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傑作》:電影有多荒誕,現實就有多魔幻

2023-10-29     迷影生活

原標題:《二手傑作》:電影有多荒誕,現實就有多魔幻

一部作品為何能被稱為傑作,同時又帶有「二手」的屬性?片名所指的「二手傑作」究竟是什麼?帶著這樣的疑問,讓我們一同走進這部《二手傑作》。

故事的主角是一對堪稱「失敗者」的父子。

父親馬寅波,一位剛年滿五十的中年男子,職業是一重點中學的語文老師。

雖然大半輩子過得都波瀾不驚、毫無起色,但老馬始終懷揣著成為作家的夢想,他數十年如一日地給出版社投稿,但卻始終在投稿退稿這樣無意義的事情上重複著。

追逐夢想無果的挫敗感、資質平平的兒子以及中年無力的掙扎,這一切都讓馬寅波這個角色在電影一開始就極具滄桑感。

兒子馬墨,一位在重點中學重讀了三年高一的中學生,雖然父親是一名將大半生都投入到文學夢想中的語文老師,平常每天給馬墨的書包塞進各種文學著作,但馬墨在學校最喜歡做的一件事情卻是對著班上喜歡的女孩偷拍,甚至因此常受到周遭同學和老師的鄙夷。

作為一名父親,馬寅波對孩子不可謂不關愛,他費勁心思將資質平平的馬墨塞進了自己任教的重點中學,寧可讓馬墨重讀三年高一也不願意接受馬墨和自己一樣資質平平的現實。

甚至當校長表示馬墨可能存在智力低下的問題,讓老馬帶著孩子去測智商的時候,老馬為了避免孩子測完之後的成績不理想,居然跑去偷偷替兒子答題。

雖然後來的結果證明,馬墨的真實成績其實比老馬還要高。老馬每天上學前都會給馬墨的書包里塞進文學名著,完完全全將馬墨當作自己文學夢想的接班人加以培養,卻忽略了對孩子心智發育過程中可能存在的諸多問題,忽視了對孩子道德觀的塑造。

馬墨上課偷拍女同學已經不是一次兩次了,也因此遭到老師的訓斥,可到了馬寅波的口中,兒子的偷拍行為搖身一變成了「攝影愛好」。因為在時刻以文人自居的馬寅波看來實在無法接受自己的兒子居然是個喜歡對著女生偷拍的變態。

身為父親的馬寅波對兒子偷拍行為的容忍,最終導致馬墨居然會為了偷拍女同學,爬到女生宿舍樓的窗子前,不慎從高處摔成了植物人。然而更加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通過瀏覽兒子手機相冊中的偷拍照片,馬寅波在馬墨出事之後,其實很快就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兒子是在偷拍女同學過程中不慎跌落的。

然而,為了保住自己的顏面,同時也是為了解決孩子住院過程中的治療費用,馬寅波的一番騷操作成功改變了自己和兒子的一生。

馬墨在女生宿舍樓墜落的消息很快成為了整個中學眾人皆知的大新聞。面對這一突發事件,馬寅波和妻子深感悲傷,同時也為天價般的治療費用而發愁不已,而老馬更是對馬墨耍流氓的行徑羞恥不已。

而另一邊,其實校方也非常焦急、為難,竭力想要尋找一個既不會損害學校名譽,同時也不會觸怒馬墨家屬的原因來平息輿論的質疑。最終,馬寅波尋找到了一個既能夠保住自己顏面,同時也極具浪漫文學意味的原因——自殺。

作為父親該如何正確對待孩子的成長問題,我想,馬寅波的所作所為堪稱是一位「好父親」會做的事情,可他卻不是一位真正的好父親。他更多是將兒子作為實現自己理想的工具甚至跳板,並沒有正確對待孩子的道德劣跡,也沒有展現出自己作為一名父親應有的責任。

而最讓人感到可悲的是,當突然醒來的馬墨得知父親將自己塑造成為理想獻身的天才少年時,馬墨首先表現出的是不滿和憤慨——自己作為男孩子居然會去選擇自殺?但沉浸在「悲劇營銷」中無法自拔的馬寅波絲毫不在乎兒子的想法,甚至強迫馬墨接受自己的安排。

這樣一個數十年碌碌無為、軟弱無能的中年男人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居然能做出犧牲孩子人生的決定,一個滿懷抑鬱的文青最後居然是站在兒子的肩膀上成為了眾人矚目的焦點人物。

一場現實發生的意外悲劇很快在馬寅波的策划下演變為成了現實利益的瓜分。為了保住自己的顏面同時也圓了自己的文學夢,馬寅波偽造了馬墨自殺的遺書,繼而將自己壓箱底多次投稿被拒的作品改成了馬墨的文學作品,迅速使馬墨成為了流量焦點。

而學校為了平息輿論的壓力,上至校長下至馬墨的同班同學也對馬墨「自殺」一事表示「深切的悔悟」,曾經說馬墨可能存在智力問題的校長,說馬墨是一顆老鼠屎的語文老師紛紛開始「痛改前非」。

出版社裡那位曾經對馬寅波愛搭不理的「師兄」編輯也迅速成了馬寅波的忠實粉絲,開始與馬寅波合作出版名為馬墨著作實為馬寅波投稿被拒的文學作品。

靠著兒子意外墜樓,年過五十依舊無法實現自己文學夢想、在妻子面前始終抬不起頭來的馬寅波以馬墨代言人的身份痛痛快快地活了一回。而電影的劇情至此開始也愈加顯現出諷刺意味。

同樣的書稿在數十年間曾經被出版社無數次拒絕,可當作者變成選擇以「自殺」結束自己人生的「天才少年」之後,卻被出版社趨之若鶩。

那麼問題來了,真的是馬寅波寫的作品不行,還是說如今的出版社早已不再單純追求文學的純粹性,轉而成為流量與商業的附庸。

回到現實之中,如今的出版社和文藝圈諸如馬墨這樣的「天才少年」不在少數,一波接著一波的造神運動,一本接著一本的「天才少年感悟人生」,固然圖書出版本身具有商業屬性,但作為社會思想傳遞的重要媒介,出版業和文藝圈似乎也應該思考究竟要把什麼樣的作品、什麼樣的思想價值觀輸送給讀者和觀眾?一位真正傑出的文學家、藝術家並不只有天賦,同時更應該兼具對社會現象的深刻洞察力以及對人性良善的思考。

誠實的講,馬墨並非一個好學生,甚至可以說在道德層面幾近敗壞,他為了偷拍女同學居然私自攀爬女生宿舍外牆,最終導致自己意外跌落。整個事件其實就是一場意外事件,面對鋪天蓋地的輿論質疑,學校其實完全可以認真調查這起事件的來龍去脈,然後簡單發表一則馬墨作為本校學生道德敗壞,偷拍女同學,意外致使自己墜樓的公告。

但在學校領導看來,如此陳述事實顯然敗壞學校名聲——一所重點中學怎麼會出現流氓變態呢?抱著這樣的心態,曾經多次訓斥馬墨的校長和老師、對馬墨充滿鄙夷態度的同班同學迅速轉變成為了天才少年的忠實擁護者,不斷懺悔著自己對馬墨的不重視、不理解。

為了所謂的名聲、流量與熱度,一個在學校里被所有人以刻板印象對待的差生居然一夜之間成為了不被理解和包容的天才少年,受到眾人的矚目和禮遇,還有什麼比這樣的劇情更具魔幻現實主義色彩?

可我們又不得不承認,發生在馬墨身上的事情在現實中確實在不斷演繹著。如今的許多新聞媒體在報道一些社會事件時,為了所謂的熱度和流量,還未經過仔細認真的調查,就帶著主觀色彩大加渲染,引來公眾輿論的一片譁然。然而,很少會有人真正思考事情的真相究竟是什麼?

因為意外而收穫成功,也因為意外而不得不面對徹底失敗。想以自盡結束自己生命的馬寅初在天台上遇到了寫作瑪麗蘇故事成名而成為簽約作家的女孩。

女孩父親在電話那頭的破口大罵最終讓馬寅波意識到自己並不僅僅需要與自己和解,同樣更需要認清自己。為了成為自己心目中的作家,他數十年如一日地在窗台上勤奮寫作,卻忽略了對家庭的責任,忽略了自己身為一名老師所應具有的熱情,終於認清自己的馬寅波奮不顧身地救下了同樣想要自盡的女孩。

正當所有人以為電影將以這樣的結尾而告終時,影片卻以一個十分俏皮的視角為觀眾展現了新的「現實喜劇」仍在不斷重演——馬寅波耗盡心思也沒有實現的理想最終卻通過跳樓救人得到了機遇。

不過,這一次,揭開了功成名就之下的虛偽面紗,他選擇拒絕加入這場現實喜劇,和家人一起平靜生活又何嘗不是人生意義的另外一種實現形式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3f04fbd3ebb8b7e99afacb6c0fe0e6c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