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製碳水升高血脂

2024-10-23     保健時報

麵條、饅頭、米飯在國人的飲食中占據重要的地位,沒有這些主食很多人會覺得吃不飽。然而,這些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並不利於健康。一項基於美國健康與營養調查的橫斷面研究提示,對於育齡期女士,飲食中碳水化合物攝入量增加與高脂血症風險增加有關。

年輕女性碳水化合物吃得多

易出現血脂異常

該研究共納入6000余名20~49歲育齡期女士。分析顯示,飲食中碳水化合物的熱量百分比與高脂血症風險呈正相關。與飲食中碳水化合物的熱量百分比處於最低四分位數者相比,飲食中碳水化合物的熱量百分比處於第三和第四四分位數者的高脂血症風險分別增加26.3%41.1%

進一步分析顯示,飲食中碳水化合物的熱量百分比和高脂血症風險之間存在線性關聯。分層分析顯示,在20~29歲和30~39歲的女士中,飲食中碳水化合物的熱量百分比與高脂血症風險之間的關聯更強。這種相關性在正常體重女士、肥胖女士、已婚女士以及重度飲酒者、當前吸煙者、無糖尿病或高血壓的女士中也很顯著。

作者指出,過量攝入碳水化合物可導致胰島素抵抗和糖代謝異常,影響血脂水平的調節,也可能刺激肝臟合成更多的甘油三酯,導致血液中甘油三酯水平升高。這意味著育齡期女士應該更加注意減少碳水化合物的攝入。此外,一些研究表明,高碳水化合物飲食可能會激活脂肪酸合成途徑,從而升高血脂水平。

在該研究中,高脂血症定義為:總膽固醇≥200毫克/分升,甘油三酯≥150毫克/分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50毫克/分升,或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130毫克/分升;或自我報告使用降膽固醇藥物。

吃得過細

並不利於健康

此前已有不少研究發現,碳水化合物吃得多不利於健康。不合理膳食,是造成我國心血管代謝疾病死亡和疾病負擔的重要危險因素之一。近年來,我國居民全穀物攝入量減少,而精製穀物(細糧)和添加糖攝入較多。《英國醫學雜誌》發表的一項基於全球的分析提示,細糧吃得多的人,死亡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心血管死亡、非致死性心梗、中風、心衰)發生風險較高。研究者認為,減少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量,同時改善其質量,是促進健康的關鍵。在多吃全穀物的同時,鼓勵少吃細糧。

《內分泌學會雜誌》發表的一項研究稱,低血糖指數的飲食與改善血糖控制有關,深加工碳水化合物和甜食不利於血糖和血脂控制。研究者表示,另一個與血糖控制相關的營養成分是膳食纖維,較高的膳食纖維的攝入可促使糖尿病患者獲得更佳的血糖控制。

美國哈佛大學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的研究顯示,低碳水飲食可以減緩體重增加,但質量至關重要。來自全穀物和其他健康植物性食品的優質蛋白質、脂肪和碳水的低碳水飲食,有助於減緩體重增加。相比之下,動物源性蛋白質、脂肪、精製碳水的低碳水飲食,與體重增加更快有關。

碳水化合物應

主要來源於全穀物、蔬菜、水果和豆類

那麼,碳水化合物應該怎麼吃?此前,《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了全生命周期中的飲食建議。文章指出,健康飲食的核心要素包含:所有類型的蔬菜、水果、穀物(至少一半是穀物)、乳製品(如脫脂或低脂牛奶、酸奶和奶酪)、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如瘦肉、蛋類、海鮮、豆類和堅果)和油(如植物油和魚油)。建議飲食中碳水化合物比例45%~65%,蛋白質10%~35%、脂肪20%~35%。至於較低的碳水化合物是否有益,現有證據尚不充足。文章特別指出,在與全因死亡率較低相關的飲食模式中,紅肉、加工肉類、高脂乳製品、精製碳水化合物或果糖含量比例均較低。

上述建議還提到,2歲前的孩子最好不吃糖,如果吃糖應限制在每日攝入量總量的10%。高膳食纖維攝入量與較低體重、較低膽固醇和較低收縮壓有關。膳食纖維攝入量高的居民患非慢病和相關死亡風險可降低15%~30%。全穀物、水果和蔬菜是膳食纖維的主要來源,且能夠提供其他必需微量營養素。

世界衛生組織根據科學證據更新了關於碳水化合物的指南。指南強調了碳水化合物質量對健康的重要性,強烈推薦≥2歲人群的碳水化合物應主要來自全穀物、蔬菜、水果和豆類。強烈推薦成年人每天至少吃400克蔬菜和水果,以及25克天然膳食纖維。

記者 ||燕聲

編輯 || 顏紅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584844cf4a54151ee93bd0c54e4202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