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解說丨他們說,疫情過後,這些中小企業可能......(下)

2020-03-29     麵包王子筆記

3月24日,BakeryChina Talk Online 首場直播訪談圓滿結束,全場乾貨滿滿,金句不斷。


此次訪談以「後疫時期烘焙行業的自救與再發展」為主題,致敬每一位逆風飛翔、堅定信念的烘焙人,為行業賦能。


今天就分享一下這些行業大佬的乾貨論壇直播間!(下半部分)


提高產值攻略


如剛才鍾總提到的企業要提高產能,但是現在人人工確實也很貴。那麼未來怎麼能提高人均產值,是不是能用設備的還是儘量要用設備,來推動行業往前走?


這個問題我先回答,劉總補充。


剛才講人均產值,尤其對於十家左右的門店,品種有七八十個,每一個品種可能做個30~50個,這個產值是很難上來的


所以我記得劉總在五年之前就跟我灌輸一個觀念——單品爆破


我認為突破產值上,我有這麼幾個淺見:


(1)單品。五年前,我當時認為門店賣蛋撻,能夠賣一萬個迷你蛋撻就很牛了,我都跳起來了,賣一萬個蛋撻夠多了,一個小小的門店。但是現在的門店,十二萬枚沒有問題。單品爆破之後,大大提高了產值。


(2)設備。我們為什麼有些東西不能滿足需求,這個還是認品牌,包括原材料,包材等確實是有區別的。以前我們手工製作的一些問題,就需要智能化的設備來改造。如果各位行業同仁,能有設備介紹的,非常感謝。


剛才講的高品低價,它是相對性的,大家千萬不要認為就是賣破爛貨。


因為用最好的材料,那麼真正的低價低到哪裡去呢?


單品突破提高產值增加銷量,從而實現高品低價。也不怕告訴大家,我們真正賣得好的產品可能也就是五個產品。


經過一年多的時間,我們的設備也實現了半自動化的,相對提高了我們的產值。


另外對於實體店和線上,我認為他們會並駕齊驅,而且會相持很長一段時間。我不否認實體店,因為它的體驗感是線上無法比擬的。


比如長沙的羅森尼娜,我覺得他們就是高品高價高舉高打,一定做湖南的地標,一點問題沒有。


他們做一個產品我們做十個產品的利潤,何樂而不為呢?


所以沒有一成不變的模式,蘇老師講了,我只是碰巧走到這個路上去了,也是劉先生在旁邊推動,單品、單品、單品,包括他把我帶到西安的紅星軟香酥,我去看了,我們同時期創業,他把一個單品做到三四十個億,這就很了不起了。


單品的策略對我影響很大。


所以回到王子老師這裡,我就很會關注你的產品,有好產品,我們一定去推一把。借蘇老師的思想,這套理念這套系統。


好產品一定會有好的銷路。



剛剛報了鍾總的一個榴槤千層,他自己又報了自己的蛋撻一天12萬枚的數字,我想放在中國這應該也是很牛的一個數字。


曾經他認為一個店一天賣一萬個蛋撻很牛,但是他今天做到一天賣12萬枚蛋撻。如果你用一般的門店去想像,很難想像。


所以這就是平台的力量,這就是網絡的力量。以前我們真的看不到的東西,現在卻做得如此之大。到底是時代變化得太快了,還是我們的思維沒跟上?有時候確確實實要去反省一下。


包括產值,當我們的產品越來越少,產品線越來越少,產品的體量越來越大,設備越來越多的時候,大家可以想像,產值到底會有多大。


因為它幾乎是倍增的。


現在很多實體店非常苦惱的就是人均產值低下


因為疫情的原因,很多店鋪員工人數比平時相對少,人員影響很大,尤其是在一二線城市。但是在三四五線的城市,在疫情下反而出現了當地的第一品牌、第二品牌並且呈現逆勢增長的井噴效應。


為什麼出現這種情況?我認為有以下原因:


大量人口滯留。湖南是人口輸出省,現在出不去,都在當地縣城集中消費。所以這樣,包括剛剛鍾總所講的平台企業,大量集中在三四五線城市,所以出現了一個井噴效應。


當然,這樣一個形勢不是所有的餅店要去效仿的模式,也不用去學,按照我們的講法,學我者生,似我者死,肯定是這樣的結果。所以也不用學,每個人是不一樣的。


人均產值也是在倍增。因為現在員工的工作時間相對短了。原來可能工作要分兩班,現在可能一班就解決問題。而且原來做的產品更多,現在的產品線變得少了,而且客戶基數又大了,很多人是足不出戶,所以人效也就上來了。


烘焙產品的代餐優勢。這是烘焙行業的一個非常好的優點,在疫情期間,起到了一個原來都無法想像的作用,就是代餐


就我們公司而言,不僅僅服務烘焙,同時服務餐飲。


疫情期間,我們真正地看到了餐飲企業非常悲慘的境況,在門口甩賣原材料包括肉、菜類,都是在臨街擺出來


大家可想而知他們多麼慘烈。


但是再看烘焙行業,為什麼還保持較好的增長?


當然總體來講,是受到了巨大的影響,但是對於三四五線城市的品牌,他們實現了逆境下的增長。


這真的是一種「奇葩」的存在。


我覺得,不僅僅是在推崇剛剛鍾總講的這個模式,包括在很多的三四五線城市的烘焙企業,第一、第二、第三的品牌,它們其實也還活得很頑強。


這也就是體現了我們這個行業的優勢,真的非常難能可貴。


所以鍾總剛才講的他的人均產值,是其中的一個案例。我們要看到很多的,在三四五線城市的第一二三品牌,他們的人均產值其實也會比較高。這就是我們講的後疫情時代,我們要真正去思考的問題。


其實,剛剛鍾總也推了一個很好的話題,就是一個單品爆破的問題。


在未來,我們到底需不需要那麼多千奇百怪的產品?我們是不是可以壓縮一些品種?


在疫情期間,其實每個人的需求都已經降到了臨界點,甚至是很低的要求。


因此,在最簡約的生存之下,食物是非常重要,水非常重要,健康非常重要。


你會把那些不需要的需求清除掉,然後真正地發現,吃好的東西才是保證生命的根源。


所以烘焙行業的前途,我相信通過這次疫情,可見一斑。


如果和餐飲行業去對比的話,你會發現今年的餐飲的四萬個億,到底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但是烘焙行業,哪怕在這樣非常惡劣的環境下,依然有像鍾總這樣逆勢增長的奇葩存在。也感謝行業協會帶領我們行業的生力軍,繼續在烘焙行業繼續前行。



垂直爆款邏輯



剛才咱們都提及的單品制勝,比如說爸爸糖,做吐司的,還有牛角君,都是各種牛角。蘇總,您是怎麼來看這樣的品牌,或者這種產品的?


其實有很多到了這個風口上,很多東西都要重新設計。我覺得我們做企業,不可能是零風險,但是我們要做到的是風險可控


那在風險可控的狀態下,我們就需要通過各種設計來突破界限,比如品牌設計、營運設計、產品設計、組織設計、生產設計、營銷設計、裂變設計、模式設計。


像爸爸糖吐司就是一種模式設計出來的,是有大數據參考的。


我也在給很多企業做分享的時候說,我給他們提出來的,我這裡公布一個處方:


提流量:線上要流量,線下也要流量。


提產效:要把產品銷量提上去,搞促銷不一定能提多少,可能某一句話能夠打動到消費者,就能夠增加你的銷售。


比方說,非常時期為你摯愛的人買個蛋糕是件幸福的事,把這句話放到蛋糕櫃前面,可能就能觸動到某些人。


所以這些都是需要我們重新進行一番營銷設計,用設計打破界限,也是在疫情當下,我認為品牌需要去做的。


提品質。

減產品:這就是之前我們幾位嘉賓提到的單品制勝。

減流程:比如剛才鍾總提到的加入智能化、半自動設備減少人員生產流程,提高人效。

減成本:通過減少產品品種,單品爆破等方式方法從而達到減少產品生產成本。


其實好幾年前我到長沙的時候就跟劉總有溝通過,劉總那個時候講課就教了我四點,我至今還記得。


他那個時候提出來我們餅店的改革:


單點突破

單品突破

單人突破

單店突破

所以我們也建議企業要在提流量、提產效、提品質,減產品、減流程、減成本上去下功夫。


這場疫情對我們烘焙來說,看似危機,實則戰機,向我們不好的管理體制,欠佳的設計發起挑戰,發起戰鬥。


我認為,這個疫情其實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很好很好的機會。疫情對我們烘焙行業來說,目前來看我覺得一點都不可怕。


我現在害怕什麼?是疫情過後,很多烘焙企業可能困難不在疫情期間,而在疫情之後。


為什麼這麼說?


(1)因為疫情刺激一撥企業改革衝鋒,向前沖,甚至超過原來領先的企業和品牌。


(2)疫情期間很多同行都看到了,餐飲是一片哀嚎。但是烘焙依然很好。不保准疫情一過,會有很多跨界打劫,導致我們很多人不是在疫情的過程當中倒下,而是在疫情之後倒下。我覺得這個是我們覺得是最可怕的。


所以越是關鍵時刻我們越是要相信方法論,來指導我們去實踐。


以前,十年前也好,五年前也好,二十年前也好,烘焙行業爆髮式增長紅利明顯。但是現在雖然行業紅利還在,但是從事行業的人越來越多了,而且方法越來越先進。這才是我們要探討和挑戰的。

另外產品要和品牌匹配。根據自己企業類型,不能拿行業的體檢報告來給自己看病。

根據自己企業的現狀去匹配方法論。



後疫情時期的危機與挑戰



縱觀行業來看,我們很難發現有「獨霸一方」的頭部品牌可能占這個行業的40%份額的,這是什麼原因?


另外我們也看到好多頭部品牌開始下沉,那麼對於地方企業和品牌來講,我們又該怎麼辦?


其實這是跟行業的特性是有關係的。


我們因為接觸餐飲,就知道所有的西式快餐的霸主是誰,要麼是KFC,要麼是麥當勞。


但是在中國似乎很難去說誰是烘焙業的真正霸主。


你說好利來吧,南方很多人不知道好利來,消費者也不知道。從體量上可能它是最大的,但事實上來講它不是最大。


你說一些上市公司可能是最大的,比如說桃李可能是最大,但是它又不真正是屬於實體烘焙門店的業態。


所以,這個其實是一個很糾結的問題,很多企業都會出現跨地域水土不服的情況。


而且烘焙的特性,對於產品的鮮度很有關係的。


其實包括為什麼剛剛鍾總所講的,他的產品能夠取勝,高品低價。但是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有一個鮮度的保證。


以後誰能把短保的產品做到極致,我相信這樣的企業有可能成為我們這個行業的No.1。


那麼可能會有哪些企業會成為這樣的頭部企業


可能更多的,剛剛跟蘇總所講的,很多的餐飲企業,我認為是不容忽視的生力軍。


因為他們會有更多的社會風險資本,所以他們的發展速度,包括他們的打法,很多都是別人看不懂的。


包括瑞幸這樣的品牌,你從財報上看虧得要死,可是就是這樣的企業有可能成為餐飲或者烘焙行業最大的競爭對手,這是我們的一個假設。

我想如果不是一個非常偉大的企業的話,它不可能引發像這些國際連鎖企業的恐慌。


所以我想,很多很多的威脅是存在的。


如果要想做到全國性的品牌,沒有相對的標準,沒有各處的中央工廠,甚至沒有快速的物流建設,是很難進行的。


畢竟中國的市場非常之大。


未來可能,要形成一種實體門店的連鎖烘焙品牌的話,真的要拭目以待關注一些外來的力量


當然,本土老牌的頭部企業,如果覺醒得快,或者是現在的一些二代能夠接手之後,可能他們的打法是不一樣的。


可能跑馬圈地的速度會快一點。但是要想出現像肯德基、麥當勞這樣在西式快餐行業一統天下的局面,其實還是很難的。


因為各地分而治之的品牌,已經在當地形成了強烈的情感符號,很多人從剛剛出生開始就伴隨著這個品牌成長。


所以這種割捨,是揮之不去的。


所以也希望看到行業內品牌的快速蝶變。無論是全國性的品牌進入下沉市場,還是地方品牌的快速疊代,我認為更應該關注的是類似於餐飲行業的打法,再加上資本的介入,可能未來的中國頭部企業,全國連鎖,很有可能誕生於這些真正看不見的這些隱形選手當中。




剛才劉總提到了桃李麵包,那麼王子,你認為桃李的麵包和我們門店的麵包,從技術上或者從產品的角度,有怎樣的區別呢?


其實我剛才有聽很多前輩說一些東西,其實我有一點想分享。


因為我們在做技術研發,會發現很多傳統的烘焙連鎖企業,幾乎和我們的交集不多。


其實我們去年一年跟很多烘焙業以外的大公司做了很多的合作,比如說奧利奧,我們有幫奧利奧做一些麵包,類似於短保的麵包。


還有一些企業都是跟我們有簽保密協議的,而且都是非常大的企業。他們現在已經在做技術戰備了


而我們烘焙行業的人卻並沒有意識到。


因為他們想進入這個行業的話,肯定是先熟悉這個行業的技術。而這些品牌和企業的優勢是流量,比如說是爸爸糖的創始人是媒體出身,所以就是自帶流量。


這方面,我覺得我們各個企業自我的研發能力一定要加強,這是最重要的。


而且我們一定要跳出自己的圈子來看企業和行業的發展。


我們一定要警醒,很多其他行業的巨鱷已經在盯著烘焙行業了。


我們有給很多公司做過服務,這些公司的名頭都非常大的。他們找我們來做的時候非常簡單,簽了協議之後讓我們團隊給他們做產品,直接找日本或者法國最厲害的師傅,直接到他們總部去,給他們研發三十款產品、四十款產品,我們提供這個產品的成本方案、解決方案。


雖然現在他們都沒有動靜,但是他們已經在嘗試了。


我估計他們也不是找我們一家,可能找烘焙行業比較好的技術團隊,在做產品的備案。


所以我們需要有充分的危機意識。




謝謝王子的分享,所以產品和技術是需要各位老闆們重視起來的。


對規模小的企業,難以負擔高成本的技術費用,那是否是可以考慮技術共享,或者藉資源、借渠道,比如麵包研修社來實現技術和產品的升級。


門店現烤與短保食品



剛才我們提到的桃李麵包,他們是用大商超渠道來鋪跑,但是是短保麵包,也開創了在大流通領域的短保先河。


那麼像這樣的品牌對於我們的烘焙門店是有怎樣的影響呢?鍾總您認為?


當然有,有很強的競爭力。


麵包從現烤現賣,變成長保,是一次革命,對實體門店是一次衝擊。再到後來的短保,甚至是產生了更大的衝擊。


但是我想,正如剛才劉總講的,各種業態都有自己的特點和生存的要素。對於門店就是更新鮮。所以我們要求產品三天到消費者手上,所以相對來講是不是更新鮮一些。


我認為對於門店來講,這是一個機會。


蘇老師剛才講的一個觀點我覺得非常重要,疫情期間,相對而言我們確實還是做得馬馬虎虎了。


但是疫情過後,比如現在疫情改善之後,我們的銷售就在下降。疫情徹底結束之後,我們的銷量還會不會下降?下降之後我們怎麼辦?


這反而是我們現在更應該去思考的問題,究竟是先從產品入手,還是從營銷入手,還是要去控制成本等。


疫情前期已經過了,機會碰上了,但是疫情後期是未知的,後面來了誰又會知道呢?


湖南有一句俗語:「早知三日事,富貴萬萬年。」誰又能預知未來的三天?所以真的是,昨天我已經跟繆秘講了,我很不想參與。


為什麼不想參與?


因為我們真還在路上,剛剛喝了一杯糖水。糖水之後還有沒有糖水給我?我真的不知道。


所以看起來好像是單品達到了,這兩個單品,劉總五年前要我搞,當時做了第一次,後來也就做下去了。


未來怎麼樣?是不是能出現當日就送到消費者手中?疫情過後門店銷量上來之後是不是對線上銷量產生衝擊?那真還不知道。


所以我們只能是做好自己的事:


(1)加強產品。我認為產品肯定是我們今後很重要的東西,高品質,如何體現高品質,如何體現與眾不同?讓產品看似平常,但是真的是味道如何這是我們未來要特別關注的。


(2)系統建設,品牌建設。原來明祖在長沙,每天有三五萬人關注,我覺得已經很不錯了。現在動輒可能就是三十萬人、四十萬人在關注,短短的時間內,所以我們不得不重視品牌。


接下來當然,人才隊伍建設肯定也是很重要的。


降成本,我們不講減員增效,是不是設備上需要下很大的功夫,更好地適應市場的需求?


這是我們未來很多方面要去思考的,要去面對的。


我覺得有這個機會我們如何把握,未來這個機會在哪裡,是需要我們夜以繼日地不斷探索,去推動、用時間糾錯,來推動我們這個行業來往前發展,尤其是對於數以萬計的夫妻店、小規模餅店,我們真的要關注和關心他們的發展。



中小企業怎麼走?



那麼對於中小企業的發展,蘇老師您有哪些方法可以借鑑?


我一貫的觀點,要匹配。


有時候我們不能說去模仿誰,或者一定要做龍頭老大。剛才說上海灘越來越難做,沒有絕對的霸主。


現在上海灘比如有一千家店,再開一家店就變一千零一家,這就會導致沒辦法,會越來越難。


對於中小企業怎麼走,我倒覺得可以:


(1)順趨勢而動,略有超前快半步

順市場而動,順你小企業周邊的市場而動。

略有超前快半步,如果你模仿上海就快一步,你就變成先烈。如果太落後也是死路一條。所以我們要的是,幫助這些企業找到快半步的方法,這是非常重要的。


(2)做好兩帶工作

勒緊褲腰帶,要知道錢哪裡該花哪裡不該花,要花到對的地方。

系好安全帶,要有危機意識,才能讓我們活得更好。

(3)知道客戶需求在哪裡?

(4)重產品

(5)重效率,之前提到的三提三減也是重效率的一個板塊。

(6)重創新


我個人是認為,這是目前對我們烘焙餅店的建議。


是不是後疫情時代,我們的機會點還是蠻多的,對於烘焙店的優勢也是比較明顯的:


(1)短期內的市場競爭降低。因為餐飲店沒開,早餐店沒開,反而讓烘焙店形勢好。社區烘焙店比疫情之前增長20%~50%,只有商場的店可能現在恢復到三成、四成甚至五成、六成所以我們要抓住這個機會,改變我們給消費者之間的這樣一個形象,改變消費者習慣。


(2)短期內市場的營銷雜音減少。就是沒有那麼多營銷的活動,也沒有那麼多喊這個促銷那個促銷。這也是我們這些中小企業逆襲的機會。


(3)疫情期間改變了消費者很多的飲食習慣。只要他的習慣改變,就給我們帶來機會。所謂的亂世出英雄,亂業出商機。現在在行業,各行各業在混亂的時候,一定會有新的商機爆發。


比方說,雜糧,麵條,健康類型的產品會襲擊我們的產品線。可能去年向消費者普及雜糧如何如何在店鋪麵包上的應用,你會很費勁。


這次疫情之後,這兩個月家家戶戶在家裡已經把雜糧研究個透了。所以往後開始我們再去推雜糧的東西就會好很多。


(4)人才紅利。國家這麼多年的大學發展,現在很多研發都用高尖端人才研發,人才的紅利逐漸到來,可能大家對於缺乏高端人才的需求會減少。


還有我剛才說過了,化危機為戰機,加強內部的改革,這個疫情期間是對我們企業內部不良習慣發起戰機的最好機會,以前我們很多升級改革都是一種現象,年年種樹年年荒,年年種在老地方。


經過這次疫情,囚能夠進行內部改革,線上的機會點依然存在,而且還會增長。


只要這個池子還是在,我們換一種方法,用別的東西去釣魚還是能夠實現增長的。


這個我們是未來所面臨的這樣一個機會,不論是大中小型的企業,還是局部領先、相對領先、絕對領先、壟斷領先,總而言之就是一個,要匹配,你只是一個小學生,你請一個大學教授來教,他還是小學生。找到匹配自己的方法,而沒有說拿行業或者拿國際的方法來套到自己身上。




那麼未來小店還有沒有機會?蘇總您認為?


小店應該是還有很大的機會。


以社區為主的話,大家是非常注重自己身邊的品牌。對於一些大連鎖,如果我家樓下這家不好,那就可能否定所有的門店。


我家樓下就一個小店,它做得非常好,品牌信賴度高。品牌質量很高,那麼它依然還是有很大的機會的。


只是說你要去研究你這個社群在哪裡,能不能做到家服務?


就這個疫情期間,就像剛剛在講的微信接龍也好、社區團長也好、還是社群營銷,做好了都可以養活一個小店。


我們看到無數的小店依然在社區裡面活得非常好。


小有小的規模,小而精。未來我們可能兩種狀態都會存在,就是密密麻麻的成群的小蜜蜂和大老虎獅子並存。


借用一句話:「任何的雄師都是從小獅子長起來的」。所以小店鋪依然還有機會,保不齊這個小店鋪未來就是大連鎖。


現在行業並沒有到達頂峰的時候,亂世出英雄、亂業出商機,就看這個商機你怎麼轉出來。所以我說我們要學會做「尖商」,鑽出商機。


所以小店可以活得很好,甚至沒有店的私房烘焙也有很多做得很好的。


所以有的時候我們要更多看到本質,不能被外界的虛假信息誤導,比如個案集中化、個案擴大化,這對我們是不利的。


我們要更多的看到那些真正活得好的,這是它的本質所在。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方法,他可以換道,就像鍾總換道超車,依然是會非常好的。


在線答疑



評論區有朋友留言問麵包的大方向。那麼王子你認為烘焙產品未來的大方向會有哪幾個方向?


我就說我一些個人的淺見。我覺得每一個麵包技術的疊代,就會使一批新的企業起來。


就像軟歐時代的到來,讓奈雪、喜茶、樂樂茶這一批企業過來。未來還有日式麵包、法式麵包,我覺得這個是慢慢迭進的過程。


我之前培訓的時候一直跟我的學生說,當你意識到要學一個新麵包的時候,那個時候機會就已經晚半步。


所以我們應該要更多元化的技術儲備,必須得搶先一步,知道更多的技術和技術的變化及應用。


因為技術只是基礎,你真正想做好,還需要有營銷,然後有資金,然後還要有管理團隊。


但是技術是一個基礎,是一個必需的東西。至少在產品和技術上面,我們要延伸。



劉總,您如何看待冷凍麵糰未來的發展?


冷凍麵糰肯定也是未來的一個趨勢,尤其是疫情期間,人力不足的前提之下,很多要藉助於冷凍麵糰的物流來生產,大大地緩解了我們現在的一些工藝不足或者是人員緊缺的問題。


這個產品,在線上的銷售其實也是很好的。包括C端的一些銷售。所以這也是未來的一個趨勢。


除了冷凍麵糰之外,剛剛蘇老師所講到的,一些營養健康類的產品,可能會大行其道。可能未來根本就不用去介紹什麼叫雜糧麵包,用N種的雜糧,非主食類的產品,來做一些健康麵包。


同樣的,短保也是未來的一個趨勢,都有可能是未來的主體。




有觀眾問,網絡蛋糕對門店的影響?鍾總您怎麼看?


網絡蛋糕的出現確實對門店的前期有很大的影響。但是我們不能一味跟風。有一點和大家共享,就是要明白我適合做什麼東西,我的特長在哪裡。


我們小的餅店,是不是在個性化的定製上可以做一些文章?比如,剛才講疫情期間大家很難出來,在櫃檯上出一個貼士,特殊時期給你的戀人、父母送一個蛋糕,這個意義就非同一般了。


小店船小好掉頭,它的機會和商機,可能比大點更好。不怕所謂的幸福西餅過來,幸福西餅當然也有好的,但是我認為小店也有自己的優勢。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我打我擅長的,打得贏我就打,打不贏我就跑,總會有一個東西適合你。但是需要大家去堅持。社會要給予引導,小店的生機,我想應該是很多。


前幾年在講網際網路+,我倒認為咱們要做餅店+。但是不要去搞所謂的競爭,我們要互相之間扶持,推動行業發展和每一個小我的發展。行業好了,我們個人企業才會更好。




鍾總,您目前有半成品出售嗎?比如說冷凍麵糰或者是預拌產品?主要針對家庭用戶的這類產品。


目前的冷凍麵糰只供內部。(完)

如果您有更多想要或探討了解的知識,歡迎前往我的公眾號「東京烘焙職業人」,或是來到我的麵包研修社進行實地學習。更多精彩內容等你發現。

2020,我們在這裡等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tauWKXEBiuFnsJQVAHL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