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學後的「社交障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喜歡打斷別人的對話,不能很好地聆聽,2、不願意和小夥伴進行分享,3、無法和他人保持眼神交流,4、不知道怎樣才能融入小夥伴的遊戲。
如果你的孩子也「不幸中招」了,爸爸媽媽們千萬不要焦慮。既然我們已經意識到社交語言的重要性,今天的育兒話題,我們就來聊一聊孩子的語言發展。
很多爸爸媽媽都會發現這樣一種奇怪的現象:自己的孩子,明明表達能力沒有問題,卻還是會出現「社交障礙」,甚至一度顯得有些「不合群」。眼瞅著自己離孩子這麼近,卻又不知道該怎樣幫他才好。
那麼究竟什麼才是真正的語言?一些爸爸媽媽總會認為:說話早的孩子,語言能力肯定比說話晚的孩子要強。事實果真如此嗎?
我們來打一個比喻:語言發展的四大要素,就像一座金字塔。金字塔的最下端是社交語言,最頂端則是表達能力,中間的兩層是發音吐字和理解能力。
語言發展能力的內容,並不僅僅只是孩子開口講話這麼簡單,它包含的內容有很多。比如我們文章開頭提到的,孩子「社交障礙」,其根源就在家庭社交語言的培養。
那麼,社交語言的目的究竟是什麼?其實「社交語言家庭」有兩個成員:一個是「表達意圖」,另一個則是「交流規則」。
表達可不單單只是說話這麼簡單,它還包括哭鬧、喊叫、眼神、表情和手勢。孩子與生俱來的哭鬧和微笑,都是他們特有的表達方式。
因此,面對孩子的種種「表達」,我們一定要及時互動。只有這樣,才能保護好孩子的「表達意圖」。
平時在和孩子交流的過程中,我們一些面部緊繃、緊皺眉頭的表情,都會讓孩子感受到一種潛在的「威脅」。所以,這些非語言的反饋,正是社交語言的基礎。
下次再和孩子交流的時候,不妨試試溫柔的眼神,嘴角上揚的微笑。這種「如沐春風」的感覺,一定會更受孩子的歡迎。
所有的遊戲只有遵循「規則」才有意思,我們不妨和孩子進行一個「君子協定」:你說完我再說,不可以隨便插嘴,也不要隨意打斷別人。
這樣「輪流」和「等待」的過程,正是孩子社交語言的基礎。「家庭對話」是加強親子關係的上好選擇。
當我們靜下心來,去聆聽孩子講話的時候,孩子會感受他是被接納和認可的。社交語言的培養,不僅僅只是關注孩子能不能說,還應該關注他怎麼說。
說到「溝通」,「怎麼說」和「說什麼」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由此可見,爸爸媽媽的說話方式,都會成為孩子未來的溝通技巧。
當你還在糾結孩子不說話時
記得提醒自己一句:表達不僅僅只是會開口講話,先想想我們每天和孩子的互動,有沒有給他樹立一個良好的社交語言榜樣?
當你為孩子玩不好某個玩具感到沮喪時
也請記得提醒自己一句:玩玩具只是結果。玩玩具的過程,我們和孩子的語言交流,才是很好的輸入、輸出呀!
爸爸媽媽們,千萬要記住:親密育兒的宗旨,是讓孩子感受到被接納、被重視。不僅僅語言是對孩子的回應。眼神、動作、神態,都是對孩子的有效回應。
只有讓孩子感受到源自我們內心的社交語言,才能建立更親密的親子關係。與此同時,孩子的社交語言也會得到發展。
育兒路上,你我同行。今天的育兒知識就分享到這裡,我們明天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