿不同溫度的水,讓她自己去感知,明白為什麼不能碰。
我想起在6年前,我同事的女兒,很喜歡玩水,每次到辦公室,都愛去玩茶几,而我同事也不制止。我們提醒過好幾次,說那裡有電,有開水,很危險。結果,我同事還說我們小氣,說要是真摔壞了十部賠償。後來,我們就不說了,有一次,她女兒又在那玩,結果真的被燙了,還好是冬天,穿得多,要不那天一定會出大事。
在孩子成長的路上,很多事情,我們說一萬次「不」,她都聽不進去,不是因為她不聽話,而是她根本不能理解什麼叫「不」,什麼叫危險。生活中的很多危險地帶,與其說,不如做,不如讓她自己去體驗,去感知。
就像刷牙這件事吧,有些孩子就是不喜歡,那怎麼辦呢?給她一雙新鞋,穿著到處去踩泥巴,然後只給她洗一隻,另一隻不洗。時間久了,當她想讓你給她嫌棄髒的時候,你再告訴她刷鞋的重要性,然後告訴她,牙齒也要刷,如果不刷,就會像鞋一樣髒兮兮的,還會發臭,她自然會就去刷了。
家,就是孩子可以犯錯的地方,請允許孩子多犯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