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遭遇家暴不反抗,是一种怎样的心理?

2020-04-24   第一心理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家庭暴力简称家暴,指家庭成员间用殴打、言语攻击、限制人身自由等方式,对家庭成员从身体和心理等方面进行伤害和摧残的行为。2015年12月,我国就通过了首部反家暴法,并已于2016年3月实施。

在反家暴法实施后,家庭暴力这一问题是否有所缓和呢?

根据浙江杭州市妇联发布《杭州市反家庭暴力工作调查研究报告(2016-2018)》显示,反家暴法实施后,家庭暴力投诉总量有所下降,但也有一个新的变化,就是近几年,男性遭遇家暴的投诉数量在逐年上升。

以往,我们看见的遭受家暴的群体,都是以女性和小孩为主体,男性往往是施暴者的代表群体。

但近些年,确实有不少女性施暴的案例进入大众视野。

“张雨绮刀砍袁巴元”事件曾经一度霸占了几天的网络头条,有网友称赞她“有气就撒”,是新时代的女性楷模。也有的网友对此质疑,认为“如果张雨绮是男生,评论一定会一边倒骂家暴吧”。

事实上,张雨绮的行为确实已经构成了家暴。

评论之所以没有一边倒,是因为大众认知里,男性在身体上比女性强,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男性也很少为家暴发声,甚至没有反抗。

那么,那些被家暴却不反抗的男性,都有着怎样的心理呢?

补偿心理

在许多人的印象里,老公养老婆是天经地义,老婆和孩子过得不好,都是因为这个老公无能而造成的。

嘉兴有一对夫妇,老公每天都去工地上开大车,工作十分辛苦,回家后还要负责买菜做饭,检查孩子的功课。

他的老婆,每天都睡到很晚才起床,下午就去麻将馆打麻将,打完后回来等老公做饭,输了还经常给老公发气:“要不是你挣那么点儿,我打牌至于算来算去吗,还不够我输的。”

而老公对这种话好像已经见怪不怪了,没有任何反驳,这种现象可能出自于对妻子的补偿心理。


补偿心理是一种心理适应机制,常常发生在个人从他人或者组织获利之后。获利之后,个体产生了一种内疚感,并且有知恩图报的念头,进而想要补偿他人或组织,于是做出了损己利人的行为。

在妻子“你对不起我”这种潜移默化的言语影响下,丈夫也认为自己是获利的一方,从而对妻子产生了内疚感,就算妻子对自己再不好,也只想更多地补偿她。

自卑感

有很多忍受家暴的男性都是工资较低或是挣得比妻子少的群体,这让他们产生了自卑心理。

阿德勒认为,个人自卑感与童年经历有很大联系。

人类从幼儿时期,因为无知、无能等因素,就必须要依附父母和周围的世界,先天就带有一种自卑感。

自卑感并不完全是一种坏事,必要的自卑感可以激起我们想要克服它的力量,从而去超越,成就自己。但是过度陷入自卑的个体,会走入两个极端。

不反抗就是一种极端,与妻子或他人相比,自己在社会上处于一个较低的位置,这让男性产生了不良的情绪体验,久而久之,就会对自己产生厌恶感,不想为克服这种自卑而努力,在行为上就表现为“打不还手,骂不还口”。

言语变成信念

遭受家暴却很少反抗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认为“我还爱他”“他下次一定不会这样了”。许多遭受家暴的男性,也是对自己说过无数次这样的话,于是从不反抗,当言语变成信念的时候,就是自己对自己洗脑成功了。

言语变成信念,其实是一种取悦。

比如大学教授在讲一堂课时,明明自己想讲的是A,但是发现学生对另一件事B感兴趣时,教授就会着重去讲B,成功被学生带跑。

丈夫在对妻子百般讨好之后,发现妻子并不感冒,只有在自己被“欺负”之后才会开心一点,于是就会改变自己的态度,去依从这种行为。

在普罗大众眼里,男人的攻击力比女性强,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所以“好男不跟女斗”是作为一个男人的基本准则。有许多男性就算莫名其妙地被女性攻击,也会坚守这一条准则,绝不还手,何况是自己的妻子。

同样地,男性为自己的遭遇发声,也会被认为是小气的表现,所以苦果只能自己吞。

男性应该正视自己正在遭遇家暴的境遇,反抗和发声都是自己的权利,不要让暴力成为常态。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Social psychology》

微信公众号:第一心理