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的一部《掃毒》可謂是為香港犯罪類型電影樹立了新時代的標杆,這部集結了古天樂、張家輝、劉青雲等實力派港星的犯罪類型大片,延續了上世紀九十年代諸多犯罪類型港片的優良傳統,跳脫非黑即白的臉譜化設定,通過諸多個性鮮明的人物角色為觀眾呈現了一副栩栩如生的世間眾生相。
除此之外,作為一部商業類型電影,《掃毒》中爆烈刺激的槍戰場景和拳拳到肉的打鬥戲份更是讓不少觀眾直呼過癮。
十年之後,當年在《掃毒》中飾演段坤的馬浴柯,歷經十年打造的犯罪類型新片《怒潮》也在歷經諸多挫折後,得以與觀眾們見面。
故事從令人驚嘆的犯罪流程展現開始講起,混凝土澆灌而成的棺材、新聞中不斷提及的洪泰集團以及等級森嚴的黑社會場景……在這座陰雲籠罩下的都市,統治城市的並非政府,掌握著生殺大權的並非司法機關,而是讓人望而生畏的洪泰集團。
由秦沛飾演的洪泰作為「洪泰集團」的掌門人,是這個黑社會組織的創始人,同時也見證了「洪泰集團」從打打殺殺的街頭幫派發展為如今橫跨黑白兩道、隻手遮天的犯罪集團。年過半百、已然白髮蒼蒼的洪泰在影片開場決意為自己尋找合適的接班人。
但這場讓當地警方頗為緊張的「交接儀式」卻因為神秘殺手陳安的出現,演變為一場前所未有的腥風血雨。明面上不斷行動的殺手,暗地裡密謀不斷的各方勢力,都讓整個故事處於撲朔迷離中,神秘殺手為何對洪泰高層頭目不斷展開刺殺?洪泰集團是否能夠被扳倒?故事的最終真相是什麼?一切留給觀眾自己到影片中尋找答案。
近幾年港片低迷不振的態勢其實很難讓人對《怒潮》有較高的期待,曾經讓香港電影人引以為傲的犯罪類型片也早已陷入題材單一、自我重複,甚至是套路公式化的困境。即便是今天所要介紹的這部《怒潮》亦未能完全意義上跳脫出上述這些弊病。
不過好在導演馬沐柯自知問題所在,雖然敘事上依舊延續傳統,但影片目不暇接、拳拳到肉的動作戲份卻能讓觀眾大呼過癮,甚至忘卻《怒潮》在敘事上的短板。
在槍戰逐漸成為動作片標配的今天,《怒潮》卻反其道而行之,整部影片從頭到尾充斥著多場短兵相接的冷兵器對決,近乎原始的格鬥搏殺方式也從另一側面反映出故事背景地的野蠻與瘋狂、表露出以「洪泰集團」為首的反派陣營在現實利益面前心狠手辣、冷酷無情。
影片中那段走廊動作戲份更是值得大書特書,這段多人動作戲份巧妙地藉助有限空間和燈光氛圍為觀眾展現了多種冷兵器針鋒相對的搏殺場面,無論是張家輝的鐵榔頭、還是王大陸的匕首,亦或是阮經天的甩棍,都突出了一個詞,那就是「生猛」。
熟悉冷兵器的觀眾都知道,相較於槍械而言,冷兵器至今依舊是近身格鬥的利器,有著無與倫比的殺傷效果。還記得當年昆汀的那部《殺死比爾》中就有大量冷兵器對決場景,致命的刀劍和噴涌的血液,成就了無與倫比的暴力美學效果。而今天擺在觀眾面前的《怒潮》其實亦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精心設計的搏殺戲份亦擁有暴力美學的獨特氣質。
通過洪泰在「換選」儀式上那番回顧往昔的言語,我們不難猜出以洪泰為首的「洪泰集團」,其組織成員當年其實也是從社會底層一步步摸爬滾打過來的。但諷刺的是,這些曾經身處社會底層的普通人,在掌握權勢之後卻成為欺壓社會底層的惡棍。
無盡的慾望和滋長的貪婪讓他們逐漸異化的同時,也讓他們逐漸陷入了相互猜忌的陰影之中難以自拔。影片中有一幕讓人感慨不已,由馬浴柯飾演的角色烏戈曾經與洪泰親如骨肉,而後者卻因為現實利益最終對烏戈痛下殺手。
不過最讓人深思的是,已然將手下組織運作成為強大黑惡勢力的洪泰在白髮蒼蒼之際首先想到的是如何通過權力運作來促成組織內部的洗白。可現實就是,不管洪泰如何拚命洗白,他所付出的一切努力都如《教父》中的教父柯里昂一樣永遠無法洗清自己身上的罪惡。因「換選」而產生一切的衝突與矛盾最終仍然要通過暴力的方式來解決。
影片一方面表現出官商勾結、黑白相依的黑暗現實,另一方面卻又通過張家輝等幾位小角色給電影的故事結局鋪上了理想化的面紗。
由張家輝飾演的殺手與自己的神秘團隊最終通過不懈努力將黑惡集團繩之以法。但倘若將影片故事前半部分對洪泰集團勢力強大的種種渲染放在現實世界中,恐怕就遠不是一個神秘小隊所能解決的問題。正義必勝的主旋律恰如童年時候常常聽到的屠龍少年故事。
不過,理想主義色彩終究無法完全覆蓋這部電影的故事結局。
馬沐柯並未在故事的結尾給幾位與黑惡勢力拚死搏鬥的小人物留下美好且光明的結局,而是選擇回歸現實讓他們同樣承受以暴制暴所需要付出的現實代價。
總的來講,《怒潮》雖然並沒有像預告片所展示的那樣,在器官交易、水泥灌屍、權權交易等情節上進行過多描摹,但仍然藉由警察與黑惡勢力這一傳統敘事語言,為觀眾呈現了令人印象深刻的「黑吃黑」劇情,並由此引出最終的復仇大戲,堪稱年度動作爽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